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直面“产业空心化”这一事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0 07:13 来源: 中国企业报—— 一评发展实体经济
本报评论员 李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在日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要坚决控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与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发表题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讲话,也强调实体经济。在短时间内中央对于实体经济的呼吁如此紧密,使人感觉到这个问题的重要与迫切。
中央强调发展实体经济,正是从实体企业“不务正业”的现象渐趋严重的局面出发的。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部分实体经济受到冲击,不少资本转向民间借贷、房地产等市场,中国经济必须面对“产业空心化”这一事实。资本逃离实业蔚然成风。成本高涨、利润微薄、生存环境恶化……局部“产业空心化”正发展为全局性结果,动摇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根基。
“产业空心化”,是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迅速地转移到国外,使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国内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的经济现象。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超过第一、二产业,最终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这种演变趋势是合乎规律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出现了产业的“空心化”现象。例如在发达国家,当一国的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达到了饱和,国内企业会将主业生产和经营基地转移到国外,因此出现实业产出下降、国内投资萎缩的空心化现象。
在发展中国家,产业空心化的出现略有不同。在发展中国家第一、二产业还未发展起来,资本就从工业实体转移到了服务业和资本市场的现象,使得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出现产业空心化。这样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像是孩子还未学会走,就想要跑一样。经济发展急于求成,有可能反而一事无成。发展中国家如果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往往更加威胁到国家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
在中国,产业空心化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最为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发生在2011年9月底的温州高利贷事件。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这里有众多的中小企业。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产业基础却始终呈现“低端、分散、弱小”的面貌,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于是,这里的资本越来越多地涌入非实业领域,企业热衷挣快钱,制造业出现“空心化”苗头。温州一度占据全国产量90%以上的金属打火机行业,专心经营的老板也仅剩1/3,他们的重心转移到房地产、矿产以及第三产业。
温州“债务危机”表象是高利贷,实质则是实体经济“空心化”。从温州实体“空心化”来看,一是对房地产和放高利贷暴利的渴求,二是做实业和产品艰难,三是“羊群效应”。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温州“百强企业”中,除两家房地产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40多家制造业企业无一不涉足房地产开发,其中不乏知名制造企业。近年来还不断出现“不行动、不退出、不注销”转做投机的“僵尸企业”。
事实上,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很多中小企业也都早已不愿做实业。从实体经济出来的钱,一部分集中于投资股市、期市、楼市、煤炭、古玩等投机炒作市场;另一部分则如火如荼参与高利贷市场,或者进入私募基金、资本运作等领域。
投资如虎,地产似猪,而实业像牛;与其辛苦喂牛,不如轻松养猪饲虎。很多企业家都存在这种投机的想法。与其辛苦几十年才成为一个富翁,房地产业却可以一夜造就一批富翁。搞实业就像吃瘦骨头,投资房地产就像吃肥肉,因此出现了“大企业家投资房地产,小企业主买房子囤积”的现象。包括有“小家电之王”之称的苏泊尔、服装巨头雅戈尔等制造业龙头,放弃数十年打拼的主业,专攻地产投资。在汇集了内地最重要公司的A股市场上,超过六成约800家企业均涉足房地产,遍及所有行业。应该说,企业家在实业和非实业之间转换本来是正常的,但若是某个领域出现大面积的企业家放弃主业,将主要资金和精力投资房地产和资本市场,这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实业经济大面积投入房地产开发的事实告诉我们,我国实体空心化已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投资房地产并不仅只有民间资本,国有企业也参与其中。2009年起,央企“地王”屡屡出现,部分主营业务非房地产的央企投入大量资金在北京、深圳、青岛等地疯狂拿地。显然,利益是央企进军房地产的驱动力,目前一般行业平均利润率为5%—8%,而房地产业在20%以上。又因为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庞大的启动资金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可能十分困难,而对于规模庞大的国企却轻而易举,因为他们更容易获得信贷支持。
从民间领域到国有领域,资本都在源源不断流向房地产市场,现在看来已是积重难返的现象。既推高了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让中国的资产价格节节上升,向泡沫市场急行军;又使企业无心主业,以投资赢利遮掩主营业务的萎靡不振,与当初日本大企业关联持股、以土地作价抬高赢利指数如出一辙。中国经济“实业空心化”隐忧愈发明显,甚至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的愈演愈烈,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绝非一件好事。在这方面,日本、迪拜和东南亚诸国都是前车之鉴。
当房地产遭遇严苛的限购政策,资本进入略显困难时,高利贷领域成为了新的投资标的。近几年,高利贷正在取代房地产,成为最易攫取高利润的行业。全民炒股曾经是社会的热门话题,到2011年下半年,参与高利贷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热词。企业中踏踏实实做实业的越来越少,投机投资的越来越多;想靠脚踏实地富裕起来的人少了,追求一夜暴富的人越来越多。
从投资房地产热,到现如今的高利贷盛行,赌徒般的投机氛围如阴魂不散,时时诱惑着潜心实业的企业家。当前,不少企业出现投资“三三制”现象,即实业投资占1/3,房地产、股票证券等再各占1/3。投机盛行带来的社会、经济的浮躁,使得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愈发清晰不起来。
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指出,国家经济最重要的就是“生产性”,历史上的经济霸权大多经历了从“生产性”到“非生产性”的转变,这就使得霸权国家有了生命周期性质,从而无法逃脱由盛到衰的宿命。实际上,这种“生产性”不仅是霸权国家盛衰的重要基础,也是一般国家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基础。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了经济过度脱离制造业实体的危险。在日本遭遇产业空心化带来的“失去的十年”、美国因实业与虚拟经济失衡引爆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似乎在毫不迟疑地滑向美欧已经走过的老路,产业空心化正在动摇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根基,最终恐酿成危机。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实业精神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幸好,我们国家已经认识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调问题的严重性,正着手处理。我们应该感到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