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建设不息 创新不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0 00:59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从洪荒时代的大禹治水到始皇帝的秦直道,修桥补路和疏浚———两个沉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行业,如今在中交人手里焕发新生。

  日前,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股份)承担的两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组建。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旨在通过建立工程化研究、验证的设施和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培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搭建产业与科研之间的“桥梁”,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

  从2006年开始,“1+1> 2”的中交股份在做大做强的道路上一路驰骋,而科技创新成为源源不竭的动力。

  如今,曾经的老牌央企已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强者。目前,中交股份是中国最大的港口设计及建设企业,世界领先的公路、桥梁设计及建设企业;中国领先的铁路建设企业,中国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商;世界最大的疏浚企业;世界最大的港口机械制造商。

  在中交股份的成绩单中,最引人注目的仍然是桥梁和疏浚领域的科技创新。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则折射出一个企业推动国家从“桥梁大国”、“疏浚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疏浚强国”的雄心壮志。

  创造“之最”拥抱世界

  世界主跨最大的斜拉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世界主跨最大的拱桥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钢箱梁悬索桥舟山西堠门大桥……中交股份桥梁设计、科研、施工的业绩单几乎就是一份世界桥梁纪录榜单。

  “ 一 座 通 向 一 个 现 代 奇 迹 的 台阶”———美国discovery栏目曾如此评价杭州湾跨海大桥。在杭州湾大桥建设中,中交股份承担了杭州湾大桥大部分的设计、施工、监理以及配套供应等环节上的重大任务,任务合同额近36亿元。

  在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的杭州湾海域架桥,世界上没有先例,没有可供借鉴的桥型、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更没有相应的施工设备。“一切都得靠全体建设者的创新精神。”宁波市常务副市长、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王勇说。

  自2003年11月开工以来,以中交股份为主力的建桥大军不断挑战科技的巅峰,共获得25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9大系列自主核心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

  原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胡希捷曾表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基础施工、信息化数字化管理系统、海上测量定位技术、大吨位箱梁制运架技术都具有相当高的科技水平,许多创新成果已被纳入相关的规范,对今后大工程有积极借鉴意义。

  “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新说,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海湾大桥,也是世界上工程难度最大的桥梁之一。

  作为创造人类斜拉桥千米跨越新纪元的苏通大桥,在建成通车之初,其就因出色的设计和建设成就为中国桥梁界率先捧得国际桥梁大会(IBC )“乔治·理查德森”大奖。

  苏通大桥是目前世界上跨径最长的斜拉大桥,也是新世纪初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管理的一项宏伟工程。自2003年6月正式开工,苏通大桥的中交建设者攻克了十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了最大主跨、最深塔基、最高桥塔、最长拉索四项桥梁“世界纪录”,实现了世界斜拉桥的“千米跨越”。

  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曾称赞道:“以苏通大桥为代表的中国桥梁建设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

  从江河走向海洋,从中国走向世界。如今,以中交股份为旗手的中国桥梁人正凭借一流的科技实力登上国际舞台。

  2011年7月12日,中交振华重工建造的世界上最大单塔自锚抗震悬索钢桥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新海湾大桥成功交付,这标志着振华重工在大型钢构桥梁的制造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也象征着中国桥梁建设敲开了世界的大门。

  据了解,新海湾大桥是世界同类钢结构桥梁中技术难度最高、造价最贵的钢桥项目之一,其建成后将成为美国西海岸的地标性建筑。

  美国加州交通部官员安齐亚诺表示:“上海振华重工是全球领先的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制造企业,相比之下,在钢结构桥梁方面显得缺乏经验,但是我们看到了振华重工非同寻常的生产能力,其员工素质、生产设备、科技研发等,让我们对振华重工充满了信心。”

  “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中交股份董事长周纪昌的眼光显然更长更远。

  今年,由中交股份负责具体组织工作的首批“中国交通建设标准”外文版编译出版工作完成,这标志着中国交通建设标准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即将走向世界。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中交股份已经确立了桥梁建设领域的明显优势。

  一是完整的产业链。中交股份下属各单位是在国内桥梁建设市场群雄争霸的格局中成长起来,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咨询、配套服务以及投融资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着雄厚的实力,能够完整、独立的为世界顶极跨海大桥提供最优、综合解决方案,能够完整、独立的完成整个工程建设。

  二是尖端领域的技术积累和突破能力。目前,中交股份在顶极桥梁建设尖端领域开展了广泛的攻关,并在应用中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了雄厚的科研、应用实力,这不仅为许多在建工程提供了解决方案,还保证了公司的桥梁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新的领域迅速实现突破。

  三是桥梁工程建设能力和海洋工程建设能力的优势互补。一方面,中交股份在桥梁建设方面拥有着强大的技术、设备、人才、管理优势;另一方面,中交在海洋工程建设尤其是深海工程建设方面有着绝对优势和实力,既有的港口建设、疏浚吹填方面的科技和研究成果可以迅速移植到跨海大桥建设。

  四是工程综合管理优势。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对设备、技术、人才、资金的要求很高,能否用好这每一个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就是衡量一个企业工程综合管理能力的标准。中交股份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合理配置资源,积累了宝贵的现场管理能力,这绝非一日之功。

  近20年中国桥梁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中交股份凭借在桥梁建设和水工工程建设的综合优势,承担了几乎所有已建和在建的跨海大桥的建设任务,成为了跨海大桥时代中国建桥的龙头企业,也代表了中国跨海大桥建设的最高水平,向全球展示了中国桥梁行业的综合实力。

  10年巨变 疏浚强国梦

  1896年,清政府从荷兰IH C公司进口了第一艘链斗式挖泥船,中国从此步入机械疏浚时代。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人一直只是世界疏浚业的配角。

  新世纪初,世界疏浚公司联合会(IA D C )曾估计,中国疏浚产能位居世界第五位,分散在交通及水利、海军三大国有系统,极少量在民营企业,年疏浚量与美国相当,约3亿立方米。但是,在技术与装备的自给能力方面,情况不容乐观。

  “十五”期间,我国上马了一大批大型港口航道和水利工程,从而直接带动了一批高产能挖泥船的改造和新建,特别是直接拉动了高效疏浚和环保疏浚技术领域的科技研发,中交股份承担原国家经贸委“十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挖泥船自动监控设备和高效耐用机具研制”。

  “十一五”期间,在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指引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及集成创新,以中交股份为代表的我国疏浚工业得到了加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型现代化挖泥船由过去的进口和改造船为主,全面转入了自主研制建造的崭新阶段。

  中交股份投入200亿元,新造大型挖泥船。2005年,中交上航局在自主设计建造舱容4200立方米小型现代化耙吸船“航浚4011”轮取得经验后,2006年,自主建造舱容13500立方米大型现代化耙吸挖泥船“新海虎”号,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大型现代化挖泥船的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能力,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项主流技术的国家。

  2010年,中交天航局建造的挖深85米的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程”号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超大型现代化挖泥船的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能力,中国疏浚装备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目前,我国基本掌握了先进挖泥船的核心技术,实现了国产化、大型化、现代化,大型挖泥船90%以上可以自己设计制造,我国疏浚主力船型已从中小型发展到了大型甚至超大型。据世界疏浚公司联合会(IA D C )统计,我国年疏浚量已超10亿立方米,是世界第一疏浚大国。

  挖泥船核心技术突破是中国疏浚业十年巨变的主要原因。疏浚业十年里获得了70多项专利技术,核心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支撑了整个疏浚行业的升级换代。我国疏浚核心技术已从简单模仿发展到自主创新,关键系统、关键设备从严重依赖进口发展到了自主研制。

  2010年9月,在第十九届世界疏浚大会上,中交股份董事长周纪昌郑重宣布:“中国不仅是疏浚大国,而且也是疏浚强国!”

  而一项名为“疏浚智能化监控与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的科研成果,则向世界疏浚业的强者发起了挑战。

  在1995年澳门机场建设时,在作业区域、挖泥船型号等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我国队伍比国外的生产效率要低很多,经过与国外同行交流,发现是国内船长对进口挖泥船上的仪器操控不当造成的。

  如何让我们的船长也能自如操控?如何让船长靠经验和产量工程师调配的人脑优化选择,变为可量化的简单操作程序?中交股份的科研人员想到了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决策。

  经过几年的研究,中交股份开发出了“疏浚智能化监控与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目前国内的疏浚挖泥船90%都装备了这套系统,疏浚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8%至36%,打破了国外对挖泥船核心设备的垄断,并带动了我国挖泥船制造业的整体提升。

  在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中交股份疏浚业务也在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苏丹疏浚及吹填项目位于非洲东北部苏丹港,总疏浚工程量350万立方米,总投资2100万美元,施工土质主要为珊瑚礁。作为中交股份将其视作“大海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施工难度大,没有成熟的施工工艺,有许多问题需要立足自主创新来解决。

  中交股份的科技人员通过“三锚五缆工法”的创新,避免了“五锚五缆”施工法的一些缺陷,解决了苏丹项目施工中的重大难题,保障了苏丹疏浚及吹填项目的顺利进行,该工法被评为国家二级工法。

  由于苏丹疏浚及吹填项目的优质高效完成,苏丹政府给予高度评价。苏丹运输部长到项目视察时,对中交天航局为苏丹国基础建设作出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中国的疏浚品牌在苏丹乃至红海两岸得到了认可。

  体制激发创新灵魂

  “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特别重要,我们现在提出来,不仅是科技创新、技术创新,还提出了理念创新和管理创新,创新始终是推动企业不断进步的灵魂,这几年我们在创新上的投入,不仅是因为国家要把创新体系作为发展战略,也是实实在在地出于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周纪昌董事长在接受采访时说。

  中交股份鼓励技术创新,重点支持核心技术的研发,对常规技术进行系统化、集成化和规范化研究。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持续开展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课题研究。

  2008年至今,中交股份累计立项重大科技研发项目84项,研究经费逐年增加,累计达6亿多元。每年科技投入都不低于11亿元人民币,占销售收入比重约为0.6%。

  近年来,中交股份及所属企业主持或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9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7项,国家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11项,部委、省级科研项目近200项,获得科研经费32000万元。中交股份承担了国家70%以上公路和水运行业标准的编制、修订任务。研究内容涉及港口、航道、桥梁、公路、高速铁路、机械制造和建筑材料等各方面。

  中交股份承担的交通部重大攻关专项———“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已被列入2005至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特大跨江跨海桥梁建造技术、耐腐蚀高性能混凝土等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2009年,中交股份完成了“企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建立了定量化和规范化的科技企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评价体系,是中央企业首个将科技工作的评价进行量化,改变了对建筑企业的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只能以定性评价为主的传统方式。

  2011年,中交股份又提出要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核心支撑因素的人才队伍结构日益得到优化。

  截至2010年年底,中交股份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勘察设计大师1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0人,交通部十百千人才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1人,交通青年科技英才18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9人。

  2005年至今,中交股份先后荣获2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项鲁班奖,30项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85项国家优质工程奖(其中金奖11项),67项国家级工法,获得567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

  2009年10月,中交股份暨中交股份第一届科技大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高宏峰表示,希望中交股份作为我国交通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和国家队,继续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注重产学研结合,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在科技创新方面多出经验、多出成果。

  落后、追赶、超越,一家企业、不同领域的数十年的执著追求,应和着的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强劲有力脉动。从“桥梁大国”到“桥梁强国”,从“疏浚大国”到“疏浚强国”,走在最前端的中交人,每一步都踏出这个国家前进的脚步。

  ■链接

  工程研究中心筹建期一般为3年,筹建期内可以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筹建工作完成后,经发改委审核符合条件后,将正式核定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授牌。

  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由中交公规院牵头,联合中交二航局、中交二公局、中交振华重工等单位共同组建,该中心将围绕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行业发展需求,建立大跨度、大宽度、深水域及外海桥梁建设亟须的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及工程化验证平台,重点开发水深大于50米桥梁深水基础设计与施工技术及装备、长大桥梁结构体系、关键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及装备、高效装配式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及装备、长大桥梁结构安全检测与风险评估技术及装备,参与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研究中心组建后,将有利于提升我国桥梁建设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对推动我国大跨度桥梁设计施工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由中交上航局牵头,联合中交天航局、中交广航局、中交振华重工、中交四航院等单位共同组建,该中心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行业发展需求,建立疏浚共性技术和关键装备的研发、试验和工程化平台,开展高效节能疏浚技术、先进疏浚机具与部件、疏浚监控系统自动化和优化技术、疏浚土有益利用及环保疏浚技术、关键疏浚设备等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相关技术标准研制、重大科技成果的系统集成和推广应用,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研究中心组建后,将有利于提升我国疏浚行业整体技术水准和重大疏浚装备自主研发能力,对推动我国疏浚技术和装备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