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专家称日本企业核心优势并未丧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3 01:1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 本报记者 黄烨

  对于日本企业来说,这个月是喜忧参半的一个月。一方面,日本的支柱型产业,如汽车、家电、钢铁和电子等企业在日元升值、出口受阻、天灾等情况下,利润出现大幅下滑或萎缩;另一方面,一些与资源有关的企业伊藤忠商社、三井物产、住友商社等企业却有超预期的增长。

  “如果不进行大幅度调整和改变,日本品牌可能会在这些传统行业出现非常大的危机和变动。”昨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援引经济学博士、日本大学商学院教授李克的话称,“在这种状况下,很多日本财经界的领袖们、学者都在建议尽快实现传统优势行业的转型和发展。特别是在一些新的收益来源方面,要进行大调整,且在区域选择中,也要对亚洲特别是中国更加关注。”

  业绩有喜有忧

  在日本的产业结构中,尤其是进入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汽车行业始终是日本最重要的支柱型产业。作为日本最骄傲的企业之一,丰田汽车这两年在国际市场却有些坎坷。尽管去年9月至12月取得了同比增长51%的营业利润,并上调了截至3月31日的盈利预期——从2000亿日元提高到了2700亿日元,但国际市场中,多年蝉联第一的丰田汽车却被通用汽车和大众汽车挤到了第三,同时,美国政府在“召回门”事件后,仍揪着丰田调查车门着火等事件不放。

  日本的另一大支柱型产业——电子媒体产业则被媒体用“哀鸿遍野”来形容。据日前松下预计,截至今年3月31日的财年中,其或亏损102亿美元,据称,“这不仅创出了松下的年度亏损纪录,也创下了日本制造业企业年度亏损新高”。与松下类似,夏普38亿美元的预亏损成为其成立百年来的新纪录,索尼则将连续4年出现亏损。

  “几大支柱型产业呈现的或多或少的危机,并不能说明日本企业的全面沦陷。”对于上述现象,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日本一桥大学国际共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孙立坚却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与日本本土文化消费习惯密切相关的游戏、动漫产业,仍是日本经济向前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环。”

  今年1月初,央视财经频道曾报道,“日本的动漫产业正成为助推日本渐进式经济转型的动力。”据央视称,“目前广义的动漫产业至少占日本GDP十几个百分点。”

  而据《国际金融报》记者昨日查阅的资料,在日本前几大游戏公司2011年的预计财报或2011年第四季财报中,除了传统游戏机领域的“老大”任天堂公布了高达650亿日元的预计净亏损、Sega(世嘉)于去年4月至12月的收益下降7%之外,NAMCO Bandai、Capcom(卡普空)、KONAMI、Square Enix等公司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或至少与2010年大致持平的成绩。

  “不能忽视的是日本的机器人产业。”孙立坚补充说,“在日本国内,机器人制造商很多,竞争十分激烈,由此,高性能、相对低价的机器人不断出现。现在,连欧美都不得不承认日本的机器人产业和技术。”数据显示,在目前全世界投入使用的机器人中,有30%以上是由日本企业提供的。

  阁僚经济影响深远

  在孙立坚看来,资金密集型产业(如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产业(如动漫产业)效益上的反差恰恰显示了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下,日本经济的劣势——日元升值、融资能力弱、愈发难以抵挡竞争对手的压力等。

  “以汽车领域为例,在德系车和后起之秀——中国、韩国等近年来的追赶下,尤其是中国有相对便宜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和放开日资企业与中国车企合作等背景下,日本的汽车产业链正不断‘往后退’。”孙立坚分析,“日企早已不能像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那样,通吃整个汽车产业链或是产业链的终端。现在,他们更多的是在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获得较强的优势,比如汽车零部件。”

  “在利润‘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下,日本企业在其他环节只能受制于人。比如,在出售环节,就要受到欧美债务危机、中国经济相对放缓等导致的需求萎缩的影响及日元升值对企业利润的打击;在原材料环节,也要受制于国际市场中的高价。”孙立坚进一步表示,“与此同时,在效益良好的漫画和游戏产业中,日本不仅在亚洲乃至全球都少有敌手,更能掌握从起草、制作、发行、配套产品销售等全部产业链的话语权,即‘通吃’了整个产业链条。”

  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2011年发生的“天灾”对日本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企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认为,“去年3月的日本海啸和福岛核电站事故对日本本土的一些精密零部件产业链造成严重打击,而去年夏季泰国大规模的洪灾又对日本企业在国外,尤其是东南亚的产业链的正常运作造成了重大影响。”

  事实上,日本企业的内因也造成了日企目前的现状。据了解,在日本,职场潜规则排在首位的就是对企业的忠诚度。某种程度上,对企业的忠诚度甚至比能力、贡献更重要,这也是日本企业区别于欧美企业的主要一点。

  “这也注定了在欧美企业发生危机时,裁掉的往往是拿高薪的一族,但在日企的企业管理文化中,在企业做得越久的员工往往会坚守其位,被裁掉的往往是可能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员工,这不能让日本企业有效降低成本。”孙立坚说,所以,在危机来临时,日本企业往往反应迟钝,不愿改变。

  “但从根本上说,这有部分原因也是受日本阁僚经济模式的影响。”孙立坚表示,“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决定力量的是阁僚,即相关执行部门的负责人,而非精英阶层(如首相)。而阁僚往往都是终身雇佣制,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求稳、不愿创新等也自下而上地影响着日本经济,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和决策等。”

  核心优势并未丧失

  尽管不少日本企业遭遇着业绩考验,但路透社日前的一篇报道却认为,判定日本企业败北“可能言之过早”。

  “他们遇到史上最大的地震和最大的海啸之一,相当于3个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核危机。之后又是泰国洪灾,那里有日本海外最大的生产基地。此外,还有日元的问题。”里昂证券驻东京策略师Nicholas Smith日前对路透社表示,“毫无疑问,情况很糟,但也不会比欧洲的情况更糟糕。”

  路透社还称,“部分传统的防御性行业表现相对较好,尤其是医疗保健。该行业的整体利润高出市场预估约8%。”

  “实际上,这也说明,日本经济不可能一直沉沦,在不远的将来,看似处于困境的企业或将重新崛起。”孙立坚分析称,阁僚经济虽然会造成“僵化”等不良影响,但却也从根本上保障了日本企业的核心利益优势,“首先,在阁僚的主持下,日本产业往往会有强大的产业政策,往往会有动辄十几亿美元的研究资金,如领先全球的机器人产业;其次,日本有一批根基深厚、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大型国际企业,他们从上世纪开始,就不断在全球进行布局,与国际金融财阀、国际产业巨头形成了千丝万缕或竞争或联合的联系。”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也认为,目前部分日本企业遇到的问题不是核心技术的丧失,而是不可抗力影响导致的生产效率下降。而且,从产业转移角度考虑,日本转移的是本土不再领先的技术,“其高精尖的科研力量仍然保留在本土,无论是最新型的产品,还是关键零部件都在本土研制生产”。

  中国价值指数首席研究员崔新生也表示,从产业结构布局来看,日本在全球市场的布局非常合理,它主要是技术主导性国家,研发能力非常强,而成本基地大多是在海外,主要控制的也是上游产业,因此主要核心技术等生产要素不受大规模冲击,他们恢复的速度不会慢。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