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银行业推动经济转型的方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0 03:5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年开始,全球经济的问题就开始浮现。2007年以来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已连续了五年。

  目前情况看,总体上美国经济已略有好转,从政府支出、私人消费、私人投资、进出口贸易数据和其他增速可以看出,美国经济有复苏的迹象。

  相比之下,欧元区今年的情况不容乐观。它早已隐藏了多年,一个是经济增长衰退,一个是失业率居高不下。

  另外,今年一、二季度日本的GDP负增长,如果说是探底的话,从经济学上来界定,两个季度负增长,说明存在很大问题。

  纵观全球新兴市场国家,2008年到2010年市场增速一直保持较为乐观的状态,但今年开始受到国际环境影响,增速开始出现下滑趋势。

  今年七八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修改了对明年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预测,总体来说基本上都下调了预期,而且新兴经济体下调的幅度并不低于发达经济体,明年总体趋势大家还是比较悲观的。

  亚洲经济体的情况非常明显,从今年开始出口的贡献度开始消退。以前亚洲经济体倚赖出口,今后亚洲经济的增长可能需要转变为主要依靠自身增长,而不是靠出口。

  货币供应方面,中国内地、韩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开始回落,其他地区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

  亚洲经济体的另一个问题是通货膨胀。这次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CPI居高不下,因为债台高筑,通胀消化了很多的债务。基本上各国CPI都有上升趋势,中国的香港和内地也不例外,印度可能更高。亚洲国家的货币政策基本还在偏紧轨道上,通胀目前来看是亚洲经济的主要问题。

  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再看亚洲银行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中国内地明显最高,2009-2011年上半年基本逐年上行,中国香港亦是如此。其他如中国台湾、新加坡、日本、韩国及马来西亚也类似。

  看资本充足率的话,2010年到2011年上半年,中国内地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是12%左右,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最高,中国台湾最低,其他一些国家都比中国内地要高,这样对内地资本市场会造成一定压力。

  中国内地银行业整体坏账率是略低于2%,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都更低;2011年上半年中国内地银行业的拨备率在亚洲最高,而且还有向上的趋势。

  除了一些监管指标外,我们还需要从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亚洲银行业的变化。能够为股东持续高额地创造未来的收益,是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银行除了为股东创造高额收益外,还需要考虑到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服务好经济发展的问题。

  我们主要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作为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主要有三块指标:一是ROE(净资产收益率),过去两年半时间,过去的ROE可能会对将来的ROE产生预测相关性;客观指标是银行坏账率和资本充足率,这肯定跟将来为股东创造收益有关系;另一个主观指标,是银行家的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

  为此我们制定了两个排名,一个是关于银行的排名,今年共有199家,去年是183家。选取标准主要按总资产下限入选。一般来说,中国内地、日本以400亿美元作为下限;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地方较小,以100亿美元作为标准;泰国和菲律宾市场更小,以40亿美元作为下限。这样安排是由于各国和地区经济体不一样,有不同下限标准保证了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样本。最后选取的银行中,中国内地有22家,中国香港14家。

  银行综合竞争力主要考虑三个方向,一是客观指标,涵盖了七个方面,另外还有收益指标和主观指标。第一个指标都是历史数据,与银行创造盈利能力密切相关;主观指标主要是看将来,这三个指标可以综合评价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即将来为股东创造利益的能力。每个指标的权重都是三分之一。

  具体来说,客观指标以2010年的数据作为基础,里面有七个分指标,即收益、规模、市场份额、资产质量、资产流动性、资本充足率、存款基础及分行网络。收益指标是2009年、2010年和2010年上半年的情况,考虑到危机的情况,我们采用了两年半的指标数据,因为2011年上半年的指标更为接近真实情况。此外,主观指标就是各个银行家的打分。

  在今年的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研究中,我们制作了两张银行排名表格,一张是大银行,一张是中小银行排名。前者采取了上述三个指标,而后者只用了两个指标,因为主观指标的分析样本太少,所以没有放进去。

  资本逐利悖论思考

  从排名中可以看出银行业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今年温州出现民间借贷危机后,大家才开始切实反思银行的一些做法。由于中国内地的利率环境并非市场化,银行业将会遇上很多复杂的问题。

  说到中小企业融资,我想从比较宏观的层面来谈这个问题:一是中国内地银行业面临的质疑,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比如,中国内地整个银行业的收益非常高,按理说,收益高就需要承担很高的风险,但现在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收益高是由国家垄断、存贷差造成的。

  第二个问题是,高风险获得了高收益,高收益用来保护资本金,资本金是用来承担风险的。监管部门要求的资本充足率非常高,达到10%以上,而银行坏账也非常低,内地银行业坏账率在2%以下,一些主要银行的坏账率甚至在1%以下。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看就显得十分不一致:为什么那么高的资本充足率去承担那么低的风险,再去获取那么高的收益?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是,一方面银行大比例的分红,达30%-40%,另一方面却又在资本市场上大比例融资。一边把钱都分出去,一边又把钱拿进来。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要把钱分出去,鉴于有资本充足率的限制,要满足条件就必须到市场上再融资。

  这其中,银行是否真正发挥了作为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内地银行业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做了多大贡献?

  银行的钱都给了国有大企业和大项目,还集中给了很多房地产企业,这确实是对中国经济转型做了很大的贡献。

  不过,经济改革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中,银行确实做出很大贡献,基本上把所有的资本金都消耗光了,所以我们开始注资;第二阶段的经济转型,主要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国内银行贡献并不大。

  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是:投入多少产出多少。资本少的时候,追加投入的话回报是高的;资本多时,再追加更多投入,回报显然较低,这个斜率是往下走的。很明显,资本应该流动到资本少的地方从而获得高回报,这是基本认识,大家都知道资本是逐利的。

  但很奇怪,现在实际情况却是反过来的。比如,小微企业原本资本少,按道理追加投入收益是高的,但现在资本流不过去。再比如,资金从农村流到了城市,但城市的资金却流不过去。资金从欠发达地区流到了发达地区。

  所有资金的流向都是反过来的。

  我们说资本是逐利的,一方面是对的,但另一方面,从整个结构来看,资金确实没有流到需要的地方或高回报的地方去。

  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全世界实际上都存在。就中国而言,金融体系的改革主要应将推动经济转型,提高国家竞争力作为主要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因为小微企业是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其覆盖面要逐步扩大,另一方面其融资成本要逐渐下降。这是金融体系应该发挥的主要作用。

  目前小微企业做融资,成本非常高,造成的影响很可能是负面的。并不是银行给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就行了,更要降低融资成本,这样才能分散风险,真正发挥银行的作用。我们评判一个银行,并不是单纯看它赚了多少钱,还要看它在这些方面有没有发挥作用。

  为什么要降低融资成本?因为经济转型需要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如果融资成本太高,一些关键投资就会在复杂的决策过程中被放弃。

  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个很重要的讨论,当时日本在家电业、汽车业、电子设备等各方面已超越了美国。是不是因为美国的融资成本高于日本?为此经济学家做了大量研究。这个讨论推动了美国的经济转型,美国后来加大科学、教育方面的投入,特别是投入到高科技企业中,使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从过往经验看,一国的竞争力要体现在降低融资成本这一方面。

  就政府部门和银行业监管部门而言,我认为,应该把建立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作为一个大目标,为小微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当然也要考虑到确保银行稳健的监管体系。如果这一步走不过去,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很难前行,银行必须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我们应该理顺收益、风险、资本三者的关系,而不是国外的东西简单搬来就行了,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与他们完全不一样。

  现在很多商业银行仍处于跑马圈地阶段,四处扩张,到各地拉存款,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存贷比限制的特殊情况。从拼命拉存款的经营方式看出,银行对当地经济的精耕细作还不够。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总体考虑,需要顶层设计来解决,需要把中国的大问题放在首位,再考虑到银行应该去怎样配合。监管部门要管的并不仅是坏账率这些指标,还要把其他的非财务性指标纳入监管,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本报记者马春园整理)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迷惘的一代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