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企业版“供深蔬菜”不妨先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1 05:34 来源: 深圳商报

  □ 本报评论员 苗凡卒

  正在召开的“两会”上,市人大代表陈炳强提出,建立供深农产品流通准入和标准化管理体系,可向供港蔬菜的标准看齐,确保我市农产品消费安全和市民食品安全保障。也就是说,要照“供港蔬菜”的标准打造高质量的“供深蔬菜”。此言一出,立刻在两会上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热点。

  按照代表们的想法,深圳应该像“供港蔬菜”那样,建立政府版的“供深蔬菜”。客观地说,如果政府能坐言起行,马上建一个政府版的“供深蔬菜”体制当然好。但是,如果“供港蔬菜”真的很有市场,企业版的“供深蔬菜”不妨先行,有钱赚的事情,能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解决,岂不比政府来做更好?

  现在,食品安全是国人最大的心病,但凡有条件的家庭,都愿为食品安全付出更高代价。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商店,眼下都在抢抓食品安全的商机。从大的说吧,联想、万达都要投身农业。丁磊的“丁家猪”经过三年准备,已经开始盖猪圈。而广东的“一号土猪”早已在超市里随处可见。往小了说吧,在网上,关于有机食品的团购代购到处都是。在很多社区小店,都替顾客代为订购无公害食品。对消费者而言,大家关心的是打着“放心”、“有机”、“无公害”招牌的食品是否真能让人放心,至于价格,花钱买心安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如今,最让商家操心的是如何创出让大家真正放心的品牌。现在,有“供港蔬菜”的金字招牌放在那里,商家真的应该借来一用。不久前,媒体就曾报道,在深圳、广州的一些高档超市出现了“供港蔬菜”。在广州的TASTE超市和Ole超市,还专门设立了“供港蔬菜”专区,尽管价格比普通菜要贵不少,但销路都很不错。尽管有供港蔬菜企业指出,这些超市卖的都是“供港蔬菜”品相稍次的剩货,但也说明,“供港蔬菜”的招牌真的很管用。

  有鉴于此,建议有眼光的大型蔬菜流通企业不妨先行一步,以“供港蔬菜”的标准,打造一个“供深蔬菜”的金字招牌。供港的基地如何选择,如何管理,供深也如法炮制。供港的蔬菜如何运输,如何检测,供深也照单办理。为了便于监督,“供深蔬菜”可以引入两方面的外部监督,一是政府监督,由政府的质监部门按照供港标准进行抽检;二是消费者监督,企业整个运行链条向消费者公开,以取信于民。

  其实,打造一个封闭运行的“供深蔬菜”产销体系,利农、利商、利民、利国。对于菜农和农场来说,只要有企业优质优价保证收购,他们也愿意按订单生产优质产品。对流通企业而言,有了“供深蔬菜”这块招牌,不愁没市场,不愁没钱赚。对消费者来说,从此不用在那些可疑的标签面前犹豫不决。对国家来说,有了流通企业的品牌化运作和严格把关,食品安全监督有了前置保证,同时,按订单生产,也可以从宏观上避免这两年出现的“菜价过山车”现象。

  作为深圳市民,通过遍布街头的平价蔬菜售卖车,我们看到了深圳流通企业的强大实力。可是,作为中国最有消费能力的城市,市民不仅需要平价蔬菜,也需要优质优价的蔬菜。深圳什么时候能看到“供港”标准的“供深蔬菜”,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