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点击十大关键词透视山西财政发展路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8 17:00 来源: 财政部网站

  2012年2月8日来源:山西省财政厅办公室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在社会大众还沉浸于春节的喜庆气氛之时,满怀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山西财政人又投入了紧张有序的工作之中。2月2日,一年一度的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郑建国厅长在会上作了题为《加强财政调控,提升管理水平,为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财政保障》的长篇讲话,讲话回顾总结了2011年的全省财政工作和财政系统反腐倡廉工作,部署了2012年的全省财政工作,是指导今年全省财政工作的行动纲领。

  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我们精心摘取了十个关键词,试图从十个角度来透视或捕捉2011-2012年两年间山西省财政改革发展的轨迹和路径。十个关键词的概括虽不会尽全尽美,但或许可以从中领略山西财政部门的理财之道,感受山西财政人的务实之风,从而对山西财政的灿烂明天怀抱更大的期许。

  【关键词之一】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事关山西前途的一件大事

  2011年成绩单:研究提出了综改区财税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实施意见,制定并开始实施具体行动方案。向财政部提出有利于山西省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建议29条,最终在国家税收政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012年路线图:进一步夯实有利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财税制度基础。将首批22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全部纳入“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范围,对试点县(市)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部分,省市财政按上缴省、市级收入增加额的50%奖励给试点县(市)作为发展资金。推动“一市两县”、“一市两园”、“一县一企”转型综改试点。

  深度解读:资源型地区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在调整结构、促进转型上进行了长期艰辛探索。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山西省设立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山西转型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们要用好这个大平台、大政策、大机遇,使山西经济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发生显著变化。这是富民、强省、利国之举,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先行先试是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最大政策。“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大胆探索实践,特别是要抓紧干几件具有全局性、标志性的大事,确保今后五年实现转型综改试验的重大突破,在全国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之二】稳定物价——“稳中求进”总基调的一个强音符

  2011年成绩单:对生猪生产大县、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实施财政奖补,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实行支持性价格政策,支持构建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降低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和流通费用。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从2010年11月起,向低收入群体、大中专贫困学生、高校学生食堂连续12个月发放临时价格补贴12亿元。累计下达粮食风险基金、油价补贴资金、粮油储备补贴资金、棉花储备补贴资金、价格调节补助资金共计14.4亿元,对保证有效供给、稳定市场物价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2年路线图:继续执行粮食直补和粮油大县奖励政策,健全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补贴和收储制度,实施有利于降低流通成本的税收政策,增加主要农副产品供应,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深度解读:物价稳,则经济兴、民心安。2011年我国的物价总水平一直在高位运行,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省政府要求把今年山西省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任务艰巨。要牵住“供求关系”这个决定价格水平的“牛鼻子”,全面落实稳定物价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好 “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做好粮、油、肉、菜的生产和储备工作,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畅通运输“绿色通道”,加强物价监测和市场监管,发挥价格调节基金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有效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决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

  【关键词之三】结构性减税政策——撬动内需的新希望

  2011年成绩单:严格执行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及调整税率结构政策,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加强对高收入的调节。按上限确定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取消一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了企业税费负担;通过保费补贴等方式,支持山西省担保机构提升担保能力,积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012年路线图:全面落实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减轻小型微型企业税收负担政策。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蔬菜批发、零售免征增值税。落实好其它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涉企收费项目,清理规范公路收费,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

  深度解读:结构性减税是指为达到特定目标而针对特定群体、特定税种来削减税负水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结构性减税就曾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被引入反危机操作。结构性减税之所以再度被人们关注,显然同当前的经济形势及政策选择有关,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2012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减税”而非“增支”将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所在,以达到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政策目标,从而稳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实行结构性减税,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但对其作用也不能过于乐观,要扩大内需,还需要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关键词之四】节能减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

  2011年成绩单:支持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支持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下达资金5亿元,累计支持钢铁、水泥、铁合金、焦化、火电等重点行业和领域285个淘汰落后产能项目。下达资金2.17亿元,扶持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金太阳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建设项目42个。支持污水处理和水污染防治及林业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赠)款,促进了煤层气与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继续加大财政生态转移支付力度,对县级生态转移支付补助达1亿元,增长29.9%。

  2012年路线图:发挥财政奖补和税费调节功能,提高节能节水和再生利用产品占政府采购的比重,对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效电机、高效照明产品给予补贴,推动“节能暖房”工程,支持重点节能工程建设,推进重点领域节能,促进淘汰落后产能和新能源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支持大型矿山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回收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环保系统能力建设、三河三湖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城镇污水及垃圾处理。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大力支持造林绿化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巩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成果。

  深度解读:尽快改变生态环境状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省十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山西省节能减排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市区和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要坚持建设与绿化同步、经济与生态并重,致力于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我们要继续抓好这一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以省城太原为重点,改造城中村、拔掉黑烟囱、停用小锅炉、搬走污染源、治理臭水河,让三晋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宜人!

  【关键词之五】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钥匙

  2011年成绩单: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下达各类补贴资金36亿元,保证了国家确定的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足额落实到位,45万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足额落实到位,同时在本省范围内对大型农机具以旧换新、小麦地膜覆盖、农田深松整地等给予财政补贴,农民政策性收入进一步增加。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努力增加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支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重点扶持42个示范基地县和660个专业示范村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特色农业;扶持62个养殖大县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发展规模养殖,支持发展设施蔬菜,促进农民增加经营性收入。加大农村扶贫工作力度,全省扶贫投入达到16.73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全省片区开发项目县累计达到32个,移民搬迁5万人,对660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科技扶贫成效显著。支持做好干部下乡住村、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工作,积极帮助农民拓宽增收致富门路。

  2012年路线图:完善并执行好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增加农民劳务性收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支持规模健康养殖、发展设施蔬菜等农经项目,促进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种养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贯彻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新10年扶贫开发纲要,为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抓住国家把太行、吕梁山区列入11个连片特困地区的政策机遇,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坚持开放式扶贫和农村社会保障两手抓,支持实施板块推进战略,支持做好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等工作,推进移民搬迁、整村推进等重点扶贫工程,支持开展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增收活动,切实提高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做出积极的努力。

  深度解读:确保农民收入翻番是未来五年山西省“三农工作”的核心。要千方百计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坚持不懈地出台扶持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和措施。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首要措施来抓,既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又要拓宽农副产品的流通环节、稳定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大力投资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基础。要上马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工程,增强县域骨干企业对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创业,增强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提高二三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要深入推进新农村连片示范区、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实施好新的“五个全覆盖”,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关键词之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根除“看病难、看病贵”的病灶

  2011年成绩单:全省医疗卫生支出执行159.52亿元,增长40.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由15元提高到25元。妥善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和省属特困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给予每人每年5元的财政补助。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财政投入11亿元,支持山西大医院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

  2012年路线图: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支持实施好基本药物制度。继续推动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县域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支持全科医生培养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完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和医药费用支付制度。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经费需要。支持开展好城乡医疗救助,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

  深度解读: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因此,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要坚定决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之七】扩大就业——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

  2011年成绩单: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培训等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对小额担保贷款给予财政贴息,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0万个。城镇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0%。

  2012年路线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无论是巩固第一产业基础,调整第二产业结构,还是壮大发展第三产业,都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财政支持的重要选向,在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注重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对就业容量大、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支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和退役人员等各类人员的就业工作。充分发挥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创业工程、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以及税费减免等财税政策的激励作用,扶持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深度解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务,民生幸福是最大的政绩。要谋民生之计、解民生之急、办民生之需。扩大就业既是“基本民生”,也是“底线民生”,还是“热点民生”。

  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财政支持的重要选向,着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坚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推进创业培训、政策扶持、创业服务。要突破小额融资和场地提供“瓶颈”,大力扶持微小型企业发展。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城乡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遏制和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关键词之八】保障性安居工程——调控“高房价”的突破口,解决“买房难”的切入点

  2011年成绩单:全省住房保障支出执行85.2亿元,增长60.4%。支持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推进工矿和城市棚户区及农村危房改造,全年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4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认真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2012年路线图:在中央财政进一步增加补助资金的同时,省财政要加大对困难县的补助力度并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市县财政要落实资金来源渠道,保证将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收益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政策执行到位。继续落实好相关税费减免政策,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通过投资补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等方式,吸引银行贷款、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确保今年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3.2万套。

  深度解读: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大规模加速推进保障房建设,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意味着住房保障制度的调整,既事关楼市,还影响金融市场、经济机构,甚至于发展理念。这些年,商品房垄断的住房市场,地方的土地财政积重难返,扭曲的发展观不仅由此引发暴力拆迁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还严重挤压实体经济和企业创新空间,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障碍。政府主导的大规模保障房建设,以民生为导向,可以给畸形发展的房地产市场降温,引导社会投资方向,鼓励更多企业和资本投入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

  【关键词之九】文化强省战略——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动力

  2011年成绩单:全省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执行49.39亿元,增长56.6%。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农家书屋工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非“两区”县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以及农村基层文化站建设惠及人民群众。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精品创作加强。支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扶持六大文化集团等省属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初步成效。

  2012年路线图: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政府非税收入用于文化事业的投入也要增加。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乡镇和村级文化建设。支持山西大剧院、省图书馆等重大文化设施管理运营,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支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大遗址、红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光大。巩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成果,支持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和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支持公益性文化单位深化内部改革。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文化产业重点工程和文艺精品创作,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信息相互融合,培育文化创意等新型文化业态。

  深度解读: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安康,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三晋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文化强,则转型成,山西兴。我们要像挖掘地下资源一样挖掘文化资源,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切实抓好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创作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早日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

  【关键词之十】增收节支——理财者的永恒追求

  2011年成绩单:依法组织财政收入,促进各项收入应收尽收。严格控制"三公"经费,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财政投资评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一步向县级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步伐不断加快,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省级近500个预算单位实施了公务卡制度,财政专户清理整顿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政府采购规模突破130亿元。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结果应用逐步扩大。

  2012年路线图:全省组织财政收入的任务十分艰巨。各级财政都要加强收入管理,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要加强税政管理,维护税收政策的严肃性,严格依法治税,坚持依法征管,强化监督检查,严禁越权减免税收,严厉打击偷骗税违法活动,坚决杜绝虚收探收行为,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夯实收入基础,确保应收尽收。要严肃财经纪律,厉行勤俭节约。省级和市级都要制定并实施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严格控制"三公"经费,严格控制论坛庆典等活动,大力压缩会议、差旅等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推动建设节约型机关。

  深度解读:四书《大学》里有段论述理财的话,叫“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宋代著名改革家王安石说过: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衡量理财者水平高低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能不能把收入“颗粒归仓”,能不能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归纳成四个字,就是:增收节支。增收节支是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能否做到增收节支,不仅是工作水平问题,更是工作作风问题。广大财政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政绩观,坚持用党的事业看待职务升迁,用人民满意不满意衡量政绩,保持一颗敬业之心、淡泊之心、感恩之心,勤勤恳恳干事,兢兢业业为官,踏踏实实做人。越是条件好,越要时刻惦记群众疾苦;越是工作千头万绪,越要把为群众办实事放在第一位;越是担任领导职务,越要主动深入基层,接好“地气”。要大力提倡求真务实之风、真抓实干之为,狠刹闲话生非的不良风气,拉拉扯扯的庸俗风气,吃拿卡要的恶劣风气。要用真情真干真表率,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行业、无愧于亲朋、无愧于自己的辉煌业绩,为再造一个新山西奉献出最大的心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