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不是春晚的全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20 11:01 来源: 中国经营网笔者更想在春晚上看到唱《忐忑》的龚琳娜,而不是坚守春晚21年的赵本山大叔。
赵本山宣布退出春晚,笔者是调查中25%表示高兴的人中坚定的一份子。这倒不是因为如其他网民所说“审美疲劳”、“本来就不喜欢赵本山”等原因,而是赵本山同志霸占舞台着实太久了,本应推陈出新的节目,不推陈怎样出新?
也有人说,年轻人过于稚嫩,青黄不接,才是导致新人长期无法成熟,新面孔无法登台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恰恰相反,地就那么大一块地,种了老玉米就注定无法再种向日葵,一个春晚就那么多节目,上了赵本山也就注定无法再容纳一个年轻人。新老交替,不“替”如何叫交替呢?
我们的文化也是一样的情况。对于各种保护传统文化的声音而言,笔者颇为嗤之以鼻。一样传统的文化事物,在新时代下失去生命力了,没人看没人关注了,我们却还要在某些人的振臂高呼下花大量财政,花大量精力去进行保护,完全没有道理。退一万步讲,你保护给谁看呢?花全民的钱,保护下来的传统节目,全民根本不看,这种保护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该进博物馆的东西,我们就应该彻底将其送进博物馆。有些保护者总是以“消亡了就没有了”、“后代再想看该怎么办”来作为其论据,但实际上,笔者认为他们搞错了保护的意思。文化保护并不是为某一种早该被淘汰的文化设立一个专门的单位,养上一群表演者,还假惺惺的不断在搞所谓创新,逢年过节的才在某电视台上小露上一面。文化保护并不一定要无断代传承,我们也可以完整的保留下来其影像资料,以及相关研究内容。如果将来真有一天,风水轮流转,我们的后代真想再观赏某门古老的技艺时,相信凭借他们的能力,依据相关资料也一样可以修复和还原这门艺术。
而该消亡的不论怎样挽救迟早是要消亡的,就像身体每况愈下的赵本山同志一样,谁心里都清楚他迟早是有一天要退出春晚的。但我们拼命挽救其消亡,不但无益,反而会打压新鲜事物。
文化的经费是固定比例的,拨给了老掉牙的文化类型,新的自然就少了。政府对旧的重视多了,就自然会忽视新的。而在实际生活中,新的表演形式、新的艺术家、新的文化类型往往是要比老的、旧的更受群众欢迎的。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这种保护传统文化的方式是无视群众,只从效率角度出发的技术官僚主义做法。
当然,自然会有人问我们又怎样知道一项文化已经失去了市场,失去了活力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大不必建立种类繁多,千奇百怪的剧团,而可以大胆的将其交给市场,交给社会去搞。同时,不论是官办的,还是民办的,抑或是厂办的,平等公开的按照其实际观演人数给予财政上的补贴,将用于文化的钱真正用到群众爱看和看得起的地方上。
说到底,我们的决策者与某些赵本山的拥簇们所犯的错误一相同,那就是如同以为赵本山就是春晚的全部一样,以为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就是我们文化艺术的全部。中国历史确实有五千年,但我们不能只盯着前面看,全然不去考虑后面。过去的传统的固然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但我们也应该敢于相信,和敢于创造出将来拥有我们民族性的新的文化。所以,笔者更想在春晚上看到唱《忐忑》的龚琳娜,而不是坚守春晚21年的赵本山大叔。
王亚煌 中国经营网专栏作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