分享更多
字体:

政治学者寄语政经新周期: 拿出中国民主建设议程是时候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0 03:5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胡伟

  两周前,科斯因为有重要的话要跟中国说,不顾百岁之躯寄语中国。在大转型到来之际,中国的政治学家们不能过于低调,不能在舆论的广场中“隐身”。公众有方向,但需要指引;公众有激情,但也需要理性。真理不能被让渡,这个世界不能被误导。公共政治参与,需要有专业主义的声音到达。

  我们支持改革,拥抱变化。我们愿意做这样的一个平台,引入专业的、理性的、中允的声音,改善中国舆论市场。

  即将过去的一年如此不同寻常,在人类的编年史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仅就进入21世纪余下不多的曾经是那么权力无边、不可一世的人物而言,2011年为他们敲响了丧钟,民主与独裁的拉锯战在这一年具有了划时代的象征意义。

  民主化浪潮与“回潮”

  从1991年政治学泰斗亨廷顿推出民主化研究的巨著《第三次浪潮》以来,民主大潮已经席卷全球。然而,近年来国际学术界也在关注所谓的“回潮”问题,毕竟民主的道路是充满曲折和陷阱的。世界上的民主化究竟是处在第三次浪潮的退潮乃至回潮期,还是依然波涛汹涌,抑或在向着第四次浪潮推进,2011年中东、北非发生的一系列事变,都特别值得观察。加之在2011年之前一些国家新近发生的民主转型,包括中国周边的不丹、尼泊尔、缅甸等,虽然路径各不相同,但殊途同归,可谓大势所趋。不管你是否喜欢,民主化继第三次浪潮之后依然后浪推前浪,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问题是,在世界民主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情境下,国内却弥漫着一股日益强劲的反民主浪潮,这是一个相映成趣却也让人揪心的事情。自“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以来,“民主”在中国还没有在思想理论上遇到过如此强烈的排斥。有人公开站出来反对民主,认为民主化对中国是一个祸国殃民的选择,可谓独树一帜;也有人虽然不敢高举反民主的旗帜,但认为至少中国目前不适合搞民主,一搞民主就会天下大乱,形成普遍的“民主恐惧症”;还有人尽管在口头上好像也拥护民主,但对民主抽象肯定具体否定,成为“叶公好龙”。总而言之,中国未来是应当顺应民主发展的历史潮流,还是要逆潮流而动,这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今居然变成了一个日益扑朔迷离的问题。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在民主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不仅在形式上要把民主作为一种必须尊重的基本价值,而且要认真面对如何实践民主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与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相比依然显得比较薄弱。目前对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评价,有“滞后论”和“适应论”两种观点。无论是“滞后论”还是“适应论”,其逻辑前提是一致的,即政治体制和民主政治发展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目前中国的状况是有适应的部分,也有不适应的部分。而且,就民主政治发展本身而言,目前的基本态势是社会民主超前于党内民主、基层民主超前于高层民主、网络民主超前于代议民主、参与民主超前于选举民主,这样一种民主发展的格局存在很多隐患,值得予以理性的分析和检讨。

  构建民主的政治工程学

  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中国和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目标之一。

  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必须把民主政治落实到国家战略之中,这不仅是一种政治姿态,而且应当在行动上积极推进,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形成一套有关民主政治发展的科学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制定并实施民主建设议程。在民主理论和路线上,中国共产党坚决否定了西方的民主模式,否定了多党竞争、三权分立和议会民主,这是毋庸置疑的。不破不立,但“破”本身并不等于“立”。中国的民主理论建构,关键是要拿出中国自己所肯定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是能够自立于世界民主之林的。没有“立”,也就无法彻底去“破”。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原则和理论层面,而是要进行具体的战略规划、制度设计、路径选择和步骤安排,亦即要拿出中国的民主建设议程。

  在当今时空条件下,中国的民主建设议程,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集全党和全国之智慧,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厘清中国民主政治的目标、模式、战略和路径,制定出未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并有计划、有步骤、有节奏地加以实施和推进,渐次实现中国的民主化。通过民主建设议程的制定和实施,规避民主化过程的陷阱和误区,以免出现那种由于条件不成熟、民主化过程激进而导致民主质量低下甚至民主失败的结果,这在不少民主化国家都有过深刻的教训。从国际视野看,这实际构成了中国民主的政治工程学或宪政工程学。中国的民主化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而应当制定自己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指引民主进程,满足社会期待,抑制激进诉求,解决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主和怎样实现这一民主的问题。

  拿出中国的民主建设议程

  建构中国的民主建设议程,首先要明确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以理论上的高屋建瓴来指引中国的民主建设。目前关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理论模式和流派众多,各执一词,缺乏共识,误导诸多。这些理论模式和流派,概括起来有自治民主、社团民主、行政民主、宪政民主、党内民主、协商民主、网络民主、纵向民主、预算民主、经济民主等,主要涉及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起点、战略路径和实质内涵,其基本取向有的更倾向于共和主义(直接民主),有的更倾向于自由主义(代议民主);有的更侧重民主的主体,有的更侧重民主的方式;有的涉及民主化的社会条件,有的涉及民主化的政治后果;有的关系到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有的则是民主制度的补充完善。对于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是非曲直,需要进行严肃的分析和评价,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建构中国的民主建设议程,根本是要处理好民主政治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区别于资本主义民主以及其他国家民主的特殊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强调我国民主政治的特殊性,注重中国特色、中国国情和中国模式,并不等于也不应该去抹杀民主的普遍性。任何类型的民主政治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结晶,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敢于吸收人类一切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只有在对人类千百年来政治文明继承和扬弃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发展。我们既无法跳出中国的具体情况发展民主政治和建设政治文明,也不能以不适合国情为借口把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拒之门外。

  建构中国的民主建设议程,要义是把主观能动与客观条件统一起来,形成中国民主制度设计的政治工程学。根据国际上的权威研究,民主发展可区分为现代化途径、结构途径和转型途径三种,分别强调民主化变迁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同阶级的权力结构的变化因素以及在政治冲突中领导精英的能动作用。这三种途径,大而化之可概括为结构主义学派和精英战略选择学派,前者更加关注民主化变迁的客观条件和因素,后者则更加看重政治领导在民主化过程中的政治艺术、战略和策略。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国情,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具有强大的领导力和动员力,因此中国的民主发展应当采用“结构论”与“转型论”有机统一的观点,建构中国的民主工程学,重点对中国民主化的战略目标、路径选择和制度设计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同时也是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研究和规划。

  建构中国的民主建设议程,重点是厘清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自内而外与自外而内的不同民主化战略,规划我国的民主路线图,选取成本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民主化路径,走体制内民主化的道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各地的民主试验异彩纷呈,但也明显带有五花八门、零敲碎打的问题,在“民粹主义”与“权威主义”之间畸轻畸重而走向非此即彼的两极化,对公民参与的不适当的动员大大超出目前制度化水平的吸纳能力,以及理论上过高的“民主”定位与实际具体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严重滞后的矛盾等等,都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而这些问题还没有被充分的认识。为此,要把握好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代议民主与参与民主、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逻辑关系和各自功能,注重民主与效率、多数与少数、精英与大众的平衡,划清民主政治与民粹主义的界限。

  总之,在当今国际和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在民主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拿出中国的民主建设议程,是满足人民期待、化解社会矛盾、维护政治合法性的基本途径,也是在民主化进程中规避风险、少走弯路、保持平稳过渡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民主建设议程的指引下,审时度势、不失时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中国才能顺水行舟,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屹立于当今时代全球化潮头而不倒。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小标题为编者所加,文章略有删节。)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