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生活:木有故事的公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7 14:26 来源: 《新营销》■文/本刊记者叶文东 发自广州
某次采访,一位老板对我说,叶先生一直都没有笑一下。然后我就冷笑了一下。其实,除了那些枯燥的口号,我都不知道你和你们公司在营销或品牌方面做出了神马值得我敬佩而高兴一笑的事。何况,哥又不是蒙娜丽莎,随便微笑不成?
采访回来,我一点儿都木有写稿的欲望。因为那次采访非常无聊,我提出的关键问题以及想探究的细节总是被搪塞,说什么我可以到他们公司网站看看,还建议我看他们的PPT。我努力左冲右突,不得其解。本来,那个简陋的网站对我的采访没任何价值,我就以为他们的PPT有什么亮点,结果我彻底变成了一只泄了气的皮球。
还有一位做化妆品连锁的老板,号称要超越屈臣氏,图谋“十年万店”,但当我问他怎么实现时,他支支吾吾不肯透露。尴尬,让我主动中断采访。出门后,我随手把那张刚交换的名片扔进了垃圾桶。
像我这样斯文安静的淡定哥,对那种闪烁其词的采访对象,真是hold不住啊。他们宣讲各种口号各种道理各种文化,但关键的细节例子故事却讳莫如深秘不示人。有个老板说他的梦想是当老师,而且在公司内部经常讲课,真不知他的员工是如何在那些口号的轰炸下活下来的。
有个善于挖故事的记者把这种空谈的老板领导的公司统称为没有故事的公司。另一位时尚领域的记者发现的一条规律是,越是大牌的明星越容易相处,越是那种很难百度到的人,越是装神弄鬼、鬼鬼祟祟。我认为,其实商业界也是一样。
在商言商。人们迷恋那些名牌,就是由于名牌的光芒之下有动人的故事。故事成就品牌价值,传播品牌价值。Zippo讲产品的故事,Jeep讲自由与梦想的故事,LV讲企业成长的故事,《哈利·伯特》讲魔法的故事……品牌不是喊口号吹泡泡,品牌木有故事便木有意义。就算是隐形冠军公司,也一样有自己的品牌故事。
尤其在如今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故事更显珍贵。而且,事实胜于雄辩。相比那些空洞的口号,翔实的产品设计细节和一丝不苟的服务流程,以及生动精彩的品牌故事,更容易让消费者信服和热爱。就好比记者写稿子。日先陈列展示用品(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袁善铭说,他最讨厌的文章开头是“随着……”或“目前……”之类。文辞枯燥、木有情节的文章是给读者催眠啊。木有故事的公司,当然会被消费者“忽略不计”。
近期,有几位采访对象让我很享受。酷派手机设计总监陈铭镛不停地说“比如说……”,上海十月妈咪董事长赵浦主动告诉我“我们当时的做法是……”,礼来制药新兴市场及全球信息技术创新副总裁陈春发每回答一个问题就说“我给你一个例子吧”。感谢他们认真对待媒体记者采访,他们奉献的营销经验,对营销界同仁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有梦想,不苦逼
■文/本刊记者周再宇 发自北京
作家王朔曾经算了一笔账:50后,基本穷逼,晃悠着;60后,政治年代,当官了;70后,赶上改革开放吹满地,发了;80后,多数50后穷逼的子女,苦逼了;90后、00后,60后和70后的子女,除了富二代就是官二代。环环相扣的,这下明白了吧?苦逼80后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
但是最近采访,遇见了一些杰出的80后创业者,他们不是富二代,而是通过自己努力走到了现在,坚持到了现在。比如金顶集团董事长陶行逸,好乐买总裁李树斌,为《失恋33天》做营销策划的陈肃等。
说实在的,有时看到他们我会自惭形秽,都是80后,凭什么人家离梦想越来越近,我还匍匐前进在帝都拥挤的地铁和公交车里呢?我的朋友阿七劝解我说:每个人的追求是不同的,成功也许可以复制,但是人生无法复制。如果你追求的是开心就好,何必勉强自己去做不开心的事情,就为了实现别人眼中所谓的梦想?
想想也是,陈肃在聊天时告诉我,他下一步要去拍片子,现在他每天看一部电影,汲取不同的养分,因为拍电影是他的梦想。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这些梦想,可能有大有小,但是没有高低之分。
已经过去的2011年,有一部广告片大热,捧回不少奖杯,那是台湾大众银行的《梦骑士》,几个平均年龄在80岁左右的老人,在各种困扰之下终于拾起梦想,鼓起勇气去环岛骑行,追寻年轻时的轨迹和心绪。任何一个有梦想的人,看了这部片子都会受到撼动。
有时透过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看到楼下川流不息的人群,熙熙攘攘,这种靠近神的视角,最容易产生对人生的感叹,他们追求些什么,如同我们儿时注视的蚁群,忙忙碌碌不知所终,可我们终究是蚁群的一员,在时代造就的“苦逼”中寻找通往梦想的路途。
叱咤风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梦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是梦想。
手机人的网上生活
移动互联生活:手机生活之“变”
手机提供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手机给人们带来的变化不仅仅停留在具体生活形态的变化,更体现在“路径依赖”之变。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手机在今天几乎集成了人们交流、信息获取等多种功能,而从前人们经过多年形成的对于其他事物的路径依赖现在几乎都可以转到对于手机的路径依赖上—手机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当手机集成上网的功能之后,即刻获取丰富的信息就不再是电脑的专属权利了。在受访的总体样本中,71.2%的受访者表示当需要查询信息的时候,手机是首选。而通过电脑查询信息的受访者为28.8%。这一方面表明“路径依赖”的路径本身有所变化,从“电脑”转向了“手机”。同时,也说明手机本身技术、体验的进步,通信运营商在网络覆盖以及流量速度方面的进步。
社交与意见表达
手机自出现以来,就成为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工具,人们通过手机以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进行联络。移动互联网时代,即时通讯、社交网站等沟通方式也加诸手机,手机被赋予更强的社交属性,人们在社交方面将越来越依赖手机。
博客、微博(http://weibo.com)的兴起让人们有话有处可讲,手机则让人们有话随时随地可讲。表达的需求促进了技术的提升,技术的提升又反过来推动了人们对沟通和互动的渴求。手机以其广泛的普及率,弥补了传统互联网的信息发布缺口,让更广泛的人群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见,自我表达成为手机人手机生活的重要方面。
手机是沟通首选
手机从最初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到如今成为邮件、即时通讯、手机微博等多种沟通联络方式的集合体,承载了人们更多的社交需求,社交属性得到进一步增强。手机的使用增强了人们之间的情感和联系,朋友间的距离更近了。(图1)
手机弥补传统互联网的信息发布缺口
论坛、博客、社区、微博的兴起,提供给人们意见表达的平台,而手机的伴随属性和简易流畅的操作,让意见表达成为一件随时随地的容易事,轻易地满足了人们旺盛的表达需求。目前手机上网人群中,超过77%的人通过手机发表过意见,这一行为已成为生活常态。而在多种意见表达方式中,通过日志和微博进行意见表达依然是主流,人们更愿意通过自我表述进行意见表达,同时对别人的信息进行评述、分享成为人们表达自我观点的另一主要途径。(图2)
手机信息搜索成为新的热点
自2004年11月百度推出智能手机搜索服务,中国手机搜索市场经过7年多培育正走向稳定和成熟。3G网络和智能手机终端的迅速普及使得手机搜索成为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热点。
三大电信运营商纷纷涉足手机搜索业务,PC互联网搜索巨头向移动搜索延伸,新兴专业移动搜索服务商(如易查、宜搜)另辟蹊径,专注个性化搜索和搜索体验,手机搜索行业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同台竞技各显神通之势。
手机搜索偏重娱乐资讯
经常使用与偶尔使用手机搜索的群体对不同的信息类型偏好不同。经常使用手机搜索的用户对各类信息的获取度均较好,尤其是对资讯类的搜索最为充分,相比之下,工作、生活周边信息的使用不够充分。对偶尔使用的人来说,手机搜索只在必要时满足他们对于资讯的及时获取,而在帮助生活方面略显不足。
娱乐消遣搜索用户对手机搜索的粘滞度最高,而工作、生活周边的粘滞度最低。总体来看,手机搜索在满足人们对于即时讯息的获取方面表现良好,但在辅助人们实际生活方面的表现有待进一步发展。出现这种局面与目前使用手机搜索用户呈现年轻化、城市化、单身比例高、女性比例高的趋势有一定关系。
手机搜索未来:增强生活辅助的多元化应用
目前,超过60%的用户使用手机搜索,手机搜索已经成为一项高普及手机活动,讯息获取的及时性、移动性成为其最大优势,人们随时随地寻找答案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当前的手机搜索市场正处于由培育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用户搜索习惯处于由低卷入、低参与转向高卷入、高参与互动的阶段。
对于手机搜索用户来说,现阶段信息搜索已成为手机网民答疑、消遣的手段。未来,手机搜索与应用结合在一起的趋势会更加明显,如本地搜索与地图、导航业务相结合,便是增强手机搜索实际生活辅助性的途径之一。手机搜索将在现有娱乐功能的基础上增强辅助日常生活的实际应用,使手机搜索真正成为生活中可信赖、可依赖的好帮手,随时随地上网搜。
付费“潜力股”的手机阅读
数字阅读离我们有多远?30厘米—手机屏幕与人眼间的距离。
不论城镇还是乡村,不论男女,数字阅读已迅速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给出的结果可以让我们一窥端倪: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以及数码产品价格的降低,数字生活在人们的生活中全面铺开、数字技术与阅读习惯的交融使数字阅读成为人们阅读的重要途径。近四分之一的人接触过手机阅读。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是接触率上升最快的阅读方式。综合接触率与增长速度,手机阅读已经成为数字阅读的绝对主力。(图3)
手机阅读:高用户黏度,有广泛市场
根据此次手机人调查,84.95%的手机上网者使用电子阅读,其中绝大部分(86.69%)用手机阅读。对于手机人来说,手机阅读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手机阅读的需求与手机功能的支持使手机阅读成为用户黏性很高的一项实用功能。
手机阅读的场合极大地丰富与扩展了阅读的空间,而手机阅读接触习惯显示出频繁、分散的特征。一方面,手机阅读对于多数手机网民来说是每天都要进行的“功课”,在以“天”为单位的层次上接触频繁;另一方面,手机网民通常都是每天有多次手机阅读,在一天之内频繁使用手机阅读。手机阅读者的每次平均阅读时间约为31分钟。(图4)
手机阅读与付费习惯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手机网民中已付费阅读用户约为五分之一,女性比男性付费用户比例稍高。但不论男女,付费阅读消费水平集中在5元/月以内。而大多数乐于付费的手机读者(约三分之一)可以承受的价格是纸质读物价格的十分之一左右。(图5)
对于发行商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如何从手机阅读市场上获利。而市场的潜力决定于消费者的付费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已经进行手机阅读的手机网民中,有37.72%的用户乐于付费进行手机阅读。
手机游戏的付费意愿与商业价值
手机游戏已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迎来了初步繁荣期。智能手机的高速度、强性能、大屏幕,使得手机游戏的可玩性、丰富性、复杂性增加,触屏也使得手机游戏的体验性增强,手机游戏不再是“俄罗斯方块”、“贪吃蛇”这种简单的类型,而是《愤怒的小鸟》、《切水果》之类画面精致、操作新颖、关卡有趣的游戏。
手机的随身携带,又使得它不同于电脑游戏,具有随时随地性。不管在哪里,只要有碎片的时间,手机就可以成为“掌上游戏机”,供用户消遣娱乐。可玩性、有趣性、方便性,使其迅速受到用户喜爱。根据此次调查,有超过六成的手机网民玩手机游戏,并且玩游戏的用户比其他用户付费意愿更高。
更愿意付费的手机游戏用户
与其他人相比,手机游戏用户的付费意愿更高。这种付费意愿不仅仅局限于游戏,更体现在手机应用的方方面面,手机游戏用户对几乎所有手机应用的付费意愿都有提升,特别是日程管理软件、杀毒、游戏、视频类应用。(图6)
一方面,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大多有工作,收入稳定。另一方面,他们是各种功能体验的“先锋派”,是相对追求新潮的一群人。有支付能力又喜欢尝鲜,这就是他们付费意愿更高的原因。
付费意愿更高使得手机游戏族更有商业价值,赢得这批“新潮先锋派”的芳心,可能会为企业打开盈利的大门。
手机视频:
技术增强体验,体验赢得价值
随着3G手机的普及,手机功能的日渐强大,基于手机的移动互联网服务越来越普遍。手机视频即其中之一。不同于传统的电视或桌面互联网上的视频收看,手机视频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和流媒体技术,直接在手机终端实现视频节目下载和观看的一种视频播放方式,移动性和互动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手机视频用户猛增
手机在线视频在近3年内使用率飙升,快速普及,各年龄段手机在线视频使用占比均在60%以上。
2011年是手机视频用户强势增长的一年,新用户注入量大,且增幅大于电脑在线视频用户。
与2010年相比,使用手机观看在线视频的用户增幅(43.95%)高于使用电脑观看在线视频的用户增幅(37.27%)。
即时内容是用户付费需求
在曾经在手机上付费观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愿意付费的项目中,有关视频内容的“正在上映的电影”和“特别感兴趣内容的视频”分列一、二位。
在“赛事、节目、活动直播”类型上,男性和女性用户有显著差异,更大比例的男性愿意为在手机上在线观看或下载此项内容付费。
付费观众群体普遍愿意为即时性的内容付费,如正在上映的电影,或直播内容。其中男女在付费意愿上有区别,男性愿意为即时内容掏腰包,而女性更追求播放效果,更愿意为播放流畅付费。
手机购物:网络购物手机化,激发新型网购体验
在传统的网购行为中,实体货物在货物购买和货物收到之间,存在着运送的时间差,消费者难以拥有即时购买、即时使用的购物体验。通过手机进行网络购物,弥补了这一缺陷。由于手机有伴随的属性,在一些消费类产品方面,即时购买、即时使用成为可能。消费者在商铺面前有了更多的无差别的购买方式选择,大大丰富了购物体验,是继网络购物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购物方式。
手机购物将成为移动互联网主流行为
在手机上网人群中,有37.38%的人通过手机进行过网络购物,其中经常进行这一行为的人为11.01%,偶尔手机网络购物的人比例为26.37%。虽然从比例上看,低于其他移动互联网行为的使用人群比例,但从人数总量来看已不容忽视。
2010年是手机购物开始普及的起始年,有近一半的手机购物者从这一年开始手机购物,2011年手机购物者的比例达到24.60%。
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购物必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流行为之一。
手机购物发展为手机支付铺路
手机购物是网络购物途径的拓展,但由于手机的特性,又决定了它不仅仅是将传统互联网上的网购从电脑到手机的简单转移,它需要一系列相关应用、产业配合。目前手机购物在支付方面,大多采用账户余额支付或货到付款形式,尚未将多种支付方式整合到一起。由于货品挑选、产品咨询、样品查看等环节不断完善,必然对支付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不仅仅需要商家努力,还需要金融相关产业的配合,手机支付必将伴随着手机购物发展而不断完善。(图7)
手机LBS:
“联合”其他应用发挥商业潜力
当挂Q、偷菜已成为过去时,当“围脖”正在热火朝天的编织中,“签到”已悄然成为时下最流行、最有潜力的新玩法,其所依托的手机LBS服务更是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LBS主要提供三方面的服务:一是分享位置,二是获取信息,三是享受优惠服务。这种基于真实地理位置的手机社交服务,颠覆了点对点的沟通模式,吸引了手机人。
LBS俘获半数网民心
目前使用LBS服务的网民占总体的一半左右,且在地域、年龄和性别属性上没有较大差异,可以说这片有待开发的蓝海对于不同类型的手机用户具有广泛应用性,其需求能够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
LBS用户搜索信息与消费相关
LBS用户上网搜索信息对餐饮、应用软件、游戏、商品比价以及手机视频的兴趣更浓厚,其比例远远高于总体水平。其搜索行为直接与消费相关,希望“签到哪,省到哪”。
从商家的角度看,派发打折券、优惠券有助于吸引有消费实力的用户,在精准营销的同时能够通过网络传播扩大知名度;而联合GPS服务通过地理信息了解新老顾客,也有益于客户关系维护。(图8)
(《手机人—2011移动互联网全景扫描与趋势洞见》由3G门户联合优视科技(UCweb)以及第一象限市场研究公司共同完成。本文节录自此报告第二章《用户行为与移动互联网上网活动》。本文数据来源均来自第一象限2011手机人调查,Base=5241)
跳槽的那些事
■文/本刊记者周再宇 发自北京
小七最近很郁闷,年底她的领导突然请了个巨长的病假,把一堆杂七杂八的事全堆到她身上:未曾谋面的客户,进行到一半的项目,之前从未参与但马上就要执行的活动……小七有一天忙到凌晨,终于忍不住爆发,在网上跟我吐槽说:“我猜他这是要跳槽,哼哼,可我也是要跳槽的人啊!本来想闪他一下,没想到他居然比我先走,老娘活生生地被摆了一道啊!”
年底跳槽的人就是多,年底酝酿跳槽的人更多,看似一片安宁祥和的工作区,大家都缩在各自的格子间里,数着指头盼发年终奖,想跳槽的人此刻只好隐忍不发,打算拿到年终奖再走人。下有对策,上有政策,公司领导也是摸爬滚打数十年才爬上去的,难道属下的这点小九九会有不知不察?你也太小看他们了吧~老虎不发威,你当谁是HelloKitty啊~
最近我听到的一个爆笑对话就是这样的:
“唉,我们的年终奖可能要到年后才能发了。”
“啊?不是一直都是年后发的吗?”
年终奖年后发可以很大程度浇熄跳槽的小火苗儿,但是无法浇熄跳槽的欲望。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就跳走。
话说回来,跳槽这个动作并不是膝跳反射,为什么那么多人年关一到就想跳槽?春节前后,职业经理人和小白领们如同季节性迁徙的鱼群,从一家家公司游走,显示出跳槽曲线的周期性波动。有研究说,每年12月到次年1月虽是招聘的淡季,企业的职位不会太多,但相对求职者而言,这个时候竞争不激烈,企业的刚性职位要求会稍降,相对来说求职的成功率会提升。这也是一种解释。我见过还有一种解释是:年终奖这么少,老子还在这里磨蹭什么,跳!
为什么跳槽
JUST 跳~
为跳槽而跳槽,俗称“跳槽癖”,是无法用大脑理解的一种行为方式。经常性跳槽导致出现“尖屁股”症状,在一个公司坐不住,任何问题都可能成为跳槽的理由,比如新鲜感消失、工作氛围不好等等,一些匪夷所思的理由,都可能成为跳槽的借口。
向钱看齐
都说政府出手调控了,可房价还是不见下降,菜价倒是又涨了;交了女朋友;孩子要吃国外的安全奶粉……这年头不出门都要大把大把地花钱,可是物价涨了工资不见涨。工作了几年,觉得自己做事越来越得心应手,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可是薪酬却“稳定”地原地踏步走,你还有工作热情吗?很多职场人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当认为自己的价值远远超过工资水平的时候,就会烦躁不安,很多人跳槽。尤其是当看到以下这条让人又爱又恨的信息:前程无忧网统计,90%以上跳槽的人获得了10%以上的工资涨幅,工资涨幅在50%以上的人占到20%。 看到这里,不由得你不蠢蠢欲动。
目前,从全球范围看,职业经理人薪酬有两个典型的体系,一个是欧美体系,一个是日本体系。因职业经理人之间薪酬差距巨大,欧美曾掀起限制企业高管薪酬的持久战,美国和欧洲各国议会先后提出过各种限制企业高管超高薪金的议案。目前,国内参考的是欧美体系。一般情况下,日本体系的薪酬差距比较小一些。总之,如果你不是打工皇帝,总有更高的薪酬激励着你跳槽。
迎接新的挑战
还有一类频繁跳槽的人,他们不属于“跳槽癖”,而是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制定阶段性目标,在不同的环境中汲取养料,为下一阶段的目标做准备。当在工作中缺乏挑战和新鲜感,当在一个环境中已经学不到新的知识,当感觉到自己总是在重复工作时,他们知道,时间到了,该开始下一阶段的旅程了。这样的牛人一般都有清晰的职业内在发展脉络,跳槽是他们飞得更高的一级级台阶,登上塔顶才是他们要的最终荣耀。
气场不和
当你每天早上醒来,一想到要去上班面对某个无知或残酷的老板、某个被你认为是“猪一样的队友”、某种你不喜欢的工作氛围而感到天地为之变色、日月为之无光时,可以打赌,你肯定不止一次有过跳槽的念头。
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好坏极大地影响你对工作的热情和感受:你会在别人都兴高采烈的周五下午,就开始哀嚎两天后即将到来的周一上午;每天起床上班成为一件难事;你不是向同事抱怨公司,就是向朋友抱怨同事,然后在微博上同时抱怨公司和同事;在公司开会时,你表现出敌意和一副防御的姿态,对持不同意见者嗤之以鼻,或隐忍不发,表面附和,背地讽刺;你对同事关系越来越不感兴趣,不太热心公司组织的社交活动;半年未过,你的病假、事假和年假已悉数休完……
境地如斯,还有留下的理由吗?
压力太大
微博上看到又有同龄人死于过劳,你不禁唏嘘,同时感慨自己已经有好多天没有吃过早饭,也从来没有在12点之前上床睡觉,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工作似乎永远没有完成的一天。客户不断提出修改意见,leader督促加班加点,销售任务到了年底还没有完成……你有多久没有到户外走走?有多久没有安静下来慢慢地读完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有多久没有陪女友去看一场老电影?哦,对了,你的工作太忙,压力太大,你已经忘了她已经和你分手了。
要健康地生活!远离鸭梨巨大的工作!你下定了决心,要跳走,绝不回头!可是你知道吗?巴士大叔有句名言:这年头谁没有压力?你有,我也有!
跳槽:没那么简单
树挪死,人挪活。许多人在把一只脚拔出旧单位、一只脚踏进新单位时,不免要为即将步入的未知新环境给自己打打气,平复一下忐忑和激动的心情。没错,跳槽可能带来升职、加薪、新的老板与同事、新挑战……哇塞,你的生命放佛被仙女的魔棒一指,刷地一声开启了新的一页。多么洁白的一页纸啊,你可以重新涂写了。是这样吗?
事实证明,频繁更换工作的负面效果早已不是秘密—大多数企业不喜欢“不安定”的员工。吕布的经历告诉我们:频繁跳槽,直接导致没有老板敢录用你。
跳槽,当你有了这个念头时,请不要急于和轻易放弃现有的工作,跳槽,甚至是彻底转换从事的行业都有着相当的风险,而前途则相对叵测。
跳槽的理由
首先,你要弄清自己跳槽的理由,因为有些问题是不能通过跳槽来解决的,比如你的工作心态是不是有问题、你是否喜欢自己从事的行业、你是否有相应的能力和潜力等。同时,有些问题是不值得跳槽的,比如与某个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和等。
了解新东家
其次,了解你的新东家,包括公司的发展潜力、岗位前景、工作环境、薪水福利等,千万别“下了刀山,进了火海”。
跳槽时机
再次,记得把握好最佳的跳槽时机。绝对不要在自己工作和心态处于低潮的情况下离开,那样的话你会带着悲观、不自信去新的公司,你在新的公司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换工作的最好时机,应该是你的工作状态和成就达到巅峰的时候。此时跳槽,你的机会成本是最高的,你可以最充分、最全面、最彻底地考虑自己的价值和诉求,绝对不会委曲求全。你会用最严格苛刻的眼光判断未来的机会。在自我感觉最好的状态下寻找下一个机会,你才有可能超越现有的工作成就。
善始善终
最后,一定要善始善终,做好交接工作,不要让别人为你“擦屁股”。要相信这个世界是很小的,你工作的圈子尤其小,圈里圈外谁不认识谁,说不定哪天聊天儿时说到某某人做事不地道,跳槽扔下乱摊子之类,就会有损你的声誉。
赛门铁克亚太及日本地区总裁郭尊华说:“我不是为某个职位而招聘人,而是为整个公司在招聘人才。所以,价值观非常重要。鉴别的关键有三点。一是他有没有可被证实的业绩,是通过什么途径取得的—是在同一家公司取得成绩,还是靠不断跳槽取得业绩。二是面试时他的回答方式,他讲到了什么,没有讲到什么。三是背景调查,他是否是一个充满热情、非常进取、能够自我驱动的人。”
所以,跳槽是一项投资,但要做好现在,才能为未来增值。
跳槽者说
前程无忧网的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各行业企业的员工平均离职率达到18.9%,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
@胖丁咖啡:什么叫跳槽?就是在狼窝待腻了,换个虎穴。反正都要拼,与谁为伍有什么关系?始终逃不出这个圈子,只有接受,虽然真TNND烦!
@清辞水上:元旦木有假期也木有加班费……泪……要不要和这家貌似高薪的公司say bye?哪位有工作可以介绍滴?考虑跳槽~~
@紫非蓝舞:今天早上又有人劝我该跳槽了,老在这里没前途的,全靠溜须拍马混着,他嘛老先生快退休了,也就这样了,我嘛还年轻……是啊,我都没好意思告诉他:一般的我看不上,好的人看不上我,这玩意儿跟谈对象一样一样的。
@朱相玉:毕业3年了,还是觉得自己一无所成。现在的公司是第三家公司了,爸妈总说不能总跳槽,可是我在公司看不到成长的希望,也挣不到钱,怎么可能不想跳槽。
“模式”问题
2011年12月27日,一年一度的蓝狮子“中国商业好书评选”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将历时三个月的“读书庆典”活动推向高潮。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年度商业图书评选活动,蓝狮子邀请商界、传媒界、出版界精英相聚一起,为读者推介一年来的优秀商业图书;更重要的是,顺应数字时代的到来,本届活动以“新阅读、新体验”为主题,对新技术将给传统的阅读和出版模式带来的颠覆性变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模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蓝狮子“读书庆典”活动已举办了七届,其权威性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也要归功于其不断改进、跟得上时代和潮流的组织和评选模式。小到一场活动、一家公司是这样,大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更是如此。比如,在历经30年举世瞩目的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已然成为世界舞台不可或缺的角色。许多人在追问,究竟有没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中国模式”?中国学术界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中国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高速增长的经济增长率以及独特的儒家文化传统,共同构成了“中国模式”的重要特征。然而,本届评选获奖图书,著名经济学者黄亚生教授的《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一书却持有相反的观点。在作者看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独特,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脱离一般的经济发展规律,其成功经验和发展困境都可以在其他国家的经历中找到印证。而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要依靠“市场”、“法治”等要素。
与总结成功的国家发展模式相似,总结成功的企业发展模式,一直是财经作家和各大商学院不遗余力的工作。2011年此类著作最优秀的代表是2011年上半年出版的《海底捞你学不会》和下半年出版的《史蒂夫·乔布斯传》,它们分别荣膺“蓝狮子2011最佳营销商业图书奖”和“蓝狮子2011十大最佳商业图书奖”。不过同样地,两本书并没有把乔布斯的苹果公司和张勇的海底捞的具体经验模式奉为圭臬,恰恰相反,他们走的都是打破常规的道路,两书作者推崇的也是他们的创新精神。
颠覆性的全新商业模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但即便是改变各个行业竞争格局的时候,人们对它也还是没有充分地理解。《商业模式新生代》为你提供了强大的、经得起考验的工具,来理解、设计、再造和实施商业模式。本书频频出现在各国的畅销榜上,一本讨论商业模型的书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如同全球首屈一指的营销界权威菲利普·科特勒的新作《营销革命 3.0 》一样,它们向读者提供的不是一种拿来即用的工具,而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方法。当今的顾客在进行消费选择时,注重的是那些能够满足其创意性、特殊性需求的产品和公司。一成不变地固守种种“模式”,结局不免是被替换和淘汰。
“模式”一词,可以褒义地解释为模范、程式,可以中性地解释为模型、样式,而将之理解为“祖宗之法”,不可改变,便是典型的贬义了。所以,总想通过一些案例总结出一种“模式”的冲动,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惰性思维,天然就有一种保守、稳定的倾向暗含其中,因而是变革和创新的大敌。我们应该记住,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对于各类“模式”,生搬硬套,墨守成规,是没有出路的;将之作为参考、借鉴,拥抱变化,开拓创新,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