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日本武器出口变成外交新工具 对印军售"远交近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6 13:4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日本政府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既是其国内军工产业集团多年推动的结果,也是日本政府丰富外交工具的需要

  12月27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正式宣布,日本政府将修改对“武器出口三原则”的解释,调整此前实际上全面禁止武器出口的方针,转而允许日本企业参加国际武器联合研发和生产,并允许为所谓“和平”及“人道主义”目的出口武器。这一政策的转变,既是国内军工产业集团多年推动的结果,也是日本政府丰富外交工具的需要。

  几乎同时,就在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访问印度期间,印日双方媒体均报道称印度对日本的水上飞机和反潜技术等表现出兴趣。

  日本军工企业夙愿得偿

  在日本,主要军工企业并非是美国或欧洲常见的那种专业军工生产商,而多是综合型制造业企业,如战斗机、军舰和坦克制造商三菱重工,军舰和大型飞机制造商川崎重工、军舰和各类装备发动机制造商石川岛播磨重工,以及东芝、日立和三菱电机等企业。他们分布于日本的六大企业集团中(即以前的“财阀”),可谓是各自所在集团的“掌上明珠”。

  但是,由于禁止出口武器的政策,这些企业的军工订货只能依靠狭小的国内市场。近年来,自卫队每年新购装备费用大约为100亿美元,另有一定的旧装备维护费用。相对于上述年销售额多以百亿美元计的制造业巨头,现有市场明显过于“狭小”。这使得各企业的军品生产始终处于“吃不饱”状态。据统计,除三菱重工外,军工订货占日本其他主要军工企业销售额的比例几乎均低于10%。对这些企业而言,不能大规模进入“军火”这一利润最为丰厚、订货最为稳定的市场,无疑是极大的遗憾。面对国际军品市场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一笔笔交易,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的羁绊,一直是日本军工企业的夙愿。

  进入本世纪后,由于政治及财政原因,日本军费在最近十年内呈现持续小幅下降的趋势,进一步缩小了原本有限的军品蛋糕。这更加强了日本军工企业的“危机感”和“饥饿感”。

  近年来,日本军工企业一直通过媒体报道、智库成果、著名人士“建言”等方式,呼吁政府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从此次藤村修等人发布的官方讲话来看,对于武器出口的标准非常模糊,除了战斗机和坦克等个别主战装备外,绝大部分武器装备几乎均可通过上述“和平”或“人道主义”名义出口。这种大幅度的政策转变,可以视为军工企业长期推手的阶段性成果。

  对印军售体现“远交近攻”

  武器是特殊的商品,具有极强的政治含义。此次日本放宽武器出口政策后,印度成为首家表态的“客户”,也体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

  自2008年日印两国签署安全领域共同宣言以来,双方在军事方面合作日益增多。对于日本而言,印度不仅可以控制中东至马六甲的海上航线,在陆上对中国也有一定牵制作用;对于印度来说,日本不仅是对华博弈的伙伴,也是重要的资金和技术来源国。从日本的角度看,通过军售加强印度的海空能力,对日方并无威胁,反而可以牵制中国这样的地缘政治对手,这是一种典型的“远交近攻”思维。

  根据日印两国媒体的报道,印度感兴趣的日本军品或技术有US-2型水上飞机和反潜技术。US-2型飞机系日本自行研发,最初是为了加强本土与小笠原群岛等太平洋离岛的联系。其主制造商是新明和工业公司,主分包商则是川崎重工和三菱重工等企业。这种起飞重量可达47吨的大型飞机具有特殊的性能:它不需要机场,仅需空旷海面即可起降,且起降距离仅需3百米左右;它能够在海浪高度3米的恶劣海况下起飞,且航程可达4700公里,可用约3小时赶往1千5百公里外的无机场小岛,并在不加油的情况下返回。

  由于日本自卫队的预算限制,这型飞机自2007年交付以来总共只卖出4架。而在军火方面一向财大气粗的印度,无疑可以成为这一项目的“救世主”。

  有了这型飞机,印度可以用其加强本土与安达曼群岛等外海离岛之间的联系,安达曼群岛及其附近的安达曼海是控制马六甲海峡西口的重要地点,距离印度本土东岸主要基地的距离恰在1300至1500公里左右,是印度控制印度洋海上航线、监控马六甲海峡情况的重要支点。

  另一方面,反潜技术一直是印度的心病。近年来,印方开始担心中国海军潜艇进入印度洋。由于认为日本有对付中国潜艇的丰富经验,印度自然希望获得日本在此方面的帮助。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印度购买的装备和技术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用ODA资金推广军工产品

  正如印度的案例所示,在放宽武器出口之后,军售可望成为日本新的外交工具。别国如购买日本的武器,势必要接受日本提供的培训、维护等服务,并在日常使用甚至战术上向日本“看齐”。因此武器贸易既是日本与“客户”关系密切的标志,也是使双方关系更加密切的工具。同时,向一个地区出口重要武器,还可以影响当地安全局势,甚至改变地区平衡。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几十辆坦克就可能影响一次政变或反政变行动的结果。因此,武器出口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日本媒体议论较多的军品潜在客户,大多是具有重要地缘或资源价值国家,如此前曾购买过日本巡逻船的印度尼西亚(当时这一交易是“武器出口三原则”的唯一例外)可以直接控制马六甲海峡;而具有较丰富自然资源但又相对贫穷的非洲国家,也是日本军工企业一直关注的对象。由于这一类国家大多“囊中羞涩”,日本的军售很可能将与其过去的对外援助结合起来。

  近期《日本经济新闻》等报纸的评论就认为,日本政府应以提供卖方贷款的方式,用政府开发援助(ODA)资金推广军工产品。具体而言,就是由日本向对象国政府贷款,然后由对象国向日本购买特定种类的武器。如果这一政策成为现实,日本每年约90余亿美元的ODA资金将成为武器出口的坚实后盾,解决很多小国、穷国对日军购的财源问题。由于ODA事务由外务省负责,这一方式还将意味着外务省也可以在军品出口中“分一杯羹”。

  武器出口“后来居上”难

  考虑到日本在汽车、机电、造船、电子等产业的固有优势,日本今后在军品方面的“主打”产品可能包括:车辆及军用工程机械、电子设备、巡逻船或支援船只,以及各类后勤医疗物资等。这些装备看上去可能不如战斗机和驱逐舰那样“耀眼”,但同样可以带来真金白银的收益。

  不过,军品市场历史悠久,竞争激烈,各个主要军品出口国早已将这一市场细分殆尽。其中,美国占据了主要发达国家和较富裕国家市场,俄罗斯则在第三世界国家拥有广阔的“势力范围”。英、法等国则利用老牌大国的优势维持自己的传统客户。作为后来者,日本武器要挤入国际市场,势必要克服一定困难:

  第一,市场定位问题。日本自用的装备技术性能也许较为先进,但成本高、维护复杂,对使用者的素质要求高。日本不大可能与美国争夺富裕国家军品市场,但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市场,日式装备则不一定“吃得开”。要让日本武器像丰田皮卡那样遍布非洲大陆,日本还需要在武器的“价廉物美”“易修易用”上下工夫,找准装备的定位。

  第二,主战装备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二战”以来,日本主战装备或是直接从美国进口及许可生产,或是从美英等国购买关键部件,深度依赖外国关键技术。例如,日本历代战斗机均是从美国进口或购买生产线生产的;90式坦克的主炮来自德国;驱逐舰和飞机的主机则往往来自美英企业,如前述US-2型水上飞机的发动机就来自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军舰雷达和武备则多购自美国或由美国授权生产。因此,如果没有美英等国的认可,日本不大可能成系统地出口战斗机、坦克等主战装备。同时,由于日本多年来在关键技术上缺乏投入和积累,短期内要自行开发成套装备的可能性也很有限。这就决定了,日本在近期内只能出口与美英武器并无重叠的装备。

  第三,营销和售后仍是问题。作为商品,武器的营销和售后十分重要,而日本在此方面也缺乏基础。在营销方面,由于军品的特殊性,其营销需要强有力的政治和外交推动,而这恰是日本相对欠缺的。日本在外交上过度依赖美国的做法,使其缺乏在非洲、中东等很多地区“深耕细作”的耐心,缺乏外交资源的积累,这与俄罗斯和法国等军工大国形成鲜明对比。在关键项目的关键岗位,人脉关系有时会直接影响合同结果。

  在售后方面,日本缺乏军工大国既有的全球或地区性售后服务体系,也缺乏此类人员。随着武器出口的进展,日本很快就会发现,要培养一支能够随时长期派驻海外的技术队伍,并针对每个对象国建立售后维护体系,绝非易事。在武器出口方面,日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