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VS模仿:谁更有效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4 04:20 来源: 经济日报中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最新研究表明: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企业,其效率远高于“山寨”模仿企业。协同创新企业比模仿企业的技术效率高10个百分点——
“山寨”是不是 “坏东西”?
新创办的企业,其产品开发通常面临三种选择:自己搞研发,与大学或科研院所联合搞研发,复制模仿。哪类企业更有效率?
一般的直觉告诉我们,“山寨”企业模仿成本低、风险小,因而效率比较高。的确,以“山寨手机”为开端,“山寨数码相机”、“山寨电视”、“山寨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在市场上层出不穷。尽管一些“山寨产品”还存在知识产权纠纷和质量安全等问题,但因其开发成本低、价格便宜,满足了低端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山寨产品”也加剧了市场竞争,正规厂商在其压力下,只有把价格做低,把质量、服务和品牌做得更好,才可能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看来,“山寨”似乎并不是“坏东西”。实际上,从各国经济发展史来看,很多发达国家也都是依靠模仿当时国外先进技术,最终培养出自身创新能力而实现经济赶超的。任何后发国家都不可能跨越技术引进、技术模仿的阶段而直接进入独立创新的阶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各国的“山寨”现象,背后有其存在的经济学逻辑。
然而,我们在调查数据和实证分析基础上的研究表明,“山寨”终非道:与大学或科研院所牵手的企业,其技术效率远高于“山寨”模仿企业。具体来讲,协同创新和模仿的企业分别比委托加工企业的技术效率高出22%至23%、12%至13%,即协同创新企业比模仿企业的效率高约10个百分点。因而,协同创新是我国经济转型期企业提升效率和增强竞争力的最佳产品创新模式。
协同创新效率
有多高?
我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的非国有企业调查数据。该调查项目组与被调查省份的统计部门或相关部门合作,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和调查问卷方式,对非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技术创新、人力资源、信息建设、发展环境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全面细致调查。调查开始于2006年7月,2006年12月结束,共计发放问卷677份,收回653份。经整理,有效问卷632份。这项调查主要在北京、四川、贵州三省市进行,其他省市仅发放了少量问卷。调查涉及的行业包括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由于企业产品创新和模仿行为主要发生在制造业部门,我们的研究从调查数据库中剔除了其他产业部门,只选择了351个制造业数据样本。从351个样本的产品开发模式来看,有243家企业采用了独立创新模式,占样本数量的69%;有38家企业采用了创新模式,占样本数量的11%;采用模仿的企业有32家,占样本数量的9%;采用产品委托加工方式的企业有38家,占样本数量的11%。
显然,根据这些观测样本,独立创新是目前我国制造企业产品开发的主要模式。
我们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来分析、比较三种产品开发模式的效率效应。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考察技术非效率的决定因素,而且可以显性地计算出各观测单元的技术效率。运用FRONTIER软件得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技术非效率的影响因素中,独立创新、协同创新和模仿的系数估计值均为负数,且均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相对于产品委托加工方式而言,三种类型的产品开发模式对技术非效率均具有显著负影响,或者说它们对技术效率均具有显著正影响。从系数估计值的大小还可以发现,三种产品开发模式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也表现出巨大差异:协同创新对技术效率的正影响作用最大,模仿次之,而独立创新对技术效率的正影响程度最小。
考虑到企业所有制、企业规模等因素也可能影响企业效率,因此我们采取逐次加入控制变量的逐步回归法来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结果是,在综合考虑企业所有制、企业规模、产品市场范围、地区差异因素的情况下,仍然发现,协同创新企业的技术效率最高,模仿企业的技术效率其次,独立创新企业的技术效率再次。协同创新、模仿和独立创新三种类型企业的效率分别比委托加工企业的效率高出约22%至23%、12%至13%、11%至12%。
根据不同模型计算出的效率均值仅有较小差别。这一估算结果是比较可靠的。
为什么存在
这些差异?
创新和模仿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异?根据创新和模仿各自的特性以及我国企业在产品开发模式中所面临的环境和约束,对此可以作出一定的解释。
独立创新虽然能够使企业拥有独特的市场地位,但独立创新通常需要很高的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以获得创新所必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设备。而且,创新具有不确定性、长期性和劳动密集等特点,因此独立创新企业因创新成果经常难以预料而面临着巨大风险。由于独立创新中的规模不经济和不确定性,容易导致企业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而创新成果收效甚微,致使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不高。
对于协同创新模式而言,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产品技术创新,可以获得外部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克服自身研发经费短缺和技术资源不足的局面;可以通过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行技术、知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合作,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从而快速获得新技术、迅速开拓新市场;可以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创新失败带来的风险;可以缩短创新时间、提高信息质量、增加信息占有量,及时将创新成果投向市场,从而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般而言,协同创新比独立创新更有利于企业效率。
产品模仿对企业效率可能存在着两方面效应。一方面,企业通过学习创新领先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或通过引进、购买先进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完善,的确能够极大地节约研发投入和减少创新风险,从而通过低成本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领先企业的产品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模仿者只能在市场夹缝中求生存,竞争压力较大;不少企业在现阶段的模仿中往往照搬别人的技术,改进和创新少,这通常导致模仿企业因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问题而经营困难、市场业绩不佳;由于在技术消化吸收能力方面投入不足,模仿企业还通常陷入“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的被动局面,致使企业无法维持长期的市场绩效;随着企业竞争意识的加强和市场法制的逐步健全,模仿产品往往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威胁,这使得模仿企业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面临着破产倒闭的风险。综合上述两种效应,模仿对效率的影响介于独立创新和协同创新之间并不足为奇。
结论表明,协同创新是最有利于企业效率的产品开发模式,因而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最佳产品创新模式。这种创新模式必将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吴延兵,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米增渝,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背 景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20世纪30年代提出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的论述以来,创新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产品开发按照创新的独立程度,可分为独立创新和协同创新两种类型。独立创新是指企业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研究力量,独立自主地进行产品研究开发和创新的活动。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进行产品开发和创新的活动。模仿则是指企业引进、购买或破译创新领先者的技术,通过学习模仿创新领先者的产品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而进行的产品开发活动。产品委托加工只是根据委托方的要求所进行的产品生产与加工,不属于产品创新范畴。协同创新被广泛认为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另外,经验研究支持了模仿企业所拥有的成本优势和优秀的市场表现。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创新问题的研究,很少涉及创新和模仿的效率比较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