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向复合型、区域型污染开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9 09:1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热点追踪

  2012年伊始,一些环保设备企业格外繁忙,他们密切联系科研机构,希望能合作将PM2.5监测设备大规模产业化。过去,这些设备大多是用于科研。PM2.5监测启动,昭示着一个巨大的市场。

  半个月前,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2012年全国环保大会上给PM2.5监测画出时间表:从今年年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和直辖市、省会城市将率先监测PM2.5,到2016年全国普遍监测。

  几天前,2011年12月30日,周生贤主持召开环境保护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修订后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修订的标准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同时收紧了PM10、二氧化氮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新标准出台,被视为我国开始正式向PM2.5这一复合型、区域型污染开战。

  监测只是第一步

  监测只能反映问题,解决问题还要靠减排,靠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事实上,我国对PM2.5的监测研究由来已久。从2008年1月1日开始,环保部就已经在天津、上海、重庆、深圳、广州、苏州、宁波、南京等9个城市开展了PM2.5监测的试点。

  应当说,去年11月以来北京的灰霾天气导致的舆论关注,“加速”推进了此次PM2.5监测进程。

  上海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公布了过去5年上海市PM2.5试点监测数据。截至去年9月底,上海已经建成试点监测点24个。

  重庆市也表示,已经完成监测仪器设备配置、调试、试运行等工作,将对PM2.5实施监测,并从7月1日起公布全市PM2.5监测数据。

  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监测治理PM10。理论上说,PM2.5是PM10的一部分,治理PM10,PM2.5会相应缓解。修订后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不仅增设PM2.5平均浓度限值,同时收紧了PM10、二氧化氮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可谓是“双管齐下”。

  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表示,环保部门在“十二五”时期前已经对PM10的监测布点做了调整,只要在原来PM10监测点位上再增加一套监测PM2.5设备即可。目前监测实施的难点恰恰是资金。PM2.5的监测设备价格从8万元到38万元不等。初步估算,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总投入需要20多亿元。

  “我国的PM2.5监测科研水平是与世界接轨的。目前一些监测设备虽需要进口,一旦监测大规模推进,设备国产化并不困难。”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贺克斌认为,“关键是人员培训,东部地区经历了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积累了相关经验,而有的城市在监测PM2.5上仍然缺乏前瞻性,需要赶紧‘补课’。”

  PM2.5监测只是第一步。乐观的估计是,一旦部分部门城市公布监测数据,会形成相当的舆论压力,促使各地都重视PM2.5监测结果,从而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切实减排。

  联防联控机制待考

  PM2.5是一种区域性污染,必须实现联防联控,大城市难以独善其身

  我国的PM2.5污染形势十分严峻。许多人对曾在互联网广为流传的中国PM2.5污染地图并不陌生,这张图上我国整个东部地区几乎呈现连成片的深红色,这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交通发展密切相关。

  贺克斌坦言,我国的PM2.5浓度处于世界高值区,大部分城市的浓度都超过WHO-IT1,也就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最宽松的第一过渡指标。由于污染值较高,污染物通过大气环流在城市间输送,已经形成了区域内污染高度关联的区域型污染。

  清华大学曾研究过去15年华北地区氮氧化物排放增长的卫星观测结果,发现2008年至2010年北京市的排放增长并不多,但周边城市,尤其是河北的二、三线城市增长迅猛。这充分表明,应对PM2.5,大城市无法独善其身。

  可以说,PM2.5的治理对于我国污染治理的联防联控机制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据了解,环境保护部已经制定《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2011-2015)》(征求意见稿),在全国划定三区九群,提出了对包括PM2.5在内的多种污染物进行协同控制的初步思路。三区是指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九群则包括辽宁中部、新疆乌鲁木齐、山西中北部、山东半岛、陕西关中、成渝、武汉及周边、长株潭、海峡西岸等9个城市群。

  当前,PM2.5监测刚刚起步。区域内的各个城市和地区如何尽快共享数据,按照科学方法制定科学的减排方案,将是各地下一步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国曾经有过联防联控大气污染的成功经验。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周边城市协同发力,共同保障了北京的“蓝天”。北京城区、郊区及河北、内蒙古四个观测点PM2.5日均浓度协同变化,同步大幅度下降。这说明,从技术上来说,联防联控解决PM2.5问题可以实现。

  然而,奥运经验虽可借鉴,保持常态却面临困难。各个重点污染区域,需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行之有效的协商机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杨金田曾提出:“联防联控的区域之内,应根据其对区域大气环境污染的影响贡献,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染治理能力,制定差异性任务要求与政策措施。”

  控制排放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不久的将来,势必需要设计合理的减排补偿机制,区域内哪个城市和地区减、减多少,如何补偿,均需细化。

  广东已经从监测环节开始,考虑区域特性。广东建立粤港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广东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和珠三角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未来将实现“三网合一”。

   治理任重而道远

  PM2.5的来源十分复杂,并非像公众想象的那样,只要对PM2.5进行监测,就能有效地控制污染。

  “PM2.5则是一种复合污染,既包括污染源的直接排放的一次颗粒物,也包括其他气态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在大气中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颗粒物。”贺克斌说,“近年来,PM2.5中的二次颗粒物比例逐年升高,已经超过50%。”

  一份北京市1999年到2011年的PM2.5监测数据表明,北京的PM2.5中二次颗粒物明显增加,一次颗粒物中影响能见度物质的也在增加,所以会让人们感觉空气透明度越来越差、能见度越来越差。

  值得注意的是,修订后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不仅规定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还新增了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二次颗粒物的形成与大气反应有关,而臭氧是大气反应活性的重要指标。这样的新标准出台,表明我国已经到了从主要关注一次污染,到一、二次污染并重的阶段。”贺克斌解释说。

  污染源的复杂性决定了治理的难度。工业排放、火电站燃煤烟尘、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以及冶金水泥等工业粉尘都是PM2.5的来源。降低PM2.5浓度,必须大幅度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同步提升车燃油品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引导群众绿色出行等等,这将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监测只能反映问题,要想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还需要切实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把污染排放降下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治本”之道任重而道远。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英国的许多城市在上世纪40年代,也曾经经历过灰霾天气,发达国家用了数十年的时间才解决问题,我国也不可能在三、五年内解决。近年来,我国的GDP持续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治理PM2.5污染,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先例,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我们应有长期作战的准备。

  目前,一些地区和城市已经行动起来,切实为缓解污染做出努力。如北京市已经实施国四油品标准,针对机动车尾气污染不断上升的情况,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实施国五排放标准。“下一步,要尽快配套新一轮的国家排放标准和地方排放标准,如火电厂的新排放标准,三区九群地区的标准应该严于国家标准。”贺克斌建议。

  可以预见,把PM2.5纳入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不仅是环境保护的一大进步,也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消费模式的一大转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