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亿元企业年金投资困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4 02:0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王羚
“现在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市场,就好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在苦苦挣扎,城外的人急吼吼地想冲进来。”一位手里掌握着数十亿元企业年金的基金经理面露苦色地如此抱怨道。
这番话的背后,是中国3000多亿元企业年金所面临的投资管理困局。
围城内竞争激烈
所谓“围城内的人”指的是已经获得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资质的机构。根据原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分别在2005年和2008年通过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名录,目前共计有21家机构具有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资格,其中基金公司有12家,此外还有6家保险机构、2家证券机构和1家其他资产管理机构。
尽管获得“入城”资格让许多同行羡慕,但在具体的经营管理中,这些机构却品尝到了许多事先未曾料到的苦涩。首先就是由于企业年金市场规模有限带来的激烈竞争。
根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截止到2010年底,中国企业年金累计结存只有2809亿元,仅占GDP的0.71%,远远低于丹麦、美国、芬兰、加拿大等国70%甚至超过100%的高比例。如此规模的企业年金,不仅其作为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作用远远得不到发挥,也给投资管理带来许多不利。
由于企业年金市场总体规模有限,导致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吃不饱”,难以达到盈亏平衡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统计,21家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机构仅有三家管理的企业年金超过200亿元,其余多在100多亿元甚至几十亿元。
僧多粥少,压价自然就不可避免。部分机构为了获得品牌影响力和积累企业年金管理经验,不惜开出“零收费”的条件。
为了避免这种恶性竞争,今年初,拥有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的21家投资管理人、13家受托人、10家托管人、18家账户管理人等62家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经过协商签署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行业自律公约》(下称《自律公约》)。
这个公约规定了管理费率的下限,并明确规定,如果违反规定,将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人社部将不接受其合同报备,此外还要根据情况进一步处罚。
尽管公布了自律公约,但执行的情况却并不令人满意。一位托管机构的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事实上一些机构没有严格按照公约规定的费率执行,甚至有的投资管理人收取的费率低至千分之一。
而按照人社部制定的《企业年金基金监督管理办法》,投资管理人可收取费用的上限为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1.2%。根据《自律公约》,投资管理人含权益类的年金计划管理费不低于0.6%;非权益类年金计划管理费不低于0.3%。
而据本报记者调查,之所以出现如此低费率,一方面是各机构的竞争导致压价,另一方面则在于不少企业年金的委托人是大型央企,在压价上较有底气。相对而言,机构则处于被动地位。
城内外共等“春天”
“现在真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就这样的费率,谁也活不好,谁也活不了。”一位基金公司负责人说。
就费率而言,投资管理人还不是最感寒冷的。一位托管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除了投资管理人,其他三方——受托人、托管人和账户管理人基本都是在赔本状态。
他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从托管费来看,一单年金如果规模在1000万元,按照万分之七的费率,收费仅7000元,“连出趟差都不够”。
“企业年金是养老钱,我们出于社会责任,可以暂时地亏本做这件事,但是我们不能长期这样亏,这样也不符合市场规律啊。”这位负责人感慨。
除了费率低之外,来自受托人的压力也让基金经理们感到郁闷。他们时常会接到受托人的电话,反复叮嘱强调:“不能亏啊,一分钱都不能亏!”
“就去年这个市场行情,股票跌得稀里哗啦的,企业年金一分钱都不能亏怎么做?我们的基金经理都快得抑郁症了。”一位专门负责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说。
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后奇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八个字来形容做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的心情。他透露,自己所在的投资管理机构共管理了300亿元企业年金,去年以来他们无奈中先后拒绝了约100亿元的企业年金。
“可能有人会说你饱汉不知饿汉饥,可是,我们现在这样的市场,你能给投资管理人带来合理回报吗?否则你拿那么多钱干什么?”张后奇说。
费率低,压力大,但管理成本并不低。张后奇介绍,一个股票基金经理能管一两百亿规模的资金,但是负责企业年金管理的基金经理往往是管理三四十个账户,股票规模只有八九亿元。
“就像农民种地一样,一小块一小块的,就没有规模效益了。这样的企业年金运作基本模式不变化,越发展下去可能越是灾难性的。”张后奇说。
牢骚归牢骚,能进入围城本身已经让围城之外的人们羡慕。未来可能高达数万亿元甚至更多的企业年金市场虽然由于增速缓慢看起来还比较遥远,但其诱惑力已大到足以让更多投资机构动心。许多投资机构带着梦想希望挤进企业年金管理的围城。
12月中旬,在一个论坛上听完同行的诉苦之后,还没有获得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资质的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盛斌坚定地表明态度:“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依然没有动摇我们想从事养老金投资管理的信心。”
盛斌提出,现在主管部门对于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资质采取的是“白名单”制度,即在我的名单之内就有资质,不在的就排除在外。他建议,应把“白名单”改成“黑名单”,一家守法经营、规范运作的机构,如果它没有重大的问题,应该给它参与养老基金管理的机会。
“虽然现在问题还很多,21个投资管理人竞争非常惨烈,大家都非常辛苦,但我们看长远一点,这个发展空间肯定是非常巨大的。”盛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