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当代之艰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6 01:1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西语翻译大家赵德明认为,去年末出版的《2666》反映了一种对人类前景的悲观情绪
苏娅
“怎样评估人类走到21世纪的整体状况?这是拿到《2666》之前,我长期郁积的一个问题。另一个则是“50后”一代的境遇问题,他们与“80后”的代际关系问题。”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长篇小说《2666》中文版出版之际,中文译者、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德明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赵德明认为,《2666》明确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前景的悲观情绪,反映出“‘50后’一代人在政治信仰崩塌、生活和经济境况连连受挫之后的普遍心理,是一种世界性的情绪。先有政治信念,信念崩毁之后,再咬牙奋斗,这种悲观最终表现为漠然”。——这是翻译与现实不断对话的经验,赵德明用“当作攻博士后”形容翻译的过程。
无疑,打动赵德明的是《2666》表现出的“现实性”与“批判态度”。而这,与他对现实的体认是接通的。生活中,他留心与那些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交谈——警察、出租车司机,或学生的父亲。这些人“赶上一系列政治运动,然后是改革开放”,“我发现中国的50一代,工作、经济和精神状况波澜起伏,对自己的境遇很无奈”,“我强烈地想了解“50后”与“80后”的代际关系。80后一代受父辈的影响,但告别影响,与他们的父辈拉开距离。这种决绝的态度在“50后”一代人身上很少见”。
中文版近900页的《2666》分为“文学评论家”、“阿玛尔菲塔诺”、“法特”、“罪行”、“阿琴波尔迪”五部分,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第一遍通读《2666》之后,赵德明闪过一个念头:“为什么在这本书里读到了中国的“50后”一代,我想知道这样的境遇怎么会有世界性?”
翻译了波拉尼奥的几本书之后,赵德明察觉到,有几个坎是波拉尼奥一直萦绕于心的:“一是1973年,阿连德总统的合法政府被武装推翻。二是1968年墨西哥广场的镇压。三是1990年苏联解体。那种迷茫……他们心中的郁闷要有一个排遣的出口。”这是读懂波拉尼奥的一些背景。
在《2666》出版沙龙上,智利大使所说的“生活在当代之艰难”让赵德明印象深刻,他说:“‘生活在当代之艰难’是这部小说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