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钗”钱太多 中国式大片融资魔咒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3 09:2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史进峰;张力 2012-01-13 09:26:58
核心提示:票房大涨的背后,少不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撑腰,《金陵十三钗》拿下民生银行1.5亿的版权质押贷款。
导演冯小刚即将出炉的大片《温故1942》,筹备9个月,总投资亦超过2亿,不过,与正在热映的《金陵十三钗》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和新画面影业公司(下称“新画面”)董事长张伟平联手推出的最新贺岁档大片,总投资6亿元,号称国内影史之最。
“成本虚高、片酬虚高。”1月11日,中影股份副总经理赵海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盲目是这个行业发展最大的瓶颈,缺乏理性,产业投融资难以量化,何谈深入发展?
2011年房地产调控的冬天,没有人准确估算过涌入电影产业的“闲散资金”到底有多大;然而,“钱太多”的背后,中国电影仍然缺乏欧美式可持续的融资模式,诸如银行信贷、信托融资、私募股权等金融资本介入电影产业的更是凤毛麟角。。
然而,中国电影业蓬勃的投资热情,无论是跃跃欲试的私人财富,还是正规的金融资本,这都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这里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不可把握的风险。
银行谨慎试水
2011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总收入已达130亿元,同比增长28.93%。
票房大涨的背后,少不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撑腰,《金陵十三钗》拿下民生银行1.5亿的版权质押贷款,《龙门飞甲》则是北京银行总额将近1亿的打包贷款中的一部分。
2010年秋,当张艺谋的“钱袋子”——张伟平,遇上想在文化创意领域有一番作为的民生银行投行部总经理张立洲时,张立洲大胆设想,推出一个股债结合的信托或基金产品。
“想法很有创新,但对方没有接受。”1月11日,民生银行投行部一人士告诉记者,张伟平希望只做自己看得懂的贷款。这是民生银行首度试水电影业,也为国内对单部影片贷款金额的最高纪录。
盘旋在电影产业上空的资金至少有几百亿,但目前市场的盘子也就130亿。从2003年开始由下游发行进入电影投资制作领域后,于冬掌舵的博纳影业开始了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和融资创新。
此番《龙门飞甲》能如期完成,离不开投资方博纳影业的创新型融资模式。早在2010年9月,就从北京银行朝外支行获得了一次性“打包贷款”1亿元,而北京银行提供的“版权质押+影视剧打包贷款”也堪称近年来银行信贷资金介入电影业的典型模式。
根据双方约定,北京银行朝外支行以版权质押+第三方保证的组合担保方式为博纳影业提供一次性“打包”贷款1亿元,用于电影《龙门飞甲》、《大话射雕前传》、《美丽人生》、《抓猴》4部电影,1部电视剧《十月围城》的拍摄。
一位北京银行人士告诉记者,“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投五部片子风险总比压在一部身上小。而借用博纳影业首席财务官许亮的话说,创意企业与流水线工厂不同,新的贷款方式也可使得电影公司在授信额度内,灵活调配每部片子需要的资金。
“打包贷款”模式为北京银行首创,2008年,北京银行以版权质押方式为华谊兄弟提供1亿元打包贷款,此后,北京银行分别为《画皮》、《叶问》、《第一书记》等多部片子提供融资。
“电影产业是典型的轻资产,创作人员是临时合同,日常雇员可以随时被高薪挖走,看得见、摸得着的资产少之又少。”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历史悠久的好莱坞片商可以用大量经典片库版权,和早年购置的土地为新项目贷款融资,但发展才数年的中国电影并没有那么幸运。
然而,即使是拥有自主版权的影视公司,拿着版权等无形资产做抵押物去贷款时,也很难说服银行。银行即便放款,通常也会要求有实物资产的抵押,有时候需要企业法定代表人个人连带责任。
此前,工行曾以电影版权和企业法定代表人个人连带责任担保的抵押方式,为华谊兄弟计划投资的《追影》、《风声》、《狄仁杰》和《唐山大地震》四部新电影1.2亿元贷款,四部电影投资总预算为3亿元。
多种融资形式并存
大投入、大导演、大明星未必能带来高收益,这是中国电影残酷的现实。
“投电影的资金太多,结果成本大幅提高,能盈利的不多。《一九四二》投资高达2亿多,而《金陵十三钗》能盈利也有难度。”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最新的一句牢骚,被微博(http://weibo.com)热爱者任志强粘贴至网上。
上映一个多月,《金陵十三钗》正奔着6亿票房的目标迈进,不过相较于高达6亿的投资成本,外界普遍预测,票房收入达到10亿方可回本。
中国电影大片时代始于2000年张艺谋的《英雄》,融资创新也始于此,总投入为3000万美元的《英雄》,为中国电影界引入了一种全新的好莱坞大片的融资视野。
公开资料显示,《英雄》3000万美元投资方式,先对剧本作预算,再找一个国际著名保险公司,将剧本、导演、演员和各种市场分析报告等呈给保险公司审核,然后在保险公司担保的情况下,向银行融资,最后到银行成功贷款。
2006年,《英雄》的模式被华谊兄弟推出的大片《夜宴》做了部分复制,总投资1600多万美元,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夜宴》提供1年的出口信用保险服务,保额在1500万-2000万美元。
“中国电影的融资方式主要以社会资金为主。”民生银行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2008年推出的《赤壁》便是社会资金合作的一个生动案例,筹拍期间《赤壁》一度传出演员、剧本变更,融资难以为继的状况,随着中影的强势介入,影片最终获得了8500万美元的投资。
中影股份副总经理赵海城告诉记者,中影集团和各类资本都有合作,境内的、境外的,业内的、业外的,国有的、民营的,但有一个原则,合作应该是优势互补,此外,多种资本的组合也有一个风险分解的考虑。
“影片融资方面,与银行合作并不多,但无论是发行企业债,还是未来中影股份上市,都会考虑到与金融资本合作的可能性。”赵续称。
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近年来的狂飙突进,以及“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国家战略的推出,使得大量资金纷纷涌入,借用王中军的话说,“大量的闲散资金,不知道是怎么来的,挖煤的,做房地产的都进来了。钱太多,就是胡拍。我们原来一部电影五千万拍的,今年全部是一亿才能拍下来”。
目前,诸如私募股权基金等新型的融资模式已经开始介入电影业。2011年暑期,著名投资人熊晓鸽掌舵的IDG中国媒体基金投资的《雪花秘扇》上映,带来了不小的轰动,此前IDG已参与了《高考1977》和《山楂树之恋》等多部影片投资。
据正略钧策上述报告透露,目前活跃在中国影视界的PE主要有:IDG新媒体基金、由中影集团等发起的中华电影基金、红杉资本、软银、A3国际亚洲电影基金、韦恩斯坦(TWC)亚洲电影基金、“铁池”私募电影基金,此外,汉能、易凯等PE以及海外的影业公司和大型投行也在密切关注其中的投资机会。
一些信托资金也准备跃跃欲试,一位信托负责人透露,曾经想尝试电影投资项目,他坦言,拿到《关云长》剧本时,“风险未知,我们也不太敢投,这比贷款的风险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