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保护方言不民族、不科学、不大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6 10:31 来源: 中国经营网

  提出保护方言的委员与其所犯的问题一样,就是没有以实际出发,站在语言发展史的客观角度上来看待问题。

  中国当前什么市场最乱?不是频出安全问题的食品、不是以假乱真的药品、更是不是乱象丛生的房产,笔者认为恐怕未来十年中国都不会有超越文化市场之乱的存在了。

  自从十七大提出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来,各路欲求谋取利益的人们就都跑出来什么都往文化上扯关系了,因为文化一词着实大的毫无边界,从广义讲上几乎能覆盖到所有领域上,因此一时之间,什么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企业文化,甚至于厕所文化都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了人们像模像样讨论的东西。而这种风气在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再次提及要大力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之后更加盛行了,各种“马屁流”政协委员们更是在各地年底的“两会”上纷纷大打文化之牌,有要求加大投入的,有要求立法的,而据报道,北京某政协委员更是在微博(http://weibo.com)中提出了保护北京方言、保护北京地域文化的提议,让人瞠目结舌。

  笔者认为文化市场之乱有几个突出的表现,一是打着文化的旗号去做反文化、反科学的事,二是注重文化本身,忽视产业,将文化本身当作兜售的膏药,三是只看到小文化,不顾大文化。

  可以说保护北京方言的建议将这三条问题全占了,基本上是在做反民族、反科学、反大众的事,扇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耳光,糟蹋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

  首先,从民族角度上讲,我们的文化应当以民族大融合为背景,战略上提升至中华民族的高度,并包容各个少数民族,百花齐放。但这不意味着你要再独立造就一个说着另一种语言的孤立族群出来。特别是首都这样一个城市,北京本身就是全国人民的融合之地,中国的形象窗口,大搞北京方言让其他群众作何感慨?

  其次,保护方言实际上违反了语言这门科学本身。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建立在其作用,即交流为目的上,语言的进化也以紧紧的以交流这一语言的根本属性为重点。实际上在历史上的各朝各代,当权者几乎都试图推行过普通话性质的“官话”,语言的发展也在秦始皇的“书同文”之后一直向着统一的方向迈进。方言的产生是由于受地域政权、交通不便等历史局限性所致。但这些因素在现代已经不存在了,方言立足的基础不复存在,保护又有何意义?保护方言也违反了汉语语言发展历史的本身。

  再次,当前国内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亿之巨,北京的流动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了即时人口的三分之一,在这样的城市里搞方言推广,笔者窃以为就是搞割据。这就如同上海曾经兴起的上海话运动一样,是一种狭隘的地域自豪感带来的排斥他人现象。需明白的是,要提高地域自豪感不是搞封闭,而是要搞开放,真正自豪的群体也不会自说自话,阻碍于他人的交流融合。我们支持在中小学生课本中多加入些当地风土人情的知识,多由学校组织去些当地的名胜,并与其他地区学校加强交流,这才是保护自己文化和树立自豪感的上上策。

  最后,保护方言也不利于国际交流。过去国际上通行的汉语基本上是广东话,现在普通话逐渐走强并有取代的趋势。在这样一个节骨眼,如果国际汉语交流、教学中又冒出一批北京话、东北话、山东话、河南话、四川话,那么汉语在国际上就真的彻底无法推广了,学了也听不懂。

  笔者曾经有位教文学的老师,非常排斥外来词汇,认为汉语不能掺杂英文,认为“泊”既然有水字偏旁,就只能为船所用等等,非常狭隘。提出保护方言的委员与其所犯的问题一样,就是没有以实际出发,站在语言发展史的客观角度上来看待问题。需知,语言的发展历史就是各种语言不断融合的过程,文化的发展也是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在这一点的认知上,恐怕唱《中国话》的台湾组合SHE三个小姑娘都要比所谓的著名专家、政协委员强多了。

  王亚煌 中国经营网专栏作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1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