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老龄化压力下可能大规模引进人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1 11:22 来源: 中国经营网在全球化时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无法也没有必要仅仅局限在国内。
外资投行高盛最近表示,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国家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构成拖累。从2011-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达到3.6亿人。
老龄化会带来两大主要问题,一是劳动力红利消失,二是养老压力急剧上升。这两个困难的解决之道,实际上又依赖于两方面,一是如何延续劳动力的足量供给,二是如何提高单位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前者是解决劳动力的数量问题,后者则是解决质量问题,在我们看来,其实二者都离不开未来一个极有可能出现的趋势:大规模引进人才。
从数量上看,中国出现劳动力短缺的一个最新迹象是,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四川正在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据该省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介绍,四川省月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每月800-1050元,与去年相比,平均上涨了23.4%。数据显示,在2011年,全国有24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而2010年有30个省份上调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22%。上调最低工资反映了中国各地争夺劳动力的努力,与以前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和沿海地区相比,也说明中国经济最大的一块竞争力正在弱化。此外,来自越南、柬埔寨等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境外“黑工”也正在大量涌入广东。调查发现,“洋黑工”入境已形成产业链,非法中介提供介绍、运输、假身份证等“一条龙”服务。如果没有相当的市场规模,是难以形成这种专业化市场运作的。历史上看,中国一直是劳务输出大国,“万国来朝”的景象已经过去了近千年。但如果国内劳动力供给充足,凭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又岂能留给他人机会?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中国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劳动力短缺,目前企业招不到工人是因为工资水平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以及受过良好培训的技术工人太少。这种看法并不矛盾,首先工资水平上涨本身就有供给减少的因素;同时,技术工人短缺与绝对数量劳动力短缺的道理是一样的,造成的结果都是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其实无论是哪点,仅靠国内政策调整和社会经济结构的缓慢演变在中短期内都解决不了问题。
首先,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是一个漫长的自然过程,从出生到成为合格的劳动力,起码要经过18年的时间,这还不算教育培训。更何况,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短期内看不到任何调整的迹象。但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曾表示,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已经耽误了十年。现在生的孩子,在2031年老龄化很严重的时候,正好二十岁,成为劳动力了,但如果十年后再生,到时候才十多岁,成不了劳动力。在国内供给无望的情况下,不靠劳动力引进又靠什么呢?
其次,即使不是绝对短缺,满足不了需求的技术工人也离不开人才“进口”,这一点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给方面,我国技工学校及职业中学的毕业生人数总和,在2004年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然而,自此之后,这一数字开始下滑。而这一群体正是我国产业工人来源的主体。最初“民工荒”的产生,正是发生在这一年春节。除了供给,中国的制造业升级在需求端更是添加了压力。近来就有企业抱怨说,为了解决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问题,企业不惜重金引入更自动化的生产线,以期待用机器代替人工,但尴尬的是,最后仍旧找不到足够的能操作机器的工人。技术工人不足在中国是个老问题,但也有制度性因素。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大锅饭”式的用工模式能够有足够的动力来培训工人;而如今,迟迟不能开放的户籍政策让劳动力成为不断“流动的水”,没有哪个企业愿意投入金钱和时间来搞吃力不讨好的技术培训。当大家都变成机会主义者的时候,现成的国外熟练技工和高知识人才当然是拿来就用。212>>
在全球化时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无法也没有必要仅仅局限在国内。
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最近透露,“我国近年来每年新引进的飞机都在300架以上,今年计划引进350架,不但是飞机本身,外籍飞行员至今也已引进1112人。”在我们看来,这不是个案,而是一个大规模时代浪潮的开始。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全球化时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无法也没有必要仅仅局限在国内。如果说中国在过去30年主要实现了商品和资本的国际化,那么从现在开始就正在进入人力资源的国际化新阶段,这是双向的交流,也是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
本文仅代表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