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大学生如何安放报国之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6 00:01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记者李仁平

  近日,一篇万言长帖《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频频转载于网络,而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一时间便又想起了曾经偶遇的一位就职于美国某大学的美籍华裔教授。当时他对几个问题的回答,至今仍不断地让我在多种场合想起。

  在外想家吗?特别想。

  考虑过回国吗?多次考虑过。会回来吗?回来就必须放弃学术。

  在接下来的谈论中,他断断续续解释了回国便意味着放弃学术的理由:不光是目前国内不够充分尊重学术规律的学术体制,还包括不够善待学者的社会氛围,更是浮躁的当下中国学术圈……

  他从事的专业是农业排放的研究方向,回乡探亲之际常被邀请作为嘉宾出席各类学术会议论坛。他说,看着国内大学教师们忙着评职称、拼凑项目、办会跑会、急着出书、绞尽脑汁赚经费……他觉得在国内大学里做不了学术,因为任何有价值的学术成果都有必要的学术周期。

  在他当时所在的大学里,未来三到五年的研究经费已经如数给付教授们,这几年中可以做自己喜欢的课题。“经费已经拨付,反正是要做研究,任何人都会选择自己想做的项目,也就更容易出成果。”

  偶遇之际恰逢金融危机肆虐之时,他讲述,虽然海外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萧条前景不明,但他周围只有极少数学者选择了回国,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留在国外。尤其“当时官方用的词是要‘抄底’海外科学家,我极其反感”。他说这种理念,缺乏对知识分子起码的尊重,欢迎归来之时都没有足够尊重,归来了又岂会尊重学术本身。

  “我看到的国内学术圈普遍都很浮躁,搞关系、拉帮结派严重,更像是一个名利场。”他自叹,如若置身其中,学术实难为继。学术是一门冷板凳的营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如若弃之道、懒于业,不求明理沉迷于功利,学生又岂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向,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治国韬略不过是一场永远难尽的梦。

  一沙一世界。这篇引人共鸣的万言长帖,在我看来,与其说这是关于中国大学教育质量的反思,倒不如说是从教育切入进而对中国社会进行的一次深刻反思。

  《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的作者,从怀揣一腔报国志迈进象牙塔,到发现从政为民做不了事,到发现学术之路是“走不通的死路”,到选择实业强国改变不了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最后选择进入大山投身私立教育为继续强国之梦——“因为,中国真正缺的不是钱,我缺的也不是钱。中国缺文化,缺教育。我也一样!”

  对于旁观者,除却感动之外,更有感慨:大学生,究竟如何安放一腔报国之志?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