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书房:重组必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8 18:34 来源: 《新财经》光合作用:重组必败?
文/本刊记者 李好
孙池终于露面了。光合作用书房倒闭后,她避开媒体五十多天,这一次,她带着光合作用进军电子书市场的重生计划在厦门召开媒体恳谈会。第一句话没讲完,这位女强人就哽咽落泪了。
可惜市场从不相信眼泪。引入投资支持的光合作用,似乎并没能找到真正的“灵药”。
放弃传统图书,改销艺术品
光合作用在倒闭后强行遣散了所有高管和员工,不过之后又悄然组建了重组执行小组,并将重组方案委托给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投资公司开瑞创富。重组发布会上,开瑞创富公司副总经理张宁介绍光合作用未来将三条腿走路,除了改造和恢复实体店,还将增设品牌推广媒介和进军电子书市场。开瑞创富CEO劳莘对媒体表示,新光合作用将放弃传统图书、文具和精品百货,而保留盈利较高的品牌,并将销售均价2000元左右的艺术品。
光合作用为自己的重组设计了美好的前景:重组后第二年营收超过1亿元,五年内还清所有债务,五年后利润达3000万,并初步达到上市规模。在达到IPO规模前,投资回报率将达到4倍。
与当初的倒闭相比,这次外界的反应冷淡了很多。一位不愿具名的出版界内部人士对记者直言“重组必败”:纸质图书利润虽薄,但书店放弃传统图书,还有谁会愿意走进光合作用?此前的光合作用已经证明了用百货补贴图书是条死路,现在用艺术品补贴图书又会走回老路。
至于进军电子书市场,该人士直言是“非常不明智的决定”。光合作用解释进入电子书领域,是因为线上实体书销售,需要庞大的物流支撑,而电子书阅读属于轻资产,需要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出版界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的电子书市场处于山头林立的混战期,终端产品和中介商层出不穷,这个领域不仅属于资本密集型,对技术和团队执行力要求也很高。NTA传播机构创始人申音也向记者表示,做线上需要大平台、大资源,光合作用想成功很难。
此外,之前光合作用拖欠书款让出版社避之唯恐不及,这次能不能得到内容提供商出版社的支持,也是个很大的疑问。从大环境来看,前几年不少出版社甚至大的出版集团都草率授权了电子出版,但经过几年观察,现在出版业对电子书的内容授权普遍收紧。即使能获得大量内容授权,光合作用将采取怎样的模式获得盈利?光合作用又拿什么和方正、超星、汉王这些打通了产业链的巨头竞争?
光合作用没有回答这些疑问。由于未正式启动运营,所有电话均无人接听。
有光合没作用?
除了重组商业模式面临质疑,光合作用面临的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信誉破产。华语教学出版社副社长李凯声在光合作用倒闭后曾这样评价:“三年未付一笔书款,常规管理是不是很成问题?理想信念固然重要,真诚守信的经营更重要。”一名经销商告诉记者,两三年前光合作用支付书款困难时,就多次向上门讨债的经销商信誓旦旦地许过愿:光合作用马上要引入了风投了,要重组了,有香港的老板要注资了。这名经销商庆幸自己在去年年初拿到了书款,也表示所谓的重生计划在他看来不过是“鬼话连篇”。
这家著名的书店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地步?曾经,它被视为传统书店转型的典型代表,民营书店的楷模,小清新和文艺青年的胜地,内地的第二个“诚品书店”。这家2000年由创始人孙池在厦门独资建立的书店,十余年内从一家门店发展到31家连锁店,却在2011年10月28日遭遇了供货商集体逼债和抢货,很不体面地在辞退高管后以歇业收场。
尽管开锐创富表示光合作用倒闭是因为投资问题和遭到电商冲击,但曾为光合作用员工的人士却表示,管理混乱是一大重要原因。2003年进入北京市场的光合作用,仅2007至2008年,在北京就开了11家分店。高速扩张,管理却没跟上,有的店里会出现查询系统里显示有存货,但店员找不到书的情况。孙池想走出传统书店经营不善的怪圈,在卖书之余也销售饮品和百货,但在图书和非图书的产品搭配上,孙池也没找到合适的盈利方式。而引进百货之后,光合作用指望其能帮书店赚钱,对待图书销售不用心,选书的品位江河日下。
尽管百货标价昂贵,例如一本记事本动辄售价两三百元,但因为顾客寥寥,百货也并没能拯救光合作用。2007年开始,租金、水电费等成本飙升,销售连续4年下滑,光合作用资金吃紧,拖欠供货商货款现象愈发严重。
如果没有2011年10月的厦门书展,也许光合作用还能撑更长的一段时间。10月28日,一直被拖欠书款的供货商在厦门开会期间一起找到了孙池,并用各种激烈的手段要求支付书款,这对于光合作用无异于一场“挤兑”。之后,孙池辞退全部高管,宣布光合作用倒闭。
光合作用的倒闭,对于出版业而言,不啻于一场八级地震。媒体的关注也引进了政府重视,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表示,总署在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减免实体书店税费。但光合作用自身的造血功能的恢复和信誉的树立显然是比政策扶持更重要的事情。
开书店,大不易
2011年最后一天,曾连续多年亏损的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在微博(http://weibo.com)上振奋地宣布了书店全年业绩:销售额1100万元,利润36万元。自有物业的三联书店尚只有3%的利润率,需租用物业的民营书店经营之难可想而知。
被誉为北京文化地标的单向街书店也曾差点关门大吉。2006年,文学青年许知远和其他12名股东,每人出资五万块钱在圆明园创立了单向街图书馆,“因为觉得读书人开家书店很美好”。但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尤其是租金的上升使得单向街在2009年面临倒闭。所幸,蓝色港湾最后收留了单向街,并同意单向街用利润抽成的方式支付房租。单向街现在也已经找准了自己的经营模式,那就是通过举办文化沙龙带动客流,从而促进图书销售。单向街每周举办一到两个沙龙,每个沙龙能吸引一两百人,2011年单向街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单向街工作人员武先生向记者介绍,单向街的沙龙是免费开放的,举办者和参与者都不需支付费用,但单向街对沙龙主题要求严格,“畅销书活动一般不做,重点做文化、学术类活动”。
Echo任职于某门户网站,她曾经是光合作用会员,现在则是单向街书店的忠实拥趸。她告诉记者,单向街有几个店员很爱笑,非常可爱,店里常播的爵士乐全是她平时爱听的。平时买书都在网上,但每次因为参加沙龙去单向街时,总会“被莫名的氛围打动”而买上四五本书。
许知远曾用文字详细描述过这种氛围:“在整整一面墙上,我们搭上书架,大概有40米长,如果你不是个急躁的人,而且想大致知道每个书架上是什么类型的书,大约需要30分钟,你才能从这头走到那头,在此过程中,大约十束阳光会打在你身上,暖洋洋、暖洋洋的。”
单向街沙龙聚集的多是文化名人、文艺青年和媒体圈人士,这些人对书更挑剔,单向街显然不能照畅销书榜卖流行书。在Echo眼里,单向街书店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沙龙,而是“选书的眼光很毒”。单向街书店里陈列的很多书,是平时在网上逛不会看到的好书,“如果书店只有一两本想买的书,我会把书名记下来,回家再上网买;如果书店里有快二十本书都是我很想看的,有时候总会因为冲动买下几本”。
至于光合作用,老会员Echo也曾短暂地沉浸在悼念光合的悲情气氛中,不过得知光合作用的重生计划之后,她表示孙池可能还没想清楚如何赚钱,“电子书和艺术品,这都不是书店该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