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着眼睛只管唱多 一年连踩3只熊股分析师,您能靠谱点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7 13:00 来源: 新闻晚报晚报记者 劳佳迪 报道 东方IC供图
掐着龙年第一个交易周的最后大限,东北制药近日将原先预亏2.5-2.8亿元的年报预判修改为预亏3.4-4.4亿元,理由是“四季度维生素C销售价格较2011年上半年大幅下降”。这份乍看之下淹没在海洋中的不起眼的公告,却足以让券商分析师们汗颜。
记者注意到,去年上半年,兴业证券、东北证券、中信建投、广发证券旗下分析师都曾发布 “推荐”、“增持”或“买入”评级的研报。特别是兴业证券和中信建投的两位分析师,“执着”连发的多份研报标题中便充斥着“行业进一步向好”、“周期底部即将回暖”、“上涨趋势不减”、“业绩处于低谷有望迎来反弹”的行业研判。
坐享天价高薪的分析师们难道只是大忽悠吗?而这其实只掀开了卖方研究市场各种不靠谱的冰山一角。随着近期一波上市公司业绩集体变脸潮,券商分析师们也迎来了尴尬的期末大考。
思考
速成研报“仅供参考”?
“很难长时间沉静下来仔细分析一家公司,更别说实地调研了”
如此高频的误判,令投资者不得不徘徊于“信”与“不信”的边界。而更深的追问在于,光年终奖就动辄十几万的券商分析师们究竟怎样写出一份报告?
供职于一家中型券商总部的黄皓(化名)就是其中典型代表。早上起床,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中央2台财经新闻,追一下隔夜美股的收盘和部分主要外围股市的动向,赶在9点30分开盘前给晚间政策面的了解做点补充。8点30分到9点的例行晨会上,黄皓会通读其它券商的相关报告。开盘之后,他的眼睛便一直紧盯大盘的蛛丝马迹不放。由于在总部任职,他的报告还会被下发到各大营业部,作为营业部分析师的重要策略参考。
颇为讽刺的是,黄皓自己也坦言“很难长时间沉静下来仔细分析一家公司,更别说实地调研了”。由于并不拥有行业的从业经验,绝大多数研究报告也都是纸上谈兵的数字游戏。
虽然看上去工作节奏很快,记者注意到,在券商报告的最后总是附有免责声明,让券商分析师们并不需要在法律层面承担任何文责。
一份声明的标准写法是:“** (券商名)系列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 ”
专业监管还有多远?
投资者看到的券商报告可能只是分析师和基金公司的联手烟雾弹。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对于海量券商分析师的专业性缺少必要和充足的监管,只依靠力度很小、打击面很窄的舆论监督,就从制度上造成了鱼目混珠、浑水摸鱼的怪象丛生。
事实上,在圈内流传着相当多的猫腻说法,只是外界无从求证,也未见监管层有明确的动作。比如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分析师的报告与大资金的关系是双向的,除了分析师主动推荐大资金手中股票外,更有大资金主动找分析师写文章荐股。
换言之,投资者看到的券商报告可能只是分析师和基金公司的联手烟雾弹。据悉,券商分析师巴结基金公司等大机构一方面是有可观的好处费,而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来自目前券商研究机构的收入模式,如交易分仓。基金公司一般手握巨资,需要租用多个券商的交易席位才能进行交易,也就是常说的分仓。
另一种置券商分析师于道德困境的说法是:由于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一样,也是这条利益链上一环,分析师们同样不敢轻易得罪。一般情况下一家上市公司如果接下来有再融资计划,或者股东有减持冲动的,都会来找券商写正面的研究报告,并希望券商成为中间人,帮其联系参与再融资的投资机构或者愿意接盘的投资者,并许以不菲的酬劳,此外,今后一旦该公司又有下一步的增发或者发行债券等相关工作,必然会选择此前比较 “亲近”的券商。
这些隐形收入令收入颇丰的券商分析师所承担的与之不相匹配的低风险更为扎眼。记者从业内获悉,以国内龙头级别的某大型投行为例,投行部一位经理年收入在百万以上,分析师的账面工资加上红利确实较之为低,但也在四五十万左右,算上隐形收入也十分惊人。
观察
不靠谱之一闭着眼睛只管唱多 8成股票集体沦陷
先不论个股,去年上证指数全年整体跌幅深达22.74%,各板块基本没有一个赢家,绝大多数行业都是惨绿一片。如此哀鸿遍野的惨状,如果再比照大多数分析师发布的行业评级报告,投资者可能会高呼一声“相信分析师?恐怕年都要过错!”
尴尬的是,据一份采集了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共105594份卖方研究市场报告(包含15897份宏观研究报告和策略研究报告和89697份个股研究和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给予最高级的“强烈推荐”和“买入”评级的报告占比居然达到32.27%,给予“卖出”、“回避”、“减持”建议的报告仅占比0.24%。仅这一条,便是开了国际笑话。
曾有机构统计去年8月到12月各大券商出具的7000多分研报,发现分析师连续强烈推荐同一只股票,其股价却远远低于预期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创业板上,这些肉麻的溢美之词、溜须拍马的行业报告更是泛滥成灾。
去年上半年,236家企业中有197家股价累计下跌,比例高达83.5%,几乎集体沦陷,但券商分析师却忙着描绘硕大的前景画饼,风险提示严重不足。
而在今年一月,较大规模券商的成绩单仍然寒碜。 1月荐股成功率为零的机构,囊括了安信、华泰联合、中信建投、方正证券等中型券商;其中安信推出的14只股票,没有一个打在靶子上。而高盛高华、广发证券、东方证券等券商中的传统强队,荐股成功率勉强超过10%。
不靠谱之二
披“马甲”横跨数行业 无证研究员挂名写报告
如果说东北制药的业绩修正报告是牵出了公众对券商分析师行业判断能力的质疑,那么,攀钢钒钛之前的乌龙事件便将矛头指向了研报的真实性。
事情说起来也并不复杂。银河证券分析师王国平放出“卫星”,称攀钢钒钛股价严重被低估,最终目标价应该达到188元。这一预言一经放出,股价即刻出现异动,不到40分钟边封住涨停。
但随后银河证券却以儿戏般的“分析师出现数据计算错误,将一个原本该放到分母上的百分比放到了分子上,导致结果相差巨大”澄清公告,改写了对攀钢钒钛的估值判断。
事实上,该公司不仅2011年接连出现业绩下滑,同时也是钢铁行业股价下跌最厉害的个股。
更值得怀疑的是,细看这位分析师曾发布的100多份研报覆盖的范围,竟然横跨通信、煤炭、医药、汽车、房地产、化工、食品饮料、钢铁等8大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令人感慨隔行并不如隔山!
业内有一种盛行的说法是:一些没有拿到证券分析师资质的人也在写报告,只需要挂名。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也曾公开表示,很多研究员在没有获得从业资格之前,没有办法独立撰写研究报告,确实就采取挂名或者合作的方式发表研报。
不靠谱之三
大牌分析师也忽悠 一年连踩3只熊股
如果投资者以为只有小券商会有不靠谱的业绩预判,那就真成了天大误会。有研究发现2011年预测偏离度超过20%以上的报告共有 25454份,约占报告总数的29.27%。在食品饮料、通信设备和计算机设备业中,预测偏离度高的研报竟占86.21%、85.59%和84.55%,而其中就不乏大牌券商的身影。
其中,兴业证券分析师王一定会给市场留下深刻印象。自2009年8月20日起,王曾发布了30篇关于重庆啤酒的强烈推荐,成为最卖力的推销员,但去年底重庆啤酒却遭遇黑天鹅事件,自复牌后连续6日跌停,令投资者深陷泥潭。值得一提的是,这位眼光糟糕的分析师,也在去年连发多份研报吹捧东北制药。 2011年4月8日,他“推荐”东北制药,理由是“VC行业复苏在即”,同月15日,他再度“推荐”,坚称“VC上涨趋势不减”,同月27日,他梅开三度,强调“周期底部即将回暖”,2个月后,他又以“等待VC提价”为标题,将对东北制药的“推荐”进行到底。
实际上,按照东北制药自己的说法,去年三季度末价格还在30~35元/公斤的VC,目前价格进一步跌至25元/公斤,而照目前情况,价格并无走好迹象。
此外,“不靠谱”的分析师还包括瑞银证券的陈国喜、光大证券汪前明、中信建投的陈夷华、中银国际的胡文洲等等。其中,胡文洲在一年之中不幸连踩3只熊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