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碟店“九龙”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6 01:1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毕禕

  我不敢说上海的古典乐迷都是九龙培养出来的,但我敢说绝大部分听正版唱片的乐迷都是九龙的常客。九龙是一家相当知名的碟店,在我读中学的年月里就已经存在。那是上世纪90年代,很多人还没有完全抛弃廉价的卡带随身听,但这家店已经在卖激光唱盘,或者叫CD。20年后的今天,九龙最后的门店也将告一段落,打折促销结束以后,在汾阳路音乐学院正门旁的门店就要歇业了。

  我曾是他们的顾客,同时也曾是雇员,所以对九龙有着特别的感情。在这么个时刻,很难不回忆一些什么。

  九龙最早的门店开在吴淞路上,全名是九龙空调器商店。店铺本身并不大,门脸颇有那个年代里随处可见的门市部或者办事处的形象。走进大门,左手边有一个单独用玻璃门墙分割出来的空间,大概占整个商店的五分之一,里面挂着七七八八的空调机样品。剩下的五分之四拥挤着一排排货架,上面的CD唱片码得整整齐齐。靠墙的大柜台里放着一个个小盒子的套装,另一面墙边则陈列着当时相当先进的LD光盘。

  空调和CD的奇怪组合实际上缘于那个年代的特殊情况。当时,大多数居民或者商铺都没有独立电表。多是几家几户共用一个电表,再通过一个个分路小电表来计算每户实际用电量和所需缴纳的电费。一条街上的商店,通常都要共用一个电表。唯独售卖空调机之类的大型电器,因为对电力供应有特殊需求可以申请装独立电表。所以,上海就出现了这么一家为了申请独立电表而售卖空调机的古典音乐唱片店。至于说后来在用电政策放宽以后,他们不再售卖空调机的时候有没有改过注册名就不得而知了,但此后他们努力在乐迷中打出的品牌是:“九龙爱乐”。决定这个名字时,我在店里帮工,我的另一个同学为店里设计了标示,那个用毛笔写就的低音符号。

  在内地,购买进口音像制品一直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实际上直到今天,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图”是唯一制成品进口的渠道。换句话说,市场上能见到的正版唱片都必须通过“中图”这道关卡,贴上他们的标记,才能上架出售。对于喜爱西方古典音乐的人来说,只能通过购买DG、EMI这类进口音像制品获得音乐体验。

  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上海只有几个地方可以买到此类“进口音像制品”。一个就是中图在上海的门市部。那家门店原址已经被延安路高架占据,有名的程博垕先生经常出现在大堂里接待求知若渴的乐迷。另外就是还在西藏路的音乐书店(如今也拆迁了,新址在福州路一个很小的楼面)。当时的音乐书店有四层楼楼面,从乐器乐谱到唱片卡带,跟音乐相关的一切应有尽有。

  这两家店都是国字门面,价钱非常贵,而且从来不打折。对于我们这些穷学生,这里更像是放学之余游玩观赏的去处。口袋里一周剩不下十块钱,要买一张进口唱片简直是痴人说梦。

  九龙是除了这两家以外,为数不多的选择项之一。但它一直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总在打折。九龙的经理自己是个乐迷,在对唱片的需求方面,他和所有消费者一样。因此他的店从一开始就力图减少中间环节来降低成本。再加上本身没有太多人力成本和利润方面的压力,九龙一直能用折扣来吸引顾客。常去九龙的人都知道,那里的唱片盒子上往往贴着好几个价格标签,找最低的那个就是当天的实际价格。如果有会员卡,可能还会更便宜。

  这二十年里,九龙有相当辉煌的岁月。最多的时候,曾经开过四五个店面。作为只卖古典音乐唱片的商店能有这种规模的连锁已经是很惊人的事情。不过市场始终是冷酷的,由于客源有限、成本攀升,最终九龙实际上只留下了位于汾阳路的门店。

  即便如此,这家店的生意始终算是不错。乐迷们乐于在下午休闲时光到店里楼上楼下地转悠,有些甚至带着《音乐圣经》或者新出版的《音乐爱好者》之类的书本,比对着寻找文章里推荐的唱片版本。有段时间,拿索斯在上海的代理处关闭,全部代理业务都被九龙接盘。那段时间里,许多乐迷都闻讯赶到汾阳路,疯狂抢购。很多人都大包小包地购买,店里的购物袋甚至都用完了,不得不紧急从仓库里调货。

  但实际上没过多少年,唱片这种媒介就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下,加速自己灭亡的进程。不仅正版唱片店的顾客在减少,购买盗版唱片的人数也在下降。九龙的生意似乎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好了。

  不过说来也怪,真正促使九龙歇业的倒不是经营上的问题。这家店实际上一直能维持自己的生存,但随着国有企业对三产这个特殊年代产物的重新梳理和整顿,作为沪东电厂三产的九龙终于提前迎来了歇业的时节。

  虽然在今天,我早已不像从前那样依赖唱片店给我带来的体验,但当九龙这样一个名字在身边逐渐消失的时候,不免仍然有许多惆怅。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