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德关系,让短视和功利走开(社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6 10:25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中德两国应摒弃功利主义的外交迷思,不应让短视和偏见蒙蔽双眼。在国际关系中,功利主义常占据主导。我们不否认其现实存在的必要性,但我们反对以纯功利的视角和短视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国际关系。”

  一些外国媒体比喻说,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不是“送礼”而是要“红包”。这个比喻的恰切之处在于,新年之初在中国是个走亲戚送礼和收”红包”的时节,默克尔正好在中国农历新年的正月十五之前到访,又希望在欧债等问题上寻求中国支持。得此比喻,亦属妙哉。这个龙年,恰恰又是中德建交40周年,更加引人注目。

  中方没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失望。两国总理“重点就欧债问题坦诚、建设性地交换了意见”。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态说,“中方愿同各方加强沟通,共同制定有效应对之策”,“中国也在考虑通过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和欧洲稳定机制等渠道更多参与解决欧债问题”。

  这是默克尔执政6年来第五次到访,也是她2012年第一次出访欧洲以外国家。她在中国社科院演讲时,半数时间留给了经济议题,对人权等意识形态方面的议题则做了弱化处理。这标志着中德关系渐渐度过“磨合期”,也表现了默克尔在处理外交问题时更为成熟和稳健。

  我们欣见中德关系在两国政治家的苦心经营下更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从过去6年看,中德关系曾一度面临低谷,即使现在也还存在诸多潜在分歧。但这些分歧与异见,不应成为阻碍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羁绊。中德两国政治家应切实认识到,友好与合作既是历史的选择和延续,又是现实的主流和大局。

  中德两国应摒弃功利主义的外交迷思,不应让短视和偏见蒙蔽双眼。在国际关系中,功利主义常占据主导。我们不否认其现实存在的必要性,但我们反对以纯功利的视角和短视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国际关系。不应该让“今天你对我有用我就对你友好,明天你对我无用我就和你交恶”的描述套用到中德关系上。

  中德两国也应摒弃意识形态论,不给其预留存在空间。意识形态论是冷战的产物,遗憾的是,它还常常活跃在当今西方话语体系,不少国家还将其作为重要工具,并时常以此来划分阵营,制造冲突和摩擦。默克尔上任之初中德关系的发展,也曾一度为其所累。我们理解默克尔总理的认识转变,但更希望两国之间以发展和战略的眼光来经营两国关系。

  意识形态论,折射的恰恰是典型的政治保守主义。以此论调来划分国际阵营,正说明国际关系新思维的贫乏。实践证明,意识形态论式的保守主义,在政治和外交上都是有害的。如胡锦涛主席所说,我们应“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姿态,审视和把握好两国关系的定位、目标和方向”。

  政治和外交上的保守主义要不得,经济上的保守主义也要不得。中德两国都有义务防止类似贸易保护主义等保守主义思潮对两国经济造成伤害。在这波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中,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一些国家开始高筑贸易壁垒,贸易摩擦也相应增多。这些违背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要义的举措,已为经济进一步复苏投下阴影。

  作为亚欧经济支柱的中德两国,有义务有责任捍卫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市场经济法则,这既符合包括中德两国在内的世界利益,也有助于欧洲乃至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困境。更进一步说,欧美债务危机、全球能源合作、科技交流与发展、环境和气候变化以及全球安全等挑战的解决,需要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市场经济法则,更需要国际鼎力合作。

  中德两国经济存在极大的互补性,中德经济发展互为引擎与动力。中国需要德国的高科技和管理经验,德国需要中国的投资与庞大市场。数据为证:在全球贸易大幅下滑的2011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仍达近1700亿美元。受此激励,双方还商定未来5年达到3000亿美元的目标。

  稍作分析便知,中德友好与合作是长远大局,不应是短期情势使然,更不应让功利和歧见损害两国关系。深化中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符合两国利益。中德互为机会,不是相互威胁。中德应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理解双方的关切,“从全局和长远角度出发,加强战略合作”,把握好两国大局。

  出访前,默克尔总理盛赞这次访问是“双方紧密合作的新一步”。但愿在两国政治家的经营下,中德能立足大局着眼长远,把这新的一步走得更稳健。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