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说不尽的慈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8 04:23 来源: 信息时报

  

说不尽的慈禧
《太后与我》【英】埃德蒙·巴恪思 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书己见

  慈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知名度最高的女人,也是一位有智谋的女政治家。她在中国大清王朝的政坛上,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三次垂帘、两次训政。在长达48年之间,她立了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皇帝。慈禧从当政到死亡,一直受到清廷上下的尊重。按清朝的制度,皇太后、皇后死后的谥号只有16个字,而慈禧死后竟然加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享受到22个与皇帝等同的美谥之词,可见她在大清帝国中的地位。她勤奋理政,在处理对外战争、对内动乱以及宫廷内部的斗争中,都显示出她的才干,令朝上朝下的人无不折服。用当代时尚的词语讲,慈禧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女强人。

  在为《太后与我》写序言时,笔者特意写了上面一段文字,一个王朝的覆灭,这是历史的必然,一个人的评价,则不是三言两语就轻易论定的事。清朝的覆灭,是在慈禧死后三年的事,把清朝的一切劣迹,都一股脑的算到慈禧身上,是否客观?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1840年被外强欺凌,1842年签订辱国条约时,慈禧还是个孩子,后来轻易地把“丧权辱国,卖国求荣”的帽子都扣在慈禧一个女人头上,是否公正?怎么评价慈禧,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关于慈禧宫闱中的秘事,1910年英国人巴克斯(即埃德蒙·巴恪思)和《泰晤士报》记者濮兰德合著的《慈禧外传》(又称《太后统治下的中国》)出版,该书向西方读者披露了慈禧大量鲜为人知的内幕,出版后风靡一时,这是第一部慈禧秘史,但是其中的“景善日记”被专家们认定是伪造的。1911年相继在美国出版了清宫御前女官德龄的《清宫二年记》,在世界上又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书中大部清宫内幕,均被读者认可。

  2011年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了《太后与我》的繁体版本,又引起一阵轰动和争议。精典博维即将出版《太后与我》的节本。细读了这个译本,了解到《太后与我》本是英国人埃德蒙·巴恪思男爵于1944年辞世前写成的一部手稿,封尘了68年,至今才得以出版。媒体报道读者中,有人称赞《太后与我》是一部奇书,描写的晚清宫廷内外的事件、人物、历历在目,尤其慈禧的私密生活,以作者零距离的视角,写得真真切切;有人称其“描摹世态,见其炎凉”可与《金瓶梅》相媲美;有人称其“基本上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个人经历, 可作为信史;亦有人评价《太后与我》是以“回忆录所呈现的'自传式'记忆,近乎狂想曲,充分显示个人记忆的随意性,甚至透露心理或生理上的病态。”有人指责《太后与我》是 “有计划、有步骤地伪造证据,欺世盗名”。究竟怎么评价《太后与我》这本书呢?

  《太后与我》作者,埃德蒙·巴恪思男爵,是一个英国人,他在中国生活了45年,他精通汉语、满语、蒙语,仪表超群、风度迷人、健谈诙谐,和蔼可亲,他自称是一位“同性恋”者,慈禧是他唯一的异性情人。他在北京,在紫禁城内,把所听到、看到、经历到的晚清社会,宫廷生活,用回忆录形式,写出了一部作品。尽管不是一部史书,其中地点、人物、时间、事件都与史实吻合,其中有些编造、虚构的人物、情节,也比较生动,因为他面对的是欧洲的读者,所以在写清代宫廷秘事的同时,也穿插了欧洲人所熟悉的西洋宫廷里的绯闻,更迎合了欧洲读者的口味,所以《太后与我》一出版就风靡欧洲。

  《太后与我》作者,很有才华,又十分自信,流畅的文笔,把宫内外发生的事,都写得令人置信不疑。他写作时,总是以自我为核心,宫廷里的活动、接见外国使臣夫人、共同登船游览湖光山色,处理宫廷内外的大事。从另一个角度看,《太后与我》还有一定价值,因为他出入清宫六年,所到过的地方、所见到的人物、所经历的事件、在他七十多岁时,仅仅靠回忆,把以往的事情,梳理得一清二楚,没有惊人的记忆力是办不到的。没有娴熟的文学功底 也不会写得那么引人入胜。诚然文学和史实是有区别的,一些情节上的虚构、编造,与史实有些出入,也没有过多追究的必要。

  《太后与我》,是一本可读的小说,可作为晚清社会、晚清历史研究的旁证资料。 于善浦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