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侵蚀 三处水源地机井全部报废 供水单一 兰州急寻双保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7 01:30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每经记者 李泽民 发自甘肃
1月17日,兰州飘起了小雪,位于七里河区的马滩社区,厚厚的尘土照例覆盖着路边堆积的各色垃圾。不过,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即使是这些平常而琐碎的景象,也将很快不复存在。
马滩,这个当地出租车司机有些陌生的地方,在过去近半个世纪里,和迎门滩、崔家大滩一起并称为“三滩”,是兰州重要的城市生活水源地。
如今的马滩周遭,一栋栋20多层高的商品住宅突兀地指向天空,拆迁的原有住户已经快搬完了,他们很快将会离开这里。
按照规划,未来的马滩是兰州的“陆家嘴”,以实现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目标。同时,在城市化以及高污染的逼退下,早前此地作为城市水源地的功能业已丧失。
尽管守着滔滔黄河,兰州也与大多数城市一样,开始迫切寻找“第二水源地”,如何在未来规避掉污染带来的魔咒,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天问”。
几十眼机井全部报废
走在马滩,已经基本找不到机井的踪迹。马滩社区主任刘杓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马滩总共占地4000多亩,现已被占去3000多亩,持续扩大的城市化正在吞噬马滩土地。
刘杓说,“马滩的机井共有17眼,大都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挖,现在这些机井全部报废,而当地人的生活用水,都是从兰州西固引来的自来水。”
刘杓介绍,马滩最深的机井有420多米,一般约120米,半个世纪以来,由于这里的水质条件不错,水量也丰富,成为兰州理想的“地下水库”。
具备同样特点的迎门滩,位于银滩黄河大桥的另一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看到,这里也被高高矗立的楼房团团包围,中间一块地则用砖墙圈了起来。
从一条窄窄的土路进去,两旁是被开垦出来的耕地,再往前走,是迎门滩社区吴家湾村。村民告诉记者,整个吴家湾没有一口机井。
另一位吴姓村民告诉记者,迎门滩过去共有机井25眼,井水全部供应安宁堡至十里店一带,遗憾的是,这些机井目前全部报废。
他说,“以前我们吃的都是取自地下的井水,还用它浇地,但是这些年水质越来越差,我们早就不用这些井水了。”
不远处,银滩雅苑的小区正在建设之中,锦河丹堤的商品住宅打出“给兰州一座深圳的城”的宣传口号,远远近近,其他高楼也正在“疯长”。
崔家大滩面临着一样的境遇。据当地村民介绍,这里的机井也都报废多年,其中一些被大量建筑垃圾包围。
据了解,马滩、迎门滩、崔家大滩这“三滩”区域总面积为15.84平方公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确定为兰州市的水源地保护区。
从地形上来看,该水源地是一个河心滩地,其北边被黄河的主流环绕,南边是黄河的另一小支流,被当地人称为“南河道”,两条河流共同侧向补给当地水源。
当地水利专家认为,无论是从水环境的条件,还是作为自然景观,“三滩”作为水源地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也是比较理想的城市供水处。
过去数十年,“三滩”一直保证着兰州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的用水。
污染逼退水源地
据了解,整个兰州近九成的生活用水来自黄河,其他的一成则来源于地下水。但是现在,由于“三滩”水源地功能的丧失,兰州的生活、工业用水大都只能依赖于黄河水。
探究“三滩”水源地丧失的原因,兰州市环保局此前已指出,一方面当地的水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另外是水资源开采过度。
具体原因为,“水源地水井与农田、农房和一些村办企业交织在一起,管理不善,乱采砂石、倾倒垃圾和违法建设问题比较突出,致使地下水源受到污染。”
刘杓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虽然现在的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比以前好了一些,但是相当一部分污染仍然存在。
从西津路通往大滩的路上,记者经过崔家大滩南河道,看见这条河道里流淌着污水。
据当地《科技鑫报》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获得更多的城市建设用地,180米长的马滩南河道入口处筑起了一条截流坝,坝下埋设了一个直径1.5米的进水管,黄河流入南河道的水自此受到人为限制。
随后,来自周围各处的垃圾迅速填入河床,黄河水改从马滩北道流过,造成黄河主流线北移,在短时间内,这条宽阔的黄河南河道便在马滩南部消失。
而原南河道入口处被泥沙淤塞,只留下一条宽不过6米的污水沟,紧靠着原来的南河道。河道南岸沿线各厂矿、企业、医院等单位未经处理的污水都排往该处,形成现在的马滩南河道,实际上是一条污水渠,造成水源地地下水严重污染。
兰州当地媒体的报道指出,兰州马滩南河道的消失,造成了局部地段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水源地失去了地下水淡水补给来源。
报道中的这些情况均得到了刘杓的证实。
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高级工程师徐兆祥说,马滩南河道被人为堵塞,支流改变了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环境,使水源基地地下水得不到黄河水侧向补给,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徐兆祥指出,南河道的水被污染了,加上马滩水源地上部种植农作物,使用化肥和农药,而且用南河道污水浇菜,污水渗入地下,导致马滩、崔家大滩周围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恶化,水量减少,使水源地遭到重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了解到,相较过去,现在类似的农业面源污染已经大大减轻,土地的不断减少,使得传统的耕作基本消失,现在的污染集中在工业领域。
刘杓说,马滩共有30多家企业,现在为了配合城市化的建设要求,已经拆迁了20多家企业,这些企业主要是一些机械加工企业,因此污染情况减轻不少。
石化企业的污染困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采访获知,刘家峡作为兰州市第二水源地的设想,如今还没有步入实际操作层面,个中缘由不得而知。
去年,有消息指出,兰州秦王川将充分利用引大工程丰沛优质的水资源,使已建成的尖山庙水库加大调蓄,争取成为兰州第二水源。
据了解,目前的尖山庙水库主要供水对象是秦王川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示范园区、兰州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兰州中川机场。
兰州市环保局污控处一名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在兰州市第二水源地的建设既不在刘家峡水库,也不在秦王川。
问及何处将成为兰州的第二水源地时,这位负责人选择了沉默。
现实情况是,这座有着300多万人口的城市,其城市生活用水的来源,至今仍然依赖黄河水源的 “惠泽”,单一供水体系并未改变。
除此之外,前述刘姓官员认为兰州市的城市供水还存在季节性缺水的影响,同时存在突发事件影响供水安全的隐患。
他表示,分布在黄河沿岸的化工厂,如悬在这座城市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发生事故,很可能威胁数百万人口的用水问题。
事实上,兰州水源受化工厂的威胁早就存在。
2006年,兰州某石化公司有机厂苯胺装置废酸单元在检修过程中因爆炸引起火灾事故,所幸对水源未造成污染;
2010年1月,兰州石化303分厂316罐区发生爆炸,造成6死6伤。事后经检测,此次严重事故没有对水源造成污染,但污染的隐忧并没有消除。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兰州石化领域内的事故频发,从2002年起至今已经发生过6起重大事故,造成19人死亡,32人受伤,45人中毒。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兰州市西固区看到,大大小小的化工厂都处在兰州市区西面,位于黄河的上游,这种布局对水源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此前,有学者认为,作为高耗水企业,当年“兰炼”(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兰化”(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在选址中靠近黄河,既解决了用水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排污问题,但对黄河水质来说,肯定是一大隐患。
他建议,要破解兰州环境难题和解除对水源的威胁,将这些石化工厂进行异地搬迁是最好选择,实现城市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获得安全的水源。
但甘肃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含琳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其实,现在石化工厂对水源的污染并不严重,兰化、兰炼对中水的循环利用做得比较好。
不过,如何避免突发事故对水源的影响,兰州的这些石化工厂不能掉以轻心。
寻找水源“双保险”
兰州“三滩”水源地在污染的重创之下早已形同虚设,于是取消也就在所难免。
早在2008年,考虑到水源地潜在的污染隐患,在兰州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就考虑重新划定城市水源地。
此后一年,兰州市将“三滩”水源保护区规划为新城区,如此甘肃省政府最终调整了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取消了马滩和崔家大滩地下水源地保护区。
由于迎门滩水源地受到的污染较轻,当年确定其为兰州的应急备用水源地。
但是仅仅两年之后,由于过度开采,迎门滩水源地遭遇的命运跟马滩等类似,完全丧失了功能,至此,兰州城市的用水来源基本上系于黄河。
这样的用水现实,使得兰州市民的用水安全受到考验,即便那条穿越兰州的黄河提供着丰沛的水源,可假若出现水体严重污染的情况,这座城市如何应考?
一个鲜活的例子是,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最终引发松花江水污染,给下游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兰州市卫生监督所一刘姓官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作为一座拥有360多万人口的省会城市,水源没有“双保险”绝对不行。
他同时指出,兰州市的城市供水体系比较单一,水源单一,存在用水安全隐患问题;另外,季节性缺水也是目前该市供水存在的问题之一。
在2011年“两会”期间,在甘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大会提出了《关于支持甘肃省兰州市第二水源建设项目的建议》,建议国家将兰州市第二水源建设项目列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根据3年前出台的 《兰州市城市战略用水方案规划》,兰州市第二水源将采用从刘家峡黄河库区取水的方案。刘家峡水库水量充裕、水质优良,被认为是良好的地表水水源。
初步选定的取水位置在永靖县黄河上游段约4公里的红柳沟。根据前述用水规划,取水规模为每天100万立方米,规划还拟定了从刘家峡库区的输水方案。
据了解,兰州市将在取水口的黄河北岸建设净水厂一座,处理后的净水通过管道或隧道输送至兰州西固区最西段,进入城市管网或分配进入城区战略水池。
经测算,该项目总投资23.66亿元,由于兰州市财力有限,地方财政只能筹措7.66亿元,人大代表建议省财政支持建设资金,使兰州早日改变单一供水水源的现状。
水源地建成需5年
5年前,有政协委员呼吁兰州市应在黄河取水口建立污水处理厂。他给出的数据是,每年兰州市各类污水向黄河排放约1400万吨。
据兰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汇入黄河的湟水河的污染日益突出,据检测,湟水河与大通河交汇处常年水质为Ⅴ类、劣Ⅴ类,而此地距离兰州市水源地取水口岸门桥仅18公里,严重影响兰州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
去年,西固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周银基等13名政协委员联名呼吁,应该加大对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一级水源保护区综合治理的力度。
这些政协委员调研发现,兰州市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口较多、排放量逐年增加,而工农业用水量急剧增加,致使黄河旱季流量明显减小,降低了河流对污染物的稀释及自净能力,而同时,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比较滞后。
另外,城市垃圾及水土流失,在雨量充沛季节随地表径流排入黄河,加剧了黄河水体的污染,同时城市周围的许多自然洪沟变成了污水沟,但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难以对这些污染源加以收集和处置,最后直接排入黄河。
政协委员们建议,应封闭水源保护区两岸排污口,促进化工企业的搬迁,拆除保护区内建筑,通过综合治理,保护兰州市的生活饮用水取水口。
甘肃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含琳指出,目前第二水源地的建设,还处在基础规划阶段。兰州市未来新水源地主要依靠“引大入秦(由青海大通河引至兰州秦王川)”。
此项工程自1976年开工建设,地跨甘、青两省四地(市)五县(区),工程总干渠、干渠和支渠共长880公里,被称为西北的“都江堰”。
李含琳说,1997年这项工程就建成放水,当时仅作灌溉之用,未来将进一步建设成为兰州新城的城市生活用水。
至于“第二水源地”的建成时间,李含琳称,在“十二五”末,将实现该水源地逐步给兰州新城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