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生生不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3 08:20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我一直觉得从创新价值的贡献上,柯达是被低估的,而乔治·伊士曼则完全可以同托马斯·爱迪生和亨利·福特一样进入创造大师名人堂,而且还应该排在前列。如果分解一下乔治·伊士曼所做的,他发现了一个“空闲时间可以用来消费”的市场,他创造了为了“让更多的人使用某一产品而提供低价设备”这种手段??这些东西无一不与中产阶级在美国的崛起有关,而中产阶级的出现是一个国家进入到现代化社会的开始。
而上面说的所有那些,则又是通过规模化的工业生产来完成,这些构成了乔治·伊士曼的创新价值。
现在柯达被看成是一个被创新打败的公司。
我们这期杂志的专题,从一个洗印师看到的世界,你会发现胶片曾经在我们生活当中扮演那么全面的角色。再回头看柯达和这个感光胶片行业,就更会感觉到公司的荣辱兴衰所蕴含的价值。从很早起,我们就一直在关注柯达这个公司,我们知道它难逃最后的命运。但了解得越多,越会发现困惑所有人的那个问题:究竟是谁打败了它。
这真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当宝丽莱一次成相照相机发明的时候,柯达可以用高清晰度的胶片来打败对手;当数码相机兴起的时候,它一样可以在胶片领域坐享渔翁之利;更不要说,即使是在2005年的时候,它还是北美销量最高的数码相机制造商。如果换个思路,虽然它是雪藏了数码相机技术的公司,但第一台数码相机是它发明的,并且最终成为量产者;2005年,它把Wi-Fi技术带入相机当中,是最早意识到数码时代分享手段变化和趋势的公司,它真的对创新无感吗?
可以确认的是它被新的生活方式打败了。而这个新的生活方式是由一组力量来塑造的:足够的带宽,Instagram这样的新型移动互联社交工具,苹果的明星产品iPhone—在2005年,柯达创新的时候,这些力量还没有出现,而它也不会想到去颠覆一个行业,比如为什么不是相机改变了手机业?
以前看《基业长青》、《创新者的窘境》一类的书,往往赞叹他们观点的准确和对公司命运的把握。但如果你看某个具体公司,你会发现,除了创新者的宿命,还有机会的丧失与把握。
本期封面故事做的是联想。这同样是一个前途未卜的公司,在一个收缩的市场上夺得第二的成绩,保持高速的增长,对未来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比柯达要晚整整100年的联想来说,这是一个新问题。我们看到他们做对了一些事,但也注意到一些不是那么乐观的存在。未来,不那么简单。如果再深一步,其实也是创新能力和市场机会之类的问题。
不同的可能是我们这期做的无锡尚德,在经历了一次危机、经受了一轮质疑之后,施正荣首次通过《第一财经周刊》公开他的心路历程。一个公司遭遇行业萧条而进入困境,这在公司历史中并不鲜见,我们也想通过这样一种手段了解当事人在想什么,未来如何,还有待进一步去观察。但我想可以确定的是,公司生生不息,在经过许多年以后,没有人会认为那些破产的公司预示着一个行业的没落或失败,没有人会认为那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产业。光伏产业也应该如此。
editor@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