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商业整合依然高歌猛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1 02:4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沈玮
2011年,是医药商业暗潮涌动的一年。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和华润集团三大巨头继续在全国各地攻城略地,洋巨头联合博姿继广州医药之后,再度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牵手南京医药。在商务部新近出台的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中,为中国的药品流通业提出了“鼓励批零一体化”经营和“国际化”经营的目标,这一切,将给中国的医药流通业带来怎样的改变?就以上这些疑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王锦霞做出了解读。
《21世纪》:2011年医药行业公认的“寒冬之年”,这与“黄金十年”的预测是否冲突?如何看待这种反差?
王锦霞:从2011年医药企业公布的销售数据和利润额来看,医药企业的利润率有所降低,销售收入的增长趋缓。但这是属于政策性的寒冬,市场层面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2011年,在全社会通胀的大背景下,原材料、动力、用工成本都在持续上涨,医药商品的价格却被要求持续的降低。一些药品生产企业的主要品种已经在盈亏边缘生产了。特别是中药生产企业,由于中药材涨价,成本大幅度提高,而销售价格不升反降。医药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当然,医药行业本身也存在问题, 46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大多数是生产仿制药、低水平重复建设、有些品种产能过剩。
《21世纪》:如何看待国务院新近通过的国家药品安全规划?此举对医药流通企业有何影响?
王锦霞:国务院专门组织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药品安全五年规划,这是30多年来的第一次,充分体现了本届政府对百姓用药安全的高度重视。结合现阶段中国药品质量实际状况,《规划》的出台具有特殊意义。首先,规划明确了五年的总体目标——现有的药品生产100%符合新修订的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通过提高标准,与国际接轨,将会淘汰一批不能通过新版GMP认证的企业,企业数量将会明显减少。
《21世纪》:在公众抱怨的药价贵层面,医药流通层面所占的比重有多大?
王锦霞: 药价高,与主流的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其实关系不大。在现行的招标体制下,医药商业企业很多承担的只是个配送商的角色,做的是运输公司的事情。这中间的利润率其实很低。
以医药商业的主流企业为例,企业的毛利率逐年下降。2009年的医药商业行业统计数据显示,企业的毛利率只有7.09%,这样的行业毛利率水平,可以说是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准和行业正常利润水平的。药价高,真正的症结还是在“以药养医”体制上。医药不分业,医院是最大的药品流通渠道,80%的药品是在医院进行销售的,如果不打破这种药品销售上的垄断,是无法改变药价高企的现实的。
按照中央提出的“医药分开”指导思想,净化流通渠道,实现专业分工,切断医院、医生与药品销售的利益联系,解决“以药养医”的体制问题。
《21世纪》:如何看待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目前“小而分散”的格局?这种状况会持续很久吗?您是否看到了行业整合的趋势?
王锦霞:2011年医药商业企业的形势,总的来说是“一升三降”,也就是销售额持续攀升,毛利率、费用率和销售利润率则有所下降。这种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水平,是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
目前,我国药品批发企业数量有1.3万余家。数量多,规模小,是目前医药商业企业的现状。可喜的是,国家药监局2010年底的数字显示,医药商业企业数量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减少了132家。商务部的统计数据表明前100强药品批发企业(集团)的销售额已达全国市场份额的78%。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商务部颁布的药品流通行业 “十二五”规划要求,将培育年销售千亿元的全国性企业集团1至3家、年销售百亿元的区域性企业集团20家。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兼并重组,鼓励零售连锁业态的发展。
从国际经验来看,收购、兼并是加快行业集中度的最快方式。目前美国三大医药流通的巨头,都是通过不断的兼并收购而形成目前的格局。这三家巨头占美国整个医药分销市场份额的96%,而中国的三大巨头只占到27%,这种高度分散的状况正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