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阅读记忆:拉美文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6 01:1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苏娅
2011年,拉美文学无疑是图书市场的热点。
年中,由加西亚·马尔克斯授权的《百年孤独》中文版上市,终结了近30年的版权纠纷。中文版出版之初,很多人怀疑天价版权能否收回,但短短4个月超100万册的销售神话,显示了读者对纯文学书籍的阅读热情。
在拉美文学领域深耕多年的“99读书人”,引进了包括胡利奥·科塔萨尔、卡洛斯·富恩特斯、巴尔加斯·略萨、埃内斯托·萨瓦托和吉列尔莫·马丁内斯在内的众多拉美文学代表作家作品。这其中既有现代经典作家,也有不少活跃于世界文坛的当代作家,使中国读者在拉美文学的阅读选择方面超越了由上世纪80年代“魔幻现实主义”划定的狭窄界限。
11月,西语文学巨著《2666》中文版由世纪文景引进,再次引发国内拉美文学的阅读风潮。
此外,两位拉美文学作家——吉列尔莫·马丁内斯和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先后访问中国,也在2011年中国读者的记忆中,鲜明地留下了拉美文学的印痕。
但无论上世纪80年代末掀起的“拉美文学热”,还是今天读者对拉美小说的追捧,都予人“风潮”、“时尚”、“精英的阅读”之类的印象。
“略萨之行很热闹,但他的文学价值并未被很好地解读。现在我们容易把阅读文学当作时尚,当作风潮,阅读的深入程度却远远不够。”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宏俊的观点,代表性地阐述了业内人士对传播纯文学的阅读价值的期待。
拉美文学的世界性
与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文学热”相比,今天中国出版界在拉美文学的译介和出版方面,更为细致、深入。“99读书人”编辑彭伦解释说:“80年代中国的‘拉美文学热’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前,因为不涉及版权问题,国内出版拉美文学作品较多,比较杂乱,让人有些无所适从。当时,拉美文学向中国作家打开了新的经验。一是,拉丁美洲的社会背景与中国有不少相似之处。二是,拉美作家写农村的比较多,与中国作家的现实环境有相通之处。”遗憾的是,深厚而丰富的拉美文学,当时被贴上了“魔幻现实主义”这样一个标签。其实,“拉美文学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各种风格拼在一起,形成各自不同的传统,很有活力。”彭伦说。
彭伦认为,阅读拉美文学是有门槛的,需对拉美的历史和政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现代拉美作家拥有一个共同的大背景——独裁政治。但是,他们在创作上依然比较自由,在不断流亡的过程中,拉美作家在西班牙语系的国家中,尤其是西班牙,仍能获得较大的创作空间和发表作品的渠道。另外,文化之都巴黎,也是许多拉美现代经典作家的庇护所。欧美文学在巴黎的激荡,给了他们许多灵感和慰藉。因此,西班牙和法国,一直是拉美作家的根据地,是他们走向欧洲的跳板。从这个意义上说,拉美文学的世界性比中国文学强。”
经由欧美图书市场获得的声誉,再经由阅读彰显其内在的价值,已成为拉美作家走向世界的既定路径。
未达“阅读”的文学
纽约城市大学教授萨拉·波拉克曾撰文分析“波拉尼奥神话”的构建经过,颇具分析价值。波拉克写道:“波拉尼奥的创作才华、引人注目的生平、皮诺切特政变期间的个人经历、他某些作品被贴上的南美独裁主题小说的标签、2003年7月15日他50岁时的肝衰早亡,皆有助于‘制造’出易为美国接受和消费的作者形象。”波拉克无疑指涉了美国出版商对此书进行市场炒作的皮表之下,重构拉美文学和文化的面貌,向大众推销的命题。而书本的传播,如何既能借重市场营销的策略,又能真正到达阅读而不仅仅成为某种空洞的潮流?
施宏俊强调:“有时候并非书销得好,就代表我们的读书风气很好。有可能大家只是跟着风气买了一本书。所以,我倒觉得真正要评价阅读风气,不妨看看大家对通俗小说的接受程度。”“或者我们看通俗小说的销量:台湾与大陆的通俗小说销量同比的话,台湾比我们大得多,但是我们的纯文学、精英小说或小众的小说销量可能比他们大得多。为什么?因为我们更容易把阅读变成风潮。一旦一个作家得诺奖,他的书可能卖到十万册,但是有可能这十万册里,很少有人把它读完。”
与英美文学、日本文学相比,拉美文学提供的最可贵的阅读经验是什么?怎样读能让阅读的乐趣“增值”?施宏俊认为:“拉美文学中有一些实验性很强的作品,很少模式化写作,很难用类型小说来规限,读起来会有很多惊喜,”但需要指出,“我们的出版界、媒体和阅读的人群发现新东西的能力远远不够,容易跟着别人。是不是真的有一批人在读书,真的因为读了某部作品被打动,然后再去出版,是很值得疑问的。而以后出版门槛会很低,为什么需要出版人,出版社真正的价值是什么?最基本的:因为出版人有发现、判断和出版的经验。”
彭伦则认为,良好的阅读环境需要出版社、媒体和读者共同培养,“希望读者能通过某一本比较流行的小说而有兴趣去了解更多拉美文学。出版社所能做的,就是选择有价值的作品,尽最大努力提高作家和作品知名度,让更多人有阅读的兴趣。有些大部头的书,我想很多人即便买了不读,对作品的传播也许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