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炜:经历巅峰更知风险的可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6 15:05 来源: 《董事会》刊记者 周江
那时我认为资金是瓶颈,有足够的钱就能玩转风投,但现在看来这是最低层次的认识。如何选择项目,如何为项目做好服务,这也是我们曾经历的瓶颈。但我认为更高层次的瓶颈是人才和团队,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人才和团队
“1992年大学毕业我到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做期货,每个月底薪500元。期货做单万分之一点的波动就是50港元,一个晚上的波动可达上万,做第一单的时候,指数只要稍微一动我的心就会一阵剧烈的跳动……”面对记者,卜炜搅动着咖啡回忆起当年紧张而纠结的一幕。
曾经的惶恐少年如今已是高达资本集团的总裁,管理资金规模超过15亿元。“从事期货的两年经验是我人生最大的收获,从风险巅峰走下的人更明白风险的可怕。”
风控得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们将good faith 放在第一位,信用是长期的积累,污点一旦有了,就是永久的失败
风险巅峰之上的卜炜曾经一晚做单赔了5万元,是他当时年收入的数十倍。“那种万念俱灰的感觉让人刻骨铭心。”陷在回忆之中的他眉头紧锁。
即便高达团队创造了如洋河股份800倍收益率这样的业界奇迹,但他看得很淡。“收益有时凭运气,但风险得由人的主观控制,高达不仅比收益率,更敢比失败率。”让他自豪的是高达在风投江湖演绎的一个传说,公司12年所投32个项目,只有一个是自认失败的,因为它的回报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
他不屑于当今风投圈内的一些行径,例如为了规避风险,有些风投动用关系参与类似“今天投资明天上市”的项目。在他看来,即便如此也有风险——所投项目一定能上市吗?退出之时股价不会下跌吗?
2008年卜炜经历的一场信任危机让他明确了一个观点:风险控制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2007年投资的桑乐金项目,如今已经上市的这家公司从事桑拿浴浴房出口,金融危机让企业的订单急剧减少。高达年终对LP(有限合伙人)进行项目介绍之时,很多人提出了质疑,建议撤销此项目。
“我非常痛苦,在我的投资哲学中只要企业基本面与道德层面没有发生变化,就应当坚持,但是高达资本将good faith 放在第一位,信用是长期的积累,污点一旦有了,就是永久的失败,在信任危机之下我的确害怕失败。”
在质疑声中他毅然选择了坚持,这种自信来源于主动变革。高达邀请国内顶尖的营销专家进驻桑乐金构建企业的国内销售市场,很快桑乐金进入高端房地产市场——精装修房屋送桑拿房。不仅如此,高端酒店、高端健身会所……桑乐金的桑拿浴房遍地开花。后来在发审委上会时,桑乐金登陆创业板顺利通过。
“祸福相依,经过了这样的波折,股东对高达更加信任,这是对我最好的馈赠。”他一直紧缩的眉头忽然舒展。
拒绝LP(有限合伙人)建议的他却并非记者臆想中的“独裁者”。当一个项目进入了高达的视野,他会发动每一位成员“挑刺”,高达的项目初审就是一场“挑刺大会”,做尽职调查的成员必须从法律、财务、产业、企业等各方面阐述项目面临的风险点,找到的“刺”越多说明水平越高。
卜炜风控的极致体现无疑是投资决策委员会,这是所选项目投资与否最后一个把关环节。与诸多风投机构的评审委员会相同,高达也有7位成员,有别于同行的5票通过制,高达7位成员全部赞同才能执行,如果有一个人说到的风险点确实存在并且不可控制,他就会拒绝介入。“每个人的知识领域都有局限,我不能让自己的短板,成为了高达的短板,和而不同的决策文化是风控的关键”。
穿针引线的金牌保姆
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最后成为了大侠,一开始他很不起眼,资质一般,但后天师从很多大师,将他们的精髓吸收进来,最后自成大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企业寻找到大师
2009年卜炜作为全国唯一的投资机构代表荣膺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的个人奖,面对记者他坦言对此奖项非常重视,这是对高达多年以来“穿针引线”的高度认可。
“穿针引线”的本领却是被逼无奈,1999年卜炜在澳大利亚北澳大学商学院会计学专业攻读2年获得硕士学位。“在澳大利亚学了两年的会计,对我从事风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个行业除了看表象性的东西,最终还是要依靠数字,通过报表探析企业,这才是根本”。
但是现实却给信心满满的他浇了冷水。高达资本的前身是江苏高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999年管理的母公司江苏省高科技产业投资公司注册资金只有2600万,能动用的资金1000多万。
“子弹非常少,发展策略只能以服务为主,钱要用在刀刃上,那些年放弃了多达20个后来上市的项目,就是因为没钱,现在想想都可惜”。
弹药的窘迫逼出了团队保姆式的服务,彼时的高达隶属发改委,而发改委正帮助企业做改制,高达也参与其中。公司治理、股份制公司构架、股权激励方案、企业财务规范,聚焦使得高达团队的业务能力迅速成长,也形成了卜炜“三分投资七分服务”的理念。
令人吃惊的是,为了看好的一个医药项目,这个澳洲海归竟在苏北徐州安营扎寨一年时间,参与企业改制,和券商一起帮助企业做上市辅导,但不料企业最终被复星实业收购。但他却挺想得开,“此战证明我们不仅拥有了风投的判断能力,也已经拥有了投行的能力,除了没有投行的承销保荐资质,他们做的事情我们都能做”。
一个2011年上会的投资项目,他初次接触时企业还是太太管账,2007年高达进入后高薪从外部聘请财务总监帮助企业规范财务,并派员任职企业董秘。2007年企业销售1个多亿,利润1000多万,而2011年的利润已攀升至9000万。
为了提升“金牌保姆”的含金量,他倚重产学研服务弥补企业短板。在高达投入的项目中有一半的企业都拿到了以审批严格著称的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企业缺管理我们把南京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请过来给他们培养管理团队,技术创新遇难题可加入工大科技创新协会,当时的会长徐南平是中国最年轻的院士。”
跑高校、跑研究院、跑政府,多数情况都发生在投资之后,但卜炜看得很重,他的口头禅是“不怕项目小,就怕长不大”。不论投资的是一颗种子还是一棵小树,他最终希望的都是收获参天大树,但他认为这不仅需要判断,更需要施肥、剪枝的服务。
雄兵猛将“郭靖”多
我希望高达亲自培养团队与人才,即使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唯有精耕细作,才能基业长青
忙于“施肥”与“剪枝”的高达在2000年之前竟没有公务用车,直到2000年10月才配置了一台帕萨特。1999年去苏北考察一个项目,卜炜一行4人下了长途大巴后,搭农用拖拉机一路颠了过去。为了考察康缘药业,他和同事频繁穿梭于南京到连云港的长途车,最后连车站的售票员都成了熟人。
优秀的团队不能只靠挖到一两个能人,而是需要团队自身对人才的培养,用彼此认同的目标与文化将大家凝聚起来。卜炜说,进入高达的团队成员很多是资质一般的“郭靖”,但是卜炜看重的是他们的可塑性。“可塑性和忠诚度是衡量人员的两把标尺。其中忠诚度基于三点:首先,员工要认同企业文化和发展方向;其次,能享受公司高速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最后,他们在公司提供的平台能找到荣誉感和归属感。”
很多人好奇地问他,高达为什么能拿到项目,为什么拿到的价格那么低?因为在2010年风投行业的燥热环境中,高达拿到项目的PE都在8倍以下。卜炜觉得理由并不复杂,全能的团队提高了谈判的筹码。
“一个需要风投的项目不仅仅缺钱,它有很多缺憾,一个真正好的创投是要给它弥补这些缺憾。”他说,高达人在与企业对话中可以帮助企业在战略、商业模式、营销方案等多方面进行改善,这让企业很惊喜。“不仅如此,我们的项目经理到了企业里可以像‘将’一般参与决策,也能和‘兵’一样沉得下来,企业往往最后被深深打动”。
卜炜喜欢将风投比作打渔,有人用鱼竿钓鱼,有人用叉子叉鱼,高达则在用渔网网鱼,而这个网是高达形成的一个寻找项目的网络。“高达20人的团队不可能将全部精力投入找项目,项目的来源更多是靠合纵连横的网络。”例如,高达和很多会计事务所保持很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会计所发现好的项目会主动推荐,当然这样的合作也是互利的。他还透露,“高达会和别的风投联合投资,资源共享,人家说同行是冤家,我却认为是合作伙伴,我们这么多年走下来没有敌人。”
不过,20人的团队还是令卜炜感到人才吃紧。他告诉记者,自己不会到处去挖人,挖人造成的结果是仅凭利益驱动组成团队,肯定无法长久,而且这种情形愈演愈烈导致现在创投行业秩序很乱,更像创业投机而不是创业投资。
“我希望高达亲自培养团队与人才,即使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唯有精耕细作,才能基业长青。”
《董事会》 :12年一共投了32个项目,这个数目和有些高产风投一年的数字相当,您似乎是个“慢投手”?
卜炜:风投的投资行为是由募得的资金构成所决定的,如果募得的资金是一个短平快的资金如来源于房地产或二级市场,资金的逐利性决定了他们要快速挣钱,说白了这是一种投机行为,为了迎合对象,风投会给对方一些承诺,比如3年或5年基金实现盈利,资金迅速投出,但是质量很难保证,这是现在很大的问题。反观高达募得的资金很多是2000年以前的“老客户”,多年合作下来对我们的投资风格和投资能力都比较认可,投资速度也可以由我们自己掌握。
《董事会》:风险投资的“风险”不可或缺,如过分强调风控是否会固步自封?
卜炜:资金有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这三个属性,我们肯定是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流动性放在第二位,把收益放在第三位,这才是控制风险。
高风险,高回报,我们要控制风险,不去摸连自己都看不清的项目的高风险,但并不代表我们害怕选择改变。今年9月高达在日本设立海外办事处,这是2月份才进入议程的事情,只要看准一个事情,我的速度会很快。
《董事会》:高达多年来只专注长三角项目的选择,如今却将触角伸向日本,这基于怎样的战略考虑?
卜炜:国际并购是未来高达的发展方向,目的将已经上市的企业做大,2012年我们还将在美国设立办事处。
选择日本,是因为资金使用成本非常低。江苏省一家企业在日本设立办事处一年拿到融资的利息仅有3.5个点,而在国内银行通常是10个点。不仅如此,日本在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多方面条件都非常成熟,尤其是高新技术非常值得中国企业学习。
《董事会》:高达很多投资项目集中于医药领域,而这一领域包括认知在内的投资壁垒很高,风险也很大,您如何辨别其中的机会?
卜炜:医药行业特点非常明显,周期长,在国外一个好的药品研制周期要10年,投入的资金在5000万至1个亿美元,如果失败,只能换得时间与金钱的一场空。
临床前的项目我一般不投,临床后拿到新药证书再做判断。有了新药许可证书,有了未来销售的方向,产品有了一定的确定性,遇到这样的项目可以考虑投资。医药投资一旦成熟,风险最小,一个好的药品投资前景5年10年都能明确看到。
当然,我在飞利浦(中国)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也从事了三年高端影像仪器医疗营销的工作,对医药行业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是自己有信心的一个方面。
《董事会》:您曾说过对PE而言,通常有资本、项目和团队三个瓶颈,而三者的配置决定了PE的层次。您遇到瓶颈了吗?
卜炜:我们早期可供投资的资金很少,曾经放弃了20个可以上市的项目,非常可惜。当时我认为资金是瓶颈,有足够的钱就能玩转创投,但现在看来这是最低层次的认识。如何选择项目,如何为项目做好服务,这也是我们曾经历的瓶颈。但我认为更高层次的瓶颈是人才和团队,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团队,保持其稳定性是高达的更高追求,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人才和团队。
《董事会》:有不少风投人士考虑投入重兵在移动互联网项目上,您怎么看待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钱景”?
卜炜:移动互联网是未来消费的大势,移动通讯、互联网这种融合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当然这个行业竞争激烈,需要有经验的团队。
谷歌和百度的创始人会在美国大型基金CEO的家里开Party,其间就有项目路演,很多都是美国大学校园里的创业项目,当他们相中一个好项目,会帮助构建团队,甚至配置财务总监、销售总监,形成战略联盟。反观国内,行业内很多时候互相挖墙角,模仿多,创新少。
移动互联网是我们的短板。我奉行看不懂的坚决不投,也许会错过这场盛宴,但是为了控制风险,我宁愿这样,不过高达当然更希望能够参与其中。
《董事会》:风投行业压力很大,您如何释放自己的压力?
卜炜:我有两项业余爱好,一动一静,它们都可以帮我缓解。我喜欢骑自行车,不用加班的周末会和朋友一起在紫金山没有人的野道上骑车,平时我也骑自行车上班,20分钟就能到公司。另外我也喜欢集邮,这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爱好,这可以带给我很多温暖的回忆。面对每一张邮票,我都知道其背后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我的朋友从国外回来都会给我带各种邮票,等我的孩子大了,我要将集邮册背后的故事都说给他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