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的底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0 10:46 来源: 中国经营网对于方舟子来说,他则突破了质疑的底线。质疑不是指控,也不是诽谤,更不是直端的否定。
2月9日,上海市普陀法院发布消息,韩寒诉方舟子刘明泽名誉侵权已正式立案。吵吵闹闹了一个多月的网络骂战最后竟以对簿公堂的形式来收场,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可惜。不过韩寒的簇拥者和方舟子的拥簇们倒是进入了提前的狂欢节一番,对他们而言,真的就一定是真的,假的就必须是假的,仿佛法院就能成为最后判断真假,谁是谁非的怪兽谛听一样。
事实上,进展到这一步,两个人都输了。对于韩寒来说,这个过去数年一直有事无事骂政府,爱质疑的大众骂客,在自己被质疑后多少有些拿不住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气度,而是为了自己的明星光环拼死战斗,最终把事情越炒越热。这一点上,他倒是应该学习一下同样深陷方舟子指控“野鸡文凭”门的乐嘉。面对方舟子的指控,乐嘉寥寥数语之后,便不再解释,因为很多东西并不是越辩越明,而是越吵越混,到最后甚至会失去了自己的理智。
而对于方舟子来说,他则突破了质疑的底线。质疑不是指控,也不是诽谤,更不是直端的否定。质疑从本质上来说,是提出了一种可能与大众认识通行事实不同的另一种可能,质疑者所做的应当是尽量罗列证据,证明另一种可能的存在,指出现行事实的诸多不合理之处。并不是提看客们越俎代庖的确定真相,更不是直接就说真相是什么样什么样的。这样的态度一是学术上不严谨,二是容易触犯法律。
而这也是我们国内现在大多数质疑者们所犯的错误。他们喜爱质疑政府,质疑新闻联播,质疑真相,所以哪里有事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但是他们质疑的方式却早已突破了质疑的底线,他们的发言不是疑问句,没有“可能”、“也许”、“或许”、“大概”等字眼,没有“who knows”,都是直接以肯定的语气,以既定事实的写法,以经历人或知情人般的身份去到处讲述。若被抓,还大肆喊着言论自由。其实极其可笑,言论自由是两方面构成的,一是可以随便发表言论,二是你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相比之下,国外的质疑者们就聪明的多,他们深知不能触及质疑的底线,不能越过了法律,否则就是要吃官司的。因此,他们质疑的原则是“我只是在提出问题”。我们可以细心的观察,国外的新闻类或是揭秘类栏目,涉及到质疑的时候,语气都差不太多,清一色的“据传这里……”、“有人向记者透露政府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他所说的真相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真相的存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事情可能有另一个真相”、“有越多越多的公民开始相信事情的另一种说法”、“有没有可能……”,到最后再加上一句“事实究竟如何,由你来判断”。严丝合缝,完全没有任何可以让你抓住的他诽谤的把柄。
网络上曾一度流行的质疑美国“9·11事件”是美国军方所为的视频也一样,罗列的大量的证据,但却没有直接得出结论,也是在叙述一种可能。而若要突破这条质疑的底线,那么官司缠身不说,观众也会由此被夺走了怀疑的乐趣。不过,美国政府开明的一点在于,他们认为质疑是质疑者的工作,不能让人家随随便便失业,所以对联邦政府的质疑,他们通常选择了沉默。
而正因为方舟子质疑的技术含量不高,从质疑已经演变为了指控,所以笔者是很看好其败诉的。这与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无关,更不是说韩寒胜诉就表明其确实无代笔了,方舟子错的并不是其意见本身,而是他发表意见的方式。至于事情的真相,麦田、方舟子确实为我们提出了另一种可能存在的情况。
毕竟现在立于市场调查基础,团队分工创作,再制造偶像型作者进行推广是世界出版圈内半公开的秘密,一众儿童文学和魔幻文学作者都有重大嫌疑。在这个大背景下,仅几年收入就高达数千万的韩寒还在哭穷,表示要为女儿赚奶粉钱,让人不得不怀疑是否有人参与分成,且比例还不小。真相究竟如何呢?笔者相信大家能不被舆论所误导,得出一个正确结论。可能这个结论是耸人听闻的,颠覆自己认识的,但证据面前,我们无法不承认这种可能的存在。
这才是质疑。
王亚煌 中国经营网专栏作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