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400亿保费目标引争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4 09:57 来源: 华夏时报筹建保交所提上议事日程
本报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尽管2011年上海保险市场保费增速较之过去的两三年出现较大下滑,不过却不能阻止上海要成为全国保险业中心的雄心。
1月30日,国家发改委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了《上海“十二五”时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报了解到,在这份规划中,向来不被重视的保险业在这份规划中被提到了显著的位置,上海提出要在2015年使本地的保险市场原保费规模达到1400亿元左右,其中有关涉及保险业发展的达到十余处之多,筹建保险交易所和推行税延型养老保险则被重点提及。
“单独对上海保险业而言,这份规划定的目标还是很高的,1400亿元的原保费,相当于规模翻番(2011年上海保费收入700多亿元)。对于上海来说,如果要实现上述目标,则要寄希望于将来国家出台对保险业利好的措施都能够在上海先行试点,尤其是税延型养老险尽快推出。”2月1日,一家大型寿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老总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
1400亿目标过高?
在本报的采访中,上海多家保险公司对1400亿这一保费目标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在上海,从产寿险市场而言,公司的业务竞争已经很激烈,而保险的深度和密度也达到了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不认为上海到2015年不能达到这样一个保费水平,但是难度比较大。”2月2日,上海中和保险经纪公司负责人李靖告诉记者。
根据记者统计发现,从2006年到2010年,上海的年均保费以将近百亿元的速度增长,尤其是2007年、2008年和2010年,保费增幅超过100亿元,但是到了2011年,则减少了超过130亿元,这样的降幅在历年上海保险市场发展中都是没有的。
“我们可以假设,以2011年上海保费700亿元为基数,平均每年20%的增长,那么到2015年底,上海的保费增速将超过1500亿元,但是这样的涨幅在以前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没有连续保持过,也不会在现在整个国家经济寻求转型的时候出现。”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许谨良分析指出。
不过,也有乐观者指出,其实这个目标如果真要实现起来,也并不难。在这份规划中,也指明了上海保险业保费增长的方向,首先是寄希望于税延型养老险的尽快推出;其次在规划中提及的加快培育再保险市场;还有加快发展船舶飞机保险、海上货运险、保障与赔偿保险,加快发展安全生产责任、工程建设责任、产品质量责任、公众责任、执业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等保险业务,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健康保险等业务。
“在这诸多险种中,最主要的还是税延型养老险,因为它的覆盖面最广,个人的投保意愿也最大。”上海一家养老险公司负责人对此表示。
记者注意到,在争取税延型养老险的试点中,不仅只有上海一个城市,厦门以及北京都有意争取现行试点,对于上海而言,能否成为保险业发展中心,也面临着最大的竞争对手北京的挑战,从过去六年的保费统计数据看,只有2008年上海的保费数据是高于北京的,其它几年北京都是排名全国第三。
保交所的雏形
自从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原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受访时表示要在上海成立保险交易所之后,关于上海保交所何时成立,一直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在1月30日发布的规划中,上海提出了要研究建立保险交易所的可行性,再度让保交所的问世有了一个较清晰的时间表。但是软硬件条件是否具备,则却没有明显的迹象。
“要成立保险交易所,并不是一个地方政府或者国家强力能够推行的,必须具备多种条件,保险交易所的内涵说通俗一点它就是一个交易市场,它里面要包含多种多样的角色,有足够多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经纪人,还有客户,可以对一个险种进行交易定价,对一批承保物品的保障内容、保险价格可以讨价还价。参照劳合社发展的轨迹,它不是人为设置的,而是随着英国当时的航运业、保险业的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自然出现了一群为了航运业保障而寻求保险保障的交易场所。”2月2日,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副教授管贻升在受访时称。
而在前伦敦劳合社保险经纪人孙鸣岐看来,伦敦是个榜样,上海的努力是有方向的,寿险是在上海已经是国际第二大港的有利条件下,成为国内的航运保险中心,然后努力成为亚洲的中心。
记者也了解到,保交所的成形需要时间的积累,而一旦时机成熟,尽管在这份规划中并没有提及要成立保单转让市场,也许随着保交所的推出,上海也有望出现一个新型的保单转让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