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收购“大象”很划算工程机械行业国际化“提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3 01:3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

  收购“大象”很划算工程机械行业国际化“提速”

  刘浪

  仅仅半个月时间,从未进行过并购的三一重工(600031.SH)就与曾经的竞争对手普茨迈斯特控股有限公司(Putzmeister,俗称“大象”;下称“普茨迈斯特”)签订收购协议,可谓典型的闪电式收购。“我们一直在研究‘大象’,连尽职调查都免了——对它的研究比一般的尽职调查都要详细。”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解释。

  但正如几乎所有的跨国收购案例,用3.6亿欧元收购业绩已经大幅萎缩的普茨迈斯特100%股权是否合算,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要知道,这只“大象”2007年时的营收高达10.9亿欧元,而到2010年只有5.5亿欧元,估计2011年为5.6亿欧元,缩水近一半。

  “合算”的收购

  面对此次收购,外界普遍的疑问是:三一重工收购这样一家公司,值吗?

  截至2010年12月31日,普茨迈斯特总资产4.91亿欧元,净资产1.77亿欧元,2010年销售收入5.5亿欧元,净利润150万欧元,预计2011年销售收入5.6亿欧元,净利润600万欧元。以普茨迈斯特截至2010年底1.77亿欧元净资产计算,此次收购市净率为2.03倍,收购动态市盈率约为4到7倍。

  对于收购价格,新华社引用《德国金融时报》的报道称,此前业界估计,收购价在5亿欧元左右,这相当于普茨迈斯特公司的年销售额。但最终确定的收购价格低于这一预估。

  “这是战略性收购,希望大家不要把这起收购看成简单的财务性收购。——如果是纯粹的财务收购,我们三一根本就不会去做。”1月31日下午,在三一重工(600031.SH)收购普茨迈斯特的新闻发布会上,总裁向文波如此概括。从这个层面出发,向文波认为这是一起很合算的交易。

  按照向文波的描述,“在混凝土机械设备领域,尽管三一重工的销量全球第一,但还不是真正的国际品牌,收购大象,至少使三一的国际化进程缩短5~10年时间。”此次收购完成后,三一重工将全部拥有普茨迈斯特的技术、专利,以及其遍布全球的基地和销售体系。“大象是全球混凝土机械行业无可质疑的第一品牌,收购它将使三一一步登上混凝土机械行业的世界之巅,并且将是绝对的无可动摇。”

  普茨迈斯特五分之四以上的销售收入来自中国以外的国家,而从公开的财报看,去年上半年,三一重工仅有4%的收入来自中国境外。收购完成后,普茨迈斯特将扩充产品线,通过在中国生产等方式,大幅降低成本。目前,普茨迈斯特的毛利率大约只有10%,而三一重工混凝土设备毛利率高达30%~40%。

  普茨迈斯特首席执行官Norbert Scheuch表示,“普茨迈斯特从此次合并中得到的不仅仅是进入中国这个高增长市场的机会,合并后,我们将覆盖从搅拌厂、搅拌车及混凝土泵的成套解决方案和全价值链。”

  另据向文波透露,在获知普茨迈斯特计划出售的消息后,三一重工董事会曾经开会讨论,“即使是200亿元——这只相当于三一重工混凝土机械两年的销售利润——也要拿下大象”。不过这样的细节普茨迈斯特的股东事先显然并不知晓。

  多数机构看好

  这一收购不由让人联想起三一重工的国内直接对手中联重科(000157.SZ)当年对意大利CIFA的收购。

  2008年,中联重科联合投资伙伴合计出资2.71亿欧元收购了CIFA100%股权,其中中联重科占股60%。这一价格对应的是55倍PE和9.6倍EBITDA,以及高达83%的负债率,中联重科还将承受为完成收购而负担杠杆收购的负债。即使在此后被有关机构评为经典案例,但这一明显高溢价的收购事件仍遭质疑,认为中联重科当时的收购主要是为了甩开三一重工,因此不惜高价抢购,从而使得其资产负债率迅速攀高至70%。与之对照,外界担心:三一重工如果能够完成收购,是否会使其财务恶化?

  向文波表示,收购将全部以公司自有资金完成,公司现金充足。据他描述,公司账上现金最高时达200多亿元,而根据他的经验,此类规模的企业,现金流保持在20亿~30亿元即可,因此这次收购并不会对正常的生产经营造成直接负面影响。从公开数据看,目前三一重工的负债率在国内同类上市公司中并不算高。

  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的消息公布后,在质疑和担忧声中,机构也纷纷对此发布报告。自1月31日三一重工正式发布收购消息,国内研究机构发表的报告多达十多份,多数持正面评价。

  在谈到工程机械行业的前景时,向文波的态度较为乐观。他认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保守估计还将有至少持续10~20年的较高速增长期,即便肯定不会再有前几年那种爆发式的疯狂增速,但30%左右的增长率应该有可能保持。而国际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将成为行业重要的增长点,这也是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近年来加快国际化布局的原因所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