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洲际与华宇纠纷升级 折射国际酒店巨头在华扩张遇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7 01:51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李亚蝉、郑佩珊发自广州、上海

   日前,曾经6年的合作伙伴洲际酒店集团(以下简称洲际)与三亚华宇旅业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三亚华宇)将面临对簿公堂的尴尬境地。这是自去年11月双方结束合作以来,纠纷再次升级,不过此次洲际起诉三亚华宇的内容仅为名誉权纠纷。

   虽名为名誉权纠纷,起因却源于国际酒店管理巨头洲际与业主方三亚华宇在酒店经营中的矛盾难以协调,最终导致分道扬镳。近年来,类似事件不断上演,国际酒店管理巨头与本土业主的角力正进入白热化。

   目前,洲际、万豪、香格里拉、希尔顿、凯宾斯基、喜达屋、凯悦等全球知名顶尖酒店管理集团全都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华大力扩张,竞争越来越激烈,四处寻找合作业主,但并非所有业主都适合酒店业;另一方面,国内酒店集团通过多年与国际酒店合作,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不想长期受制于人,希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双方发生“摩擦”已是在所难免。

  昔日合作伙伴或对簿公堂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洲际获悉,其对三亚华宇关于名誉权纠纷的起诉已被法院受理。洲际方面起诉的具体内容为三亚华宇对媒体发表了不实信息,对其名誉造成了损害。昨日(1月16日),三亚华宇向记者表示,还没收到相关法律文件。

   此前,华宇集团酒店业务负责人李涛向《每日经济新闻》及其他媒体称,三亚华宇皇冠假日酒店(三亚华宇此前委托洲际管理的酒店)从开业以来便问题不断,给业主方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据李涛介绍,双方的合作始于2006年,当时华宇集团在三亚5亿元的商业地产项目竣工,华宇集团旗下的三亚华宇引进了洲际集团,成立“三亚华宇皇冠假日酒店”。李涛向记者表示,“之所以选择洲际酒店集团旗下的假日皇冠酒店,是看中了他们在合约中承诺,每年的RGI底线至少达到0.8。”(RGI数据是竞争群的平均房间收入对比数据,RGI为0.8意味与周围多个同类别酒店的业绩相比,至少达到平均水平的80%。)“然而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RGI指数从来没有高过0.8,仅0.4左右。”双方合作破裂时,三亚环宇皇冠假日酒店年收入只有8000万元,而2007年周围部分同类型酒店已达到每年2亿元的收入。

   2011年8月,三亚华宇向洲际提出解聘。面对三亚华宇的指责,洲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合作中,洲际管理团队积极配合业主,探索新的营销策略,不仅大幅度提升了酒店经营业绩,而且促进了业主自营范围业务。

   除了业绩分歧,洲际透露,在“分手”之前,洲际曾因三亚华宇长期拖欠管理费提出中止合同,但应业主要求决定继续合作。关于华宇发出的《解约通知书》,洲际酒店认为华宇所列的“问题”完全没有事实根据,同时也不能全面反映合作关系的真实情况。按照洲际的说法,在6年合作期间,所有经营销售及采购决策的每个环节都是与业主讨论后共同决定的。

   李涛指责洲际的服务及管理并没有采用其在国际上统一的服务标准。洲际酒店则表示其始终坚持全球一致的政策,包括以合法方式获得竞争酒店经营数据并合理利用该数据、以诚信透明的原则配合审计工作从而最大程度确保业主利益。洲际还告诉记者,三亚华宇目前仍委托洲际管理其北京德胜门华宇假日酒店。

  洲际在华扩张遇难题

   据李涛介绍,合作的6年中,洲际“走马灯”似地派出了6任总经理。

   在此情况下,2011年8月30日,三亚华宇向洲际发出解约通知,并于2011年11月30日交接完毕。

   华美酒店顾问有限公司、首席知识管理专家赵焕焱认为这或与海南高级酒店市场的激烈竞争有关。这次洲际与合作伙伴分手也反映出其在近几年迅速扩张中出现的一些管理隐忧。“扩张速度非常快,管理难以跟上,包括人力资源、后台支撑肯定都会有所削弱。”

   洲际是目前全球最大,网络分布最广的专业酒店管理集团,拥有洲际、皇冠假日、假日酒店等多个国际知名酒店品牌和超过55年的国际酒店管理经验。从1984年进入中国,现在成为中国占最大份额的跨国酒店品牌,洲际在中国管理的酒店已有170家,占中国跨国品牌酒店12.5%的份额。但去年洲际却两度因与合作伙伴“分手”引起关注。去年8月,洲际与东莞富盈酒店集团结束大约1年的合作。三个月后,洲际与三亚华宇结束了长达6年的合作。此前,洲际曾与湖北天安假日酒店合作,最终解除合约。2008年初,厦门海景酒店的业主新加坡丰隆集团与洲际分手。

   和喜达屋等竞争对手一样,洲际酒店仍对中国市场表现出极大兴趣。据悉,其未来3~5年在中国的开店数预计将会翻倍。

   在旅游城市三亚,亚龙湾聚集了全球多个名牌星级酒店,包括喜来登、万豪、丽思卡尔顿、希尔顿、假日、皇冠、铂尔曼等。洲际颇为看重旅游业发达的三亚。据悉,目前洲际已经将旗下在大中华区的五大品牌中的四个品牌带入三亚。

  本土酒店叫板国际巨头

   赵焕焱所说的快速扩张不仅限于洲际。从半岛酒店管理北京建国饭店后,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市场。“都是非常敬业的,管理水平有目共睹。”赵焕焱评价。

   到2008年,受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房地产商投资等因素的刺激,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加速了在中国的扩张。数据显示,2007年底,跨国酒店在中国管理的酒店为480家,2008年底这个数据增长了36家到516家,到2010年这个数据超过1000家。其中被认为是洲际主要竞争对手的喜达屋目前在中国区拥有约74家开业酒店,还有80多家酒店正在筹建中,计划2014年在中国区总体酒店数量将超过150家。

   业内人士认为,对房地产商来说,由于其本身是以投资者身份建酒店,需要引进酒店管理者。但对本土酒店品牌来说,则希望通过与跨国酒店管理集团合作帮助自己发展和学习。但随着这些跨国巨头的加速扩张,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中国的“摩擦”也变得越来越多。据了解,除洲际外,2008年7月,在上海兴荣豪廷大酒店试营业1个月后,温德姆旗下的豪生退出管理;2009年8月1日,厦门索菲特大酒店改换用了约1年的索菲特品牌,不再续约相关管理服务;2010年,开业仅5年的北京棕榈泉万豪行政公寓换牌……

   在中国酒店业,已有声音质疑跨国酒店的管理质量,并不时出现要求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下课”的声音。在赵焕焱看来,这样的声音与中国豪华酒店特殊情况有关,“有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形象的考虑,倾向于引进国际品牌,所以本土酒店觉得自己被贬低”。

   关于让国际酒店集团 “下课”的呼声,赵焕焱认为短期内并不现实。“目前本土的豪华酒店基本都是国企转过来的,不像经济型酒店都是市场化操作。”

   中投顾问酒店餐饮行业研究员康建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下课”的声音是本土化优势逐渐上升后,国内酒店集团对市场格局的一种诉求。“从市场竞争来看,国内酒店集团已经通过合理的借鉴逐渐提升了竞争力,部分酒店集团通过资本运作在区域性市场形成领先,国际酒店集团的扩张趋势对其市场份额构成影响,未来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