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斯蒂格利茨:中国经济放缓是好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8 01:4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嵇晨

  北京时间周二,中国最新GDP数据出炉,显示2011年四季度同比增长8.9%,2011全年增速9.2%,不出意外地较2010年同期均有回落。

  对此,自称“来自美国中西部、充满乐观精神”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在香港出席“2012亚洲金融论坛”时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一件好事情”。

  正确地看待数字

  中国经济告别持续两位数的GDP增速,斯蒂格利茨认为,“这是中国‘十二五’规划中早已预见到的,现在增速放缓能够带来未来更持久的发展。”

  “从历史纵深的角度来看,关注一个发展中经济体,其实9%的增速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增长。几年以前,甚至没有人会认为6%的增长率可能发生,所以我认为现在对于GDP增长能够回到9%,甚至回到8%,也应该感到高兴和满意”,斯蒂格利茨表示,“希望大家对中国GDP数字能够有一个正确的看法。”

  身为经济学家的斯蒂格利茨举例,自己曾经有一套衡量经济放缓和GDP关系的测算工具,并认为,“更广泛意义说如今的经济增长放缓是市场预期的,也是为了未来实现持续发展,或者说实现在其他行业更长远的发展。”

  谈到具体问题,斯蒂格利茨对记者表示,市场担忧房地产过热,政府进行修正控制是好事,出口增速下降也顺应中国“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所提出的经济增长转型需求。

  “现在正在发生的一切都会对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经济要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导向型经济,为中国内生动力创造更好的基础,所以现有的增速温和放缓,并不是糟糕的事情。”

  此外,对于所谓放缓,斯蒂格利茨认为,“无非是指出口增速放缓,但这个速度低于中国进口放缓的速度,预示中国的进口贸易依然保持强劲势头。”

  不要拘泥货币国际化

  随着香港和伦敦开展就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的合作尝试,货币自由兑换的话题引起多方热议。但是,观点鲜明特立的斯蒂格利茨却直言,虽然作为全球贸易大国,呼吁人民币逐渐成为全球储备货币,拥有较高的国际地位,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上作全球贸易结算货币的好处却很小,“我认为其中对经济可能产生的正面影响被夸大了”。

  在他看来,相比可能面临极端充裕的资本国际化,货币全球化后所得的益处可能根本不值得冒这个风险。“短期热钱的流进流出只会妨碍经济发展的稳定,不管在什么时候,首先最重要的始终是发展国内经济,而不是货币交易。”

  根据金融市场法则,国内经济活动、资本流动、中小企业发展、政府调节监管能力等很多因素都决定着中国经济的未来,而不是一味要求人民币国际化。

  继美联储决定延长现有极低利率时代,中国央行、欧洲央行分别都在2012年初显示出有宽松迹象,斯蒂格利茨警示,“货币政策制定者一定要意识到全球经济中已经存在的巨大风险和金融银行市场充斥的不确定性”,并犀利指出,在很多国家,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出来的资本,极少会真正流入私人部门的中小型企业,根本没有有效地起到促进经济的作用。

  举例美联储的前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他直言不讳地批评道,量化宽松政策并没有成功实现此前各方预期想达到的目的,“根本上说只是希望降低美元对其他货币的价值和降低利率,来提高美国经济竞争力,但长期看根本没用,因为其他国家也可以贬值货币,也可以设置障碍控制资本流入,所以量化宽松导致的只是全球资本市场的爆炸。”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