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2011年度民调:中国人"世界强国"自信心上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1 13:4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环球时报》近日连续第6年在全国进行“中国人看世界”民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中国民众如何看待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与美、俄、日等国双边关系及最受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等。此次调查最值得关注的一个结果是,认为中国在军事和文化两方面达到世界性强国水平的受访者比例均有提升,特别是对“军事实力”的看法,认为达到世界性强国水平的比例增幅明显,比2010年提升6.1个百分点。此外,认为西方对中国“有明显的遏制行为”的受访者比例连续3年增长。复旦大学学者吴心伯表示,经过过去十几年的积累,2011年中国科技和军事发展的标志性成果突出,民众感觉这有助于巩固中国的大国地位,自信心也提高。同时,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海外利益扩展,中国面临的挑战在不断扩大。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认为,就像一个人,原来躲在家里,肯定没那么多外界的骚扰;现在走出去了,在更大的社会空间角逐利益和地位,外界压力和挑战肯定会持续扩大。

  认为中国“军事实力”达世界强国水平的比例提升

  

  此次调查由《环球时报》旗下的环球舆情调查中心采用随机抽样的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方式,于12月10日至25日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西安、沈阳7个城市进行,调查对象为15岁及以上的普通市民。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460份,在95%的置信度下,允许抽样误差为2.56%。

  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强国了吗”这个问题时,有14.1%的受访者选择“是”,认为中国“还不完全是”的受访者占51.3%,认为中国“不是”的受访者为33.4%,1.3%受访者表示“不知道,说不清楚”。

  与去年的调查相比,认为中国是世界强国的受访者比例上升1.7个百分点,民众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知信心略有提升。2008年这一选项比例为26.8%,是历年中最高的。认为中国“不是”和“不完全是”世界性强国的受访者比例分别比去年下降0.7和1.5个百分点。

  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专家都认为,民众对中国国际地位的看法趋于理性,而且越来越有自信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也不赞成把中国说成是世界性强国。他认为,不能仅看GDP总量,还要看人均生活水平,文化、教育、军事力量、制度的影响等等。中央党校国际战略所教授高祖贵认为,中国是个大国,但不是一个强国,中国正走在世界强国的道路上。

  当具体问到“中国已具备世界性强国的哪些条件”时,“经济实力”的提及率最高,超过四成(44.0%);其次是“政治及外交影响力”,提及率为40.8%;再次是“军事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提及率分别为36.0%和34.0%。此外,还有0.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具备世界性强国的其他条件,如“航天科技方面”,12.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不具备任何世界性强国的条件,另有4.5%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说不清楚”。

  此次调查令人印象深刻的新现象是,认为中国在军事和文化两方面达到世界性强国水平的受访者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对“军事实力”的看法,认为达到世界性强国水平的比例增幅更为明显,比2010年提升6.1个百分点。认为中国的政治及外交和经济两方面具备世界性强国水平的受访者比例相对2010年均有减少;认为“政治及外交影响力”达到世界性强国水平的受访者比例再创历史新低,由2010年的42.1%下降到40.8%。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中心主任江涌认为,近两年来中国军事和科技的进步明显,民众在这方面的认知是正常的。陆南泉认为,中国在外交上进展不显著。从民众选择结果来看,经济、政治、外交、军事、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比例在接近,也说明中国的实力正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高祖贵认为,中国在社会与文化方面还有待发展,花费的时间可能比争取经济增长要更多。

  当问及“2011年最能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事件是什么”时,提及率最高的是“中国成功发射天宫一号”,占43.8%。27.2%的受访者认为是“在世界范围的经济不确定环境下,中国经济平稳增长,成为世界第二”。选择“中国的新一代隐形战斗机———歼-20试飞成功”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17.2%、17.0%。

  调查显示,在最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诸多事件中,“部分官员的贪污腐败”这一选项的提及率最高,达到65.3%,再次超过“产品的劣质和造假现象严重”选项(40.4%)。自2009年以来,受访者对“部分官员的贪污腐败”的关注度已连续3年上升。对“恶性生产安全事故”的关注度与去年相比也有较大幅度提升,从9.7%提升到了14.1%。

  总体来看,受访者对“中国制造”的印象与2010年相比变化不大,持正面印象的受访者共占75.9%。值得注意的是,给予负面评价的受访者比例则连续两年持续上升,由2009年的19.5%持续缓慢提升到今年的21.3%。

  民众感受西方遏制中国行动愈发明显

  七城市的普通市民普遍感觉到,西方遏制中国的行为愈发明显,受访者中对未来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抱乐观态度的比例持续两年下降。

  对于“西方是否正在遏制中国的发展”这个问题,共有79.9%的受访者认为西方有意图,或者有明显的遏制中国的行为。具体来看,这部分受访者中,认为西方“有明显的遏制行为”的受访者占总体人数的45.3%,认为西方“有意图,但无明显的遏制行为”的受访者比例达34.6%。此外,5.3%的人认为遏制中国“只是有人说说而已”;8.5%的受访者认为遏制中国“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

  自2009年以来,认为西方对中国“有明显的遏制行为”的受访者比例持续增长,2011年相比2009年增加14个百分点。认为西方“有意图,但无明显的遏制行为”的受访者则持续减少,2011年相比2009年则减少12.8个百分点。

  遏制中国这个问题在中美关系中表现最为明显。当被问及“当前影响中美关系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时,“美国在战略上遏制中国”的提及率最高,达37.1%。紧随其后的是“台湾问题”(33.1%)。其他提及率比较高的问题包括“人民币汇率争议”(23.7%)、“经贸摩擦”(22.6%)、“两国意识形态不同”(16.2%)以及“南海问题”(13.9%)。(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八版)与此前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发现,“美国在战略上遏制中国”的提及率略有上升,依然是影响中美关系的最大因素。过去几年里一直比较热门的“经贸摩擦”问题以及“台湾问题”的影响力在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本年度调查首次引入“南海问题”选项,提及率就超过一成(13.9%),最近一年的南海争端让不少民众更加意识到南海问题对中美关系的重要性。

  对此,高祖贵认为,美国表示它的战略调整不是针对中国,也不是包围与遏制中国。美国过去没做到这一点,现在更不可能做到。

  当问及“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您认为中国未来所处的国际环境将会有什么变化”时,对未来有乐观预期的受访者一共占到八成多(80.7%),其中,认为国际环境会“越来越好”的受访者占25.4%,“总体上将得到改善,但摩擦还会很多”的受访者占55.3%。此外,有12.4%的受访者认为国际环境“总体上不会有太大变化”,仅有4.0%的受访者认为国际环境会“越来越差”。

  与2009年以来的历史数据相比,对未来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持乐观预期的受访者(包括“越来越好”和“总体上得到改善,但摩擦还会很多”两个选项)比例逐年下降。2009年这一比例为86.8%,2010年为84.1%,2011年为80.7%。具体来说,认为国际环境会“越来越好”的受访者连续两年下降,认为国际环境“总体上将得到改善,但摩擦还会很多”的受访者比例从2009年的50.7%增加到2010年的57.2%后,在2011年略有下降,为55.3%;认为国际环境“总体上不会有太大变化”的受访者比例连续两年小幅增长;认为国际环境会“越来越差”的受访者比例在2010年回落后,2011年相比2010年增加了0.5个百分点。

  朱锋认为,中国人的“不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国发展空间被急剧放大,利益追求面临的问题也多样化。另一方面,中国应对自身安全挑战的能力建设确实在不断提高,重要的是,中国人审视自己利益以及与世界关系的观念同样也需要与时俱进。

  (责任编辑:郭彩萍)

  

  中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重要性显著提升

  

  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中俄、中日关系被认为最重要,分别有54.0%和35.5%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两对双边关系。中俄关系的重要性自2009年首次超过中日关系后,在去年和今年持续上升,并且与中日关系重要性的差距逐渐拉大。

  陆南泉认为,在外交上,中俄关系毕竟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与中日关系的定位不同。两国之间对外政策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在经贸方面,中日的贸易额大大超过中俄,但从发展潜力看,中俄略胜一筹。到2020年,中俄贸易额要达到2000亿美元,而且能源合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调查发现,周边关系中的新现象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也上升为民众心目中较重要的双边关系,有15.6%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一选项,比去年提升5个百分点,上升到所有周边关系中的第三位。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则在今年退到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之后,排在第四位(11.3%)。其他比较重要的双边关系有:中印关系(11.0%)、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5.3%)、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4.3%)、中国与蒙古的关系(3.1%)。高祖贵认为,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对外关系格局的“总盘子”变大了,与其他地区强国的关系重要性在凸显,甚至中国与沙特、伊朗的关系都在发展与改变。

  调查显示,中国民众不仅看重中俄关系,而且看好俄罗斯未来的发展。当问及“金砖国家中哪个国家的发展后劲更足”时,49.1%的受访者选择中国。在其他4个国家中,16.3%的受访者认为俄罗斯后劲较足,15.1%的受访者选择印度,选择巴西和南非的受访者比例均为6.6%,剩余6.3%的受访者表示对这个问题说不清楚。与去年相比,最看好俄罗斯的受访者增加了1.1个百分点,使俄罗斯由去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最看好印度的受访者下降了2.2个百分点,由去年的第二位下降到今年的第三位。

  在问及“您认为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重大问题有哪些”时,“南海的领土争端”和“美国等外部力量的介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问题,提及率分别为59.0%、47.2%;认为“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威胁论的认同”、“贸易摩擦”是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双边关系重大问题的受访者均不足二成,提及率分别为19.7%、16.4%,还有0.2%的受访者提及能源等其他问题。

  中美关系依然为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

  

  调查显示,在中国民众心目中,世界各国范围内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依次为:中美关系(76.6%)、中日关系(21.5%)、中俄关系(20.6%)、中欧关系(8.0%)、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6.4%)、中印关系(3.8%)、中非关系(1.8%)和其他(0.8%)。《环球时报》自2006年起连续6年的民众调查数据显示,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一直是民众心目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庞中英认为,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双边关系中的“重中之重”,这是近20年来主导中国外交界的观念。环顾外交现实,中美关系的确应该是中国对外双边关系中最值得优先发展的双边关系。

  中日关系在受访者心中的地位除在2010年有一定幅度提升外,逐年下降。整体来看,民众对中日关系未来一年的发展走向预期并不特别乐观。57.3%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一年中日关系将“基本维持现状”;11.7%的受访者认为中日关系“可能会恶化”;20.0%的受访者认为中日关系“将会有些改善”;4.4%的受访者认为两国关系“将会有明显改善”;6.6%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

  调查显示,与2010年相比,中欧关系的影响力有细微上升,但仍未恢复到2009年水平。此外,参与调查的七城市民众对于过去一年中韩关系的评价比较一般,认为两国关系“没什么变化”的受访者占半数。值得注意的是,认为“(两国)关系更紧张”的受访者比例(28.6%)明显高于认为“(两国)关系更进一步”的受访者15.0%。

  在问及“您最关注非洲的哪些方面”时,受访者对非洲“经济困难及战乱”的提及率接近一半(46.6%);关注非洲“丰富的资源”的受访者占到35.1%,位居第二;25.0%的受访者关注“中非传统友谊”;约二成(20.3%)受访者关注非洲的“自然景观”,表示“都不关注”的受访者为6.2%,还有0.9%的受访者关注非洲的其他方面,如非洲的干旱问题和文化。

  “日本地震”和“利比亚”最受民众关注

  

  问及“2011年哪些国际事件给您的印象最深刻”时,关注度位居首位的是“日本东海岸9.0级地震,福岛核事故升为7级”,近七成(67.0%)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被俘身亡”的关注度位居第二,为57.4%;“基地组织头目奥萨马·本·拉登被击毙”、“多国联军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两件事的关注度分别位居第三和第四,提及率分别是51.4%、44.7%。此外“美国纽约‘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持续蔓延”、“世界人口达到70亿”等事件的关注度也在三成以上,分别为38.4%、31.1%。

  调查显示,中国民众最喜欢的国家前四位的位次没有变化,依然是中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六成(60.6%)受访者最喜欢中国,表示喜欢其他国家的受访者均不足一成。喜欢美国的受访者比例位居第二,为6.9%,第三是法国,比例为3.9%,第四是澳大利亚,比例为3.6%。喜欢瑞士、加拿大、新加坡、韩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2.1%、2.1%、1.8%、1.7%、1.2%、1.2%、1.0%。与2009年、2010年调查结果相比,喜欢中国的受访者比例有小幅提升,而喜欢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受访者比例连续两年递减。

  在回答“如果您有出国的机会,最想去哪个国家”时,占据首位的是“没有想去的国家”(19.7%),即二成受访者表示没有想去的国家,只想留在中国;位居第二的是美国,占到受访者的18.4%;第三是法国,选择此项的受访者比例为11.5%。表示想去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韩国、英国、日本、瑞士的受访者比例均在3%以上。

  对此,江涌认为,西方在走下坡路,中国发展前景积极,现在更多人对老牌发达国家喜好下降。江涌表示,中国的历史规律显示,西方给中国的压力越大,中国的民族归宿感越强,对国家认同感的诉求就越强。从这个方面来说,压力也是动力。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