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一个小悦悦与更多陈贤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1 20:30 来源: 21世纪网

  21世纪网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现在的中国处于历史上最为富裕的时段,同时也极为冷漠。

  也许有人觉得这是危言耸听,那就看看小悦悦事件吧。当2岁的小悦悦倒在血泊中时,我们看到了18位行人漠然穿过,直到最后陈贤妹的出现。

  我们或许可以指责18路人道德沦丧,但请回忆5年前的彭宇案以及随后充斥媒体的类似案件。正是他们的影响,让我们告诉自己做好人可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也导致人们在良心和安全之间,选择了安全,选择了回避。

  可以说,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偶然出现的一个陈贤妹,救不了更多的小悦悦。

  如何化解?答案或许只有法律。让诬陷者受罚,为救人者撑腰。当好人不被冤枉不再是新闻时,人们或许会发现,全国到处都有陈贤妹。

  冷漠与温暖

  先简单陈述下事件经过。

  10月15日下午,两岁的小悦悦刚从幼儿园回来,妈妈收衣服去了。像往日一样,小悦悦一个人在家门口的巷子里玩耍着,厄运突然降临。前方一辆白色面包车缓缓驶来,像没有看到女童一样,开始加速,并将小悦悦卷到了右侧车轮下,从小悦悦的胯部碾过。面包车停了一下,又加大油门,后轮再次碾过小悦悦的身体。

  十几秒后,3个路人经过此地,其中一男子从女童身边绕过,看也没看;另外两人看了女童一眼并绕过,没有放慢脚步。

  紧跟着,一辆小型货柜车开了过来,像没有看到一般,右侧前后轮两次碾过小悦悦的双腿。此后几分钟内,又有4 辆电动车、三轮车和3位路人经过,但都只是看了一下,没有伸出援手,也没有打电话求助。而路边的店铺也没有人走出来看一眼。

  此前发生的一切都是冰冷的,麻木的,让人欣慰的是,在这次事件中尚有一抹温情。

  下午5时33分, 一位捡垃圾的阿姨经过小悦悦身旁, 试图扶起她,但小悦悦一下子就瘫倒在地。阿姨把小悦悦抱到了路边,似乎在向旁边的店铺喊话询问,但没有人出来。

  之后这位阿姨向巷子里走去,几秒钟后,一位年轻的女士出现,抱起了小悦悦,匆忙离去。这位女士是小悦悦的妈妈,她立马把女儿送往医院救治。而那位阿姨名叫陈贤妹。

  陈贤妹回忆,事发当晚, 她像往常一样在五金城里捡垃圾,远远看到一个小孩躺在路上, 但路人和车辆经过却都不理睬。她依稀听到小孩的呻吟,就赶忙跑过去。“我走到女仔旁边,听到她啊啊的叫声,声音不大,但听着很凄惨。”陈贤妹说, 她把孩子抱起来, 看到她一只眼睁着、一只眼闭着,流着眼泪,嘴里和鼻子都在流血,后脑勺也在流血。孩子全身软绵绵的,扶起来马上就瘫了下去,坐都坐不住。陈贤妹不敢用力,便把孩子拉到路边,并呼吁路过的人们帮忙,无人回应。

  “之后我就问旁边的几家店铺,是不是他们的小孩,都说不知道。”陈贤妹马上去周围找孩子的家长,不久,她就看到了小悦悦的妈妈。

  随后的故事我们都清楚了,经过近一周抢救,小悦悦还是因为伤重不治,不幸于10月21日身亡。

  5年前种下的恶因

  在陈贤妹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后,有媒体在采访时问陈贤妹:救小悦悦时想没想到可能会被冤枉?

  陈贤妹回答:“你问我为什么不怕被人讹,我反正没讹别人,也没有人讹过我。报纸上说有,但我不识字,不会看报纸。”说到激动处,陈贤妹说,“想过、考虑过,你才决定要不要救人也可以,但越是想、越是考虑,小女孩就越危险,所以应该什么都别想就去救。”

  陈贤妹的回答体现了她与身俱有的道德自觉,但媒体事后担心也并非无的放矢。

  让我们回忆下5年前南京彭宇案,以及之后一系列类似事件吧。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名南京老太在人来人往中被撞倒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老太指认撞人者是伸手救她的彭宇。彭宇表示自己只是见老太跌倒后忙去搀扶,并与他人一起送老太去医院,不料事后却被老太及其家属咬定为“肇事者”。

  2007年9月4日,南京市鼓楼区法院“按照常理分析”一审判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 40%。由此引发了一场震惊全国、备受争议的官司。

  事后,有人形容这一引起极大争议并轰动全国的民事诉讼案,让国人的道德观倒退了50年。

  5年来,在彭宇案的巨大阴影下,人们心中仅存的善念被社会整体的冷漠鲸吞蚕食,中国多个地名被冠上了后缀“XX彭宇案”,直到天津许云鹤案、广东凌华坤事件逐步升级发酵,小悦悦终于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有网友在彭宇案后,列出了救人前必备工作:打开手机的录音和摄像功能,同时找来三名以上的路人作证,必要的话请老人在一份免责承诺书上签字画押。

  由此看来,小悦悦事件中18路人有的不仅仅是冷漠,还有害怕。彭宇案等一系列类似的判决让路人在欲伸手的那一刻犹豫了。当做一件好事都要成为一次赌博,押上自己的善良和勇气,去博弈倒地的老人及其子女不会恩将仇报。对方押上的,或许只有可能性很小的良心不安,而收获的则可能是金额不菲的民事赔偿。

  对法律没有信心,对道德没有感觉,所以在这场悲剧中,我们看到所有的面孔都是冷漠的:有的人看了眼危难中的小女孩,然后走开;有的人回望几下,还是踌躇地走开;有的人干脆视而不见;司机逃之夭夭。

  这些脸孔是令人厌恶的,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大家扪心自问,要是你是路人,你会如何做?又有几个人能够自信地说,自己会和陈贤妹一样,能够伸出援手?

  呼唤法律扶持

  陈贤妹是朴素、善良的。救人时不拖泥带水,完全出自本能;一夜成名后仍保持原色,将慰问金送与小悦悦用以救助。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守望相助、扶危济困这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她也是幸运的,因为她没有遭遇彭宇似的尴尬,给了人们最后一点心理安慰。是的,我们还可以说,这个世界上还有好人,好人还是会有好报。

  但我们应该如何确保这样的好人、好报继续延续下去;如何确保这样的朴素、善良不被外部因素撕毁?

  这不仅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向陈贤妹学习,不断自我反省、自我修炼;同时政府、社会也要努力营造这样一种氛围,给救人行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针对小悦悦事件,有律师和学者提出法律必须严厉惩治见死不救者,这样不仅可以使社会的救助需求得到满足,还可以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准。

  对此,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应飞虎表示:若将见死不救规定为犯罪,因害怕一不小心涉及犯罪,大家对需要救助的对象,如摔倒的老人、落水的人,连看都不敢再看一眼,最后连围观的都没有,需要救助的人因此不能经由围观信号而被道德高尚者及时发现,从而导致更多的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此外,这种制度使人人自危,不仅不能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准,反而使民众之间变得更加疏远。这种冷漠才是真正的人间悲剧。再从执法机关的角度看,确定见死不救者并追究其责任需要信息支持,执法机关面临着发现见死不救者的信息障碍,从而会使该制度形同虚设。

  应飞虎表示:解铃还需系铃人,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法律必须对诬陷者和真正的撞人者作出应有的反应,否则我们现在说的“拒绝冷漠,传递温暖”仅仅只会是一个口号而已。

  “国内必须出现对诬陷者进行严厉处罚的案例。只需一例,其对潜在的诬陷者的抑制以及对民众的鼓舞作用不可估量。应飞虎表示:因此,执法机构应该积极执法,不能因为摔倒的老太太可怜或反悔道歉而放弃执法。须知,这种执法是当下解决摔倒不扶社会问题的最关键所在。诬陷不成功的较高比例+诬陷不成功的法律后果+对诬陷者不利的案例”这种模式必然使潜在的诬陷者不敢铤而走险。

  让诬告者心有忌惮,让救人者无后顾之忧。在此环境下,未来才会不断涌现出陈贤妹、张贤妹、李贤妹……在榜样的示范下,我国的道德观才有可能真正提高。(21世纪网 陆晓辉)

  21世纪网年终巨献——《半文明社会——站在通往新世界的入口》http://zhuanti.21cbh.com/2011_end/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宠儿与弃儿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