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批量上市必须暂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4 09:58 来源: 华夏时报财经评论员 杨国英
时隔3年多,自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上市之后,又一轮城商行上市潮正迎面涌来。
在证监会2月1日公布的上市企业待审名单中,14家城商行和农商行正排队等候上市,其中城商行为10家、农商行为4家。
城商行通过上市融资,增加资本(核心)充足率、做大银行规模、提高企业治理水平,本是无可厚非之举,但是,之于持续低迷的A股市场以及城商行过快扩张所隐藏的风险而言,当下显然不是城商行批量上市的合适时机。
城商行批量上市必须暂缓。因为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对A股市场资金的吸附本已过大,如果此番城商行批量上市成行,那么将会极度挤压A股市场对其他行业的资源配置。以2010年为例,我国银行业通过IPO、配股、发债等手段,从A股和H股市场合计融资4441亿元,其中从A股市场融资占60%左右,亦即是说,在2010年A股市场总融资额10275亿元中,我国银行业即已占到26%左右。再以2011年为例,虽然与2010年相比我国银行业从证券市场融资相对减少,全年为2419亿元,其中从A股市场融资占比接近70%,亦即是说,2011年A股市场总融资额6780亿元中,我国银行业的融资(再融资)即已接近25%。
而如果当下城商行批量上市成行,姑且14家银行中仅有10家最终获批上市,以平均每家IPO额度100亿元计,将总计从A股市场直接融资1000亿元左右。更何况,虽被推迟,但仍将于2012年实施的新资本监管标准,将再次倒逼濒临触线的上市银行展开再融资,根据2011年1月30日北京银行发布的公告,该行不超过118亿元的定向增发方案已获证监会正式批复,而更多体量远超北京银行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其2012年的再融资规模亦将更为庞大,保守估计2012年全年上市银行的再融资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地方银行的批量上市IPO和上市银行的再融资,两者合计全年从A股市场的融资(再融资)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极可能占到2012年A股市场总融资额的30%以上。
我国银行业对证券市场持续过大的资金吸附,大幅挤压了其他产业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空间,并成为我国A股市场持续低迷的关键因素之一。
城商行上市潮涌动,是我国银行业过度扩张反常逻辑的显现,这种反常逻辑遵循着“垄断利差→赚取暴利→资产扩张→资本补充”的负循环路径。在这种负循环路径的主导之下,无论是我国银行业直接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再融资),还是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融资,抑或通过脱媒手段进行变相融资,其最终结果均是对社会融资总量的过多占有,亦必然造成我国经济对间接融资的持续过度依赖——以当下而言,我国沪深两市成立虽已逾20年,A股总市值亦已于2011年3月首超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但我国当下的直接融资占比仍仅占2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末位。
城商行的批量上市,不仅与当下持续低迷的股市不合时宜,而且基于城商行的区域性特征,其通过上市融资,继而高速进行规模扩张,亦极可能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虽然从表面上看,近年来我国城商行的盈利能力高于其他银行:2010年,我国城商行的盈利增幅为55%,高于同期股份制银行的46.8%,更远高于同期五大行的28.7%;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三家上市城商行的平均盈利增幅为31.95%,亦略高于同期16家上市银行平均利润增幅(31.86%)。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城商行盈利能力的增长,极度依赖于资产规模的短期扩张:2010年,我国城商行资产规模增长近40%,增速为我国银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2011年,我国城商行规模同比增长27.1%,增速亦为同期我国银行业平均水平的1.48倍。我国城商行的急速扩张,从其成立异地分行即可见一斑——已由2005年上海银行获批第一家异地分行开始,当下我国城商行的异地分行总量已接近400家,年增速接近200%。
与五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城商行的主要优势在于对所在城市的熟悉和聚焦,而在城商行的过度扩张过程中,其管理成本和风险敞口必然均会上升。虽然,在当下高额利差的掩护下,这种由过度扩张带来的成本压力和风险敞口短期内并不明显,但在中长期内,诸如北京银行远赴哈尔滨开设分行、南京银行前往北京开办分行的负面效应必然会显现(此种现象,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曾于2011年两会期间专门做过批评)。
城商行批量上市,之于中长期而言显然是必要的,但是之于当下而言则是万万不可的。城商行的批量上市,必须建立在我国证券市场经过综合治理成为规范性市场,以及我国利率市场化亦已全面展开的前提下。只有在这两个前提具备之下,我国城商行的批量上市,才不会对A股市场形成严重冲击,亦才不会因垄断利差之惑而急于上市圈钱以便扩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