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转型解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0 07:23 来源: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哪些力量在支撑着宿州的改革冲动,宿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本刊记者 沙磊 | 文
2011年1月11日至2月11日,宿州经济开发区36家制鞋企业举办大型招聘活动,提供岗位1.6万个。”以“务工何必千里外,携手共建新宿州”为口号的制鞋产业基地招工专题赫然挂在宿州市政府官网首页的醒目位置。
不熟悉内情的人可能会问,一个皖北地级市为何容纳这么多全国知名鞋企,并且有如此巨大的用工需求量。
事实上,如果拜访一下中国鞋企制造商的企业家们,比如百丽鞋业CEO盛百椒和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就会发现,尽管公司的业绩有高有低,但作为公司掌舵者,他们有个共性:往往会出于对行业五年甚至一二十年后的判断而布局公司战略。他们的目的简单而又明确:在企业遭遇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能带领公司走出困境。
显而易见,他们最终集体选择落户宿州是有原因的。目前,中国中部(宿州)制鞋产业基地已入驻和正式签约企业53家,协议总投资114.8亿元。与此同时,中国中部(宿州)纺织服装产业城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基地齐聚宿州,一场承接产业转移的大戏正在宿州上演。
那么,宿州是如何开始承接产业转移这盘棋的,影响其崛起奋进的因素从何而来,又是哪些力量在支撑着宿州的改革冲动,宿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寻找接口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宿州市最流行的热词是承接产业转移。“如今,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承接可以说如火如荼,它们抢占了先机,皖北地区怎么办?”同年赴任宿州市市委书记的李宏鸣常常自问,新一轮产业转移中有没有皖北地区的机遇,宿州市在该轮产业转移中有哪些自己的优势、潜力以及发展空间。
作为曾经的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安徽省委政研室主任,李宏鸣认为,当前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是欠发达地区加速崛起的唯一路径。
宿州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缩小差距的心情和赶超的愿望可谓极其迫切。面对当前产业转移加快,区域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招什么商、引什么资,怎么突出自己特色?
为了找到破题良策,宿州市委市政府率领市开发区、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部门多次密集走访深入到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相比于一年半之前,宿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晓晖明显忙碌了许多,自从担任中国(宿州)中部鞋业基地招商组副组长以来,他的出差就变得异常频繁,“仅2011年我到浙江的次数就达18次,但不出差,就很难清楚地了解产业转出地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6月11日在“中国鞋业名城”温岭市举行的鞋业企业家座谈会上,一批“不速之客”让这个座谈会变得异常热闹。当天下午,原本只是打算和太源鞋业公司、好兄弟鞋业公司等部分有外迁意向企业的一场座谈,没想到却被温岭市鞋业商会提前获悉。很快,在宿州市考察团尚未达到座谈地点前,商会秘书长潘克诚就率领一大批该市鞋企老板在此等候。要知道目前温岭全市约有5000家制鞋企业,出口企业占90%以上。容纳不到十人的会议室,挤满了数十位来自温岭各地鞋企的负责人。会谈之后,不少企业家到宿州办厂的兴趣和意愿分外浓厚。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沿海地区劳工荒、招工难的凸显,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必须选择人力资源丰富的地方设立生产基地,以降低日益上升的生产成本。而宿州市也因地制宜地找到了和企业对接时的共振点,并且抢得先机。
主政者的判断异常清醒,宿州市市长张曙光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指出,要注重招大引强、招强引链、挑商选资,以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产业高端型企业为招引重点,抢抓当前产业转移机遇。
“因此,我们在承接方面应努力选择一些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能够实现产业升级的企业。”李晓晖告诉记者,首先绝不能重复先发展后治理老路,承接产业转移不是照抄照搬。其次企业也会通过转移提高自己,这是转移中的提升和转型。如果只是简单转移低能耗的业务,很可能转移不出去。
张曙光强调,我们在招商引资方面要有所选择,转移的过程很可能大浪淘沙,尤其是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不能“捡到篮子里面就是菜”。拿百丽鞋业来说,有污染的制革环节就没有引进来。比如,汇源果汁宿州砀山的生产基地,生产线现代化程度提升后,农药残留因此控制得比较好。
然而,吸引到企业落户只是第一步,如何服务好这些落户企业则考验更大。用李宏鸣的话说,是如何把在手的项目“消化”掉。
后发起跑
18个月前,合徐高速宿州出口处附近的一块土地还是杂草丛生;如今,一座占地800亩的现代化“宿州百丽产业园”已然崛起。
“宿州百丽产业园”,2010年6月由百丽国际投资1亿美元建设,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其一期用地就达500余亩。园区全部建成后能够吸纳劳动力约3万人。“仅仅9个月后,宿州基地已招工1万人,实现产值10个亿元。五年后,百丽宿州基地将实现年产能4800万双,成为全球最大的真皮生产基地。”百丽国际CEO盛百椒掷地有声。
全球排名第二的“鞋业航母”、中国大陆最大的女装鞋零售商的百丽为何选择宿州?
李宏鸣道出了原委:当初百丽鞋业考察了很多地方,东南亚地区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生产基础条件差,配套设施缺乏;国内西部地区生产成本低,但消费能力不足。百丽鞋业遂把目光锁定在国内中部,通过层层筛选,最终落户宿州。
宿州的制胜之道何在?在盛百椒眼里,之所以从珠三角远赴宿州,看中的正是该市140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产业工人、区位优势、原材料优势和优越的投资环境。
从资源方面来说,宿州市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市,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矿产资源以及由此派生出的煤化工、电力资源,制鞋原材料资源丰富。除了本身是个人口大市,其周边辐射数以亿计的人口,拥有庞大的消费潜力和巨大的待开发市场。国内鞋业市场正处于增长阶段,内销市场无疑是鞋企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地理版图上看,宿州作为江淮平原的腹地、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与苏、鲁、豫三省十一个市县接壤,其交通便捷,有着承接东鞋西进,南鞋北移的诸多区位优势。同时,宿州又是安徽最近海的地区,出口便利。
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宿州本地工人工资低于沿海发达地区30%~40%。在政策优势方面,宿州在用地、税收、财政支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来投资的优惠政策。
“记在心里,盯在眼里,跑在腿上,落实在措施和政策上。”宿州市市长张曙光叮嘱中国中部(宿州)制鞋产业基地建设指挥部、市经济开发区及相关部门一定要给客商做好服务。
事实上,宿州能引来百丽鞋业,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过了两届政府的持续努力。
“三州归宿”
对宿州来说,如果没有百丽鞋业的入住,也就不会有宿州“中部鞋都”基地的崛起。
当鞋企与宿州相遇之后,一段精彩的承接产业转移大戏便拉开了帷幕。
2012年1月6日晚,百丽鞋业涉及的各种鞋材、鞋材胶、包装材料、五金模具加工等十家配套项目签约落户。目前,百丽鞋业在宿州发展势头良好,外界多认为这是一个珠三角向中部地区成功进行产业转移的例子,对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具有借鉴意义。
而恰恰由于百丽的入驻,使宿州市进一步思考:整个沿海发达地区的制鞋产业集群正在面临新一轮的调整和转移,宿州有没有可能以它为基础,进一步把制鞋这样一个产业集群整体吸纳过来,形成一个中国“中部制鞋”之都。
一直以“健康发展、其奈我何”为口号的康奈集团,先进的制造能力是其一大优势,而如今用工难问题倒真的让其有些无可奈何。
根据康奈“十二五”发展规划,皮鞋年均增长15%,到2015年,鞋的营业收入要比现在翻一番。目前温州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比较紧张,工厂门前张贴的巨幅招工海报凸显招工困境的一面。在此背景下,其生产如何延续?
这就迫使康奈到异地寻找机会来扩大产能。百丽入驻宿州深深触动了康奈领导层。“我们不仅在宿州设立加工生产基地,甚至可能连研发中心都会转移到这里,宿州将成为康奈新的增长极。”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在2011年5月安徽省宿州鞋业基地建设暨康奈宿州工业园等重大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言辞殷切地说。
据介绍,康奈宿州工业园区规划总占地面积约430亩,计划总投资约5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并投产后,预计年产量可达1000万双鞋子,年产值达到15亿元。
一批鞋业行业龙头像意尔康、东艺、鸿星尔克、安踏、红蜻蜓等已相继落户宿州,逐渐形成规模效应。
在整体承接制鞋产业转移态势明显的条件下,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建设20平方公里鞋业生产工业园区,安排20万人就业,实现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利税50亿元以上,“把宿州建设成为集鞋业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研发创意、教育培训、会展旅游五位一体的中国中部鞋都。”李晓晖告诉记者。
在一批名企带动下,沿海一带的鞋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宿州。“大项目—产业基地—产业集群—配套产业链”逐步形成。
有一组非常有说服力的数字:目前,鞋业基地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354亿元,税收18亿元,吸纳10万多工人就业。此外,宿州已与温州龙湾区、鹿城区、瓯海区鞋业协会达成投资意向,整体承接制鞋产业转移的态势明显。仅2011年4月28日集中开工的项目共21个,总投资46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65亿元,税收7.74亿元,吸纳6万~8万工人就业。就在2011年12月21日,李晓晖还参加了温州泰马鞋业入驻宿州签约仪式,这是他费时一年多全程跟进的项目。
速度与数据背后是宿州跳动的梦想。
顺着这个思路,在2011年9月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经多轮磋商,泉州鞋企鸿星尔克和宿州市人民政府、市经济开发区签约。
此举不仅意味着国内运动品牌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公司鸿星尔克集团做出了一大战略性抉择,也让宿州市实现了中国制鞋产业三大板块—加上先期入住的以广州为代表的广东制鞋板块和以温州为代表的浙江板块,中国三大鞋业板块“三州归宿”已渐露端倪,三州合一州。由此,“中部鞋都”的名片愈发有底气。
其实,中部鞋都的品牌打造,仅仅是宿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横断面。服装、新能源、新材料、陶瓷园等一个个园区在无限延伸。
同频共振
李宏鸣认为新一轮产业转移有三大趋势:第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输出地转移;第二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源富集地区转移;第三是市场依托型产业向市场所在地转移。
遍观宿州承接转移的产业,无一不具备上述要素,并且很好地把握了金融危机之后转移的黄金机遇期。
然而,宿州的困惑也同样明显:如果将皖北发展的外部条件和苏北对比一下,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差别—资金扶持的力度不同。从与近在咫尺、近几年异军突起的江苏省宿迁市对比中,你就能感受到这种强烈的落差。
李宏鸣曾经多次强调,现在我们招商形势非常好,但明显感觉到我们自身承受能力不够,比如税收、土地上的优惠政策等,有时地方财力很难与苏北等地相比。他建议安徽省里一定要有一个产业发展基金,来帮助皖北实现产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长期实行“以农补工”的政策,牺牲农业地区利益。改革开放后,国家采取“先富后富”政策,宿州在政策上被列为后富地区。直到2008年上半年,宿州二产比重才首次超过一产。
那么,宿州如何承接?“第一从生产基地抓起,高技术人才以宿州现在的条件引进不了;第二在生产基地基础上形成产业集聚、集群;第三,形成吸纳研发人才和市场交易中心。”李晓晖告诉记者。
我们看到,中国中部(宿州)制鞋产业基地除了鞋业加工制造中心已蔚然成型外,规划内的研发创意、商贸物流、教育培训、会展旅游等基地也已拉开框架。基地现已能够实现运动、休闲、皮鞋等整鞋以及鞋材、市场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集聚,并实现制鞋产业基地建设从个体企业到产业集团的生态链条的里程碑式转身。
不光鞋业是这样,服装、食品也都是这个思路。
细心的人还会发现,在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中国中部(宿州)纺织服装产业城项目正在拔地而起,该项目是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服装协会发起组织的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链整体从东部向中部转移的示范基地和试点项目。现已入驻七匹狼集团、福建宝德集团等多家品牌企业。
不难看出,这一轮产业转移和过去的产业转移相比,呈现出两大特点。第一,该轮转移是集中的、产业集群的转移,一改过去单个的、孤立分散的转移;第二,不但有了外部拉力,还有了内在推力。宿州市经信委副主任王海兵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仅以经信委牵头,各部门紧密配合成立的工业招商中心,2011年累计派出22批60人次赴重点区域、围绕重点产业开展招商活动;邀请了8批118人次外商来宿州市考察。
“过去的产业转移以外力拉动为主,转出地政府相当程度上是排斥的,而对于此产业转移,仅以这3年来宿的考察团的规模和频次,就可见发达地区企业转移意愿非常强烈。”李晓晖兴奋地表示。
不可否认,在一个个承接产业转移的改变中,新宿州的形象正在逐步被树立起来。
鞋业、服装是宿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升级的一个缩影。然而宿州并未单单止步于传统产业的引进。
切入高端
陈升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公司会跟宿州牵手。
此前,世纪互联集团只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大城市和海外的日本东京、美国硅谷设有分支机构和数据业务。
半年前,作为世纪互联的董事长,陈升带领的创新团队与宿州市正式签约,旨在建设智慧云计算产业园。他的计划是通过打造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基础的宿州“基础云”,实现“平台云”、“应用云”的研发和应用机构聚集。宿州市的期望则是通过云计算产业园为本区域经济、信息化发展以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实现信息产业的生产要素向宿州市转移和聚集。
而去年9月,中卡通集团的神游世界动漫产业园项目落户宿州更具有先锋性意义,被外界称为宿州市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之举。目前,来宿州的导演、编剧等人员已达一百多人,预计今年,诞生于宿州市的首部原创52集动画片《楚汉风云》可登陆央视。
作为后发地区,宿州一直在跟着发达地区的脚步走,但是能不能实现蛙跳、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决于有没有蛙跳的意识。而在这方面,宿州引进高端产业已经落实在上述行动上。
围绕培育新兴产业,宿州在发力。2010年6月,年产亿只高性能金属软磁粉芯项目落户宿州开发区,同时引进合肥工业大学共建磁性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金属软磁粉芯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优异的综合软磁性能,可用于光伏逆变器、电动汽车充电器等诸多高性能电子器件。
在安徽首文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首文高新总经理孙志国告诉记者,金属软磁粉芯是软磁材料领域目前发展最快的产业方向之一,公司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年产值超过3亿元。
在宿州工业“7233”工程中,“十二五”重点发展的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群(新材料和新能源、生物制药、现代机械电子制造)即占据其中第一个“3”的位置。新兴产业培育的步伐在加快。目前,砀山环保能源项目已投产试运行,福建湛蓝光电公司LED节能灯项目已开工建设,安徽格微光电集团公司LED节能灯项目、沃尔威多公司新型水处理设备项目、北京乐德净公司金属表面处理剂和植酸项目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开工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首座煤矿智能变电站建设在宿州市起步。祁南煤矿110千伏变电站采用双回供电方式,站内采用智能变电站设计,该座变电站为全国煤矿企业第一座按智能化设计的变电站。
从总量上看,宿州市在筹备“高新技术产业园”,着力打造承接发达地区高端产业转移的平台,目前已有9家企业入驻,项目总投资180亿元。2012年宿州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力争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0亿元。
无疑,针对新兴战略性产业,宿州显然找到了切实发展的路径。
赛跑未来
宿州的实践充分说明,承接产业转移体现着一个后发地区的活力和竞争力,但竞争力的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
工业化是核心,是首要的任务,但并不意味着宿州忽视甚至无视其他方面。李晓晖告诉记者,宿州承接产业有两大路径: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加快城市化为突破口来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宿州市提出的口号是让返乡农民工“进园区打工,到城市安家”,意思是让有熟练技能的劳动者不但可以在城市找到就业岗位,而且可以在城市拥有自己的居住所,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在李宏鸣的概念里,作为招商引资主阵地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应是以工业和商贸物流为主导的新城区,即工业新城、居住新区。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支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如何实现第三产业的配套服务,这是建设新城区需要谋划的问题。
为此,开发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比如说安置房、保障房的建设成为重中之重。眼下,鞋业基地千亩苑安置房、保障房建设不仅是李晓晖关注的对象,更是市政府考核开发区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务工人员可以以低于市场价30%~50%的价格购置50~70平米的安置房。李晓晖说,由中煤三建负责建设的保障房,正在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加班、加人、加机械,以期保质保量竣工。
其二,承接产业转移要符合市情、实事求是。宿州是一个农产品大市、能源大市、资源大市,以能源、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主线来承接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可以把这些资源通过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进行对接。
记者了解到,煤炭循环经济园区里面不仅有电力、冶金、化工产业,还应有金属加工等产业。而以乡村工业园为载体来承接中小企业产业转移和农民工的返乡创业则是宿州市的创举,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切入点来承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工业则是务实之举。
在今年1月召开的宿州市“两会”上,整体承接、产城一体、三化同进的工作思路被再次强调:整体承接,就是要形成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产城一体,就是要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并以此为动力来助力工业化发展,努力打造产业新区和人居新城;三化同进,就是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充分利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两个平台,抢占发展先机。
人们年终盘点时发现,宿州市承接产业转移成了加快皖北发展的一抹亮色。该市发改委公布的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显示,2011年全年招商到位资金460亿元,增长44.7%。
翻阅2012年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力争再引进3~5个行业龙头企业,争取全年到位内资650亿元、引进外资2.7亿美元的规划赫然在列。新一年目标已然提出,宿州如何进一步上演引人入胜的产业转移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