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水利化建设居功至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3 19:01 来源: 中国财经报

  ——黑龙江省2011年粮食总产量跃居全国首位探访(之一)

  □本报记者 刘国旺 罗荀 王业伟

  翻松过的土地静静地躺在天空下,穿过田间的灌溉水渠里已是空荡荡的。尽管如此,站在地头远望着辽阔无垠的黑土地,依然不难想象几个月前这里曾经历过的秋收的喜悦。

  这里是位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的国家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核心区兴和灌区。北林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马先才告诉记者,兴和灌区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和小农水建设等项目于一体,覆盖15万亩耕地。原来的水渠都是土渠,占用耕地多,还费水费工。现在都改造成了硬质化水渠,并配套建设了桥、涵、闸、槽等建筑物,用水效率大大提升。再加上土地平整和先进的农机化耕作等多种手段,2011年该区域水稻亩产达1300斤,高出全区平均水平40-120斤。这其中,水利建设居功至伟。

  “没有现代水利,就没有现代农业,必须大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努力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刚刚进入2011年,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就向全省强调了水利建设的突出地位。

  就缺水地区来说,水利建设对于农业生产的制约不言而喻。但在黑龙江中东部等水资源相对富集的地方,水利建设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如何体现出来?在绥化市庆安县水稻试验站,水稻专家郭彦文给记者作了解释。他说,就水田而言,水稻增产主要是通过实行节水控灌实现的。种稻先种根。水稻产量的高低首先看其根系是否发达、绿叶面积大小。过去没水不说,有了水也经常是大水漫灌,结果造成水稻根部腐烂、绿叶面积小,影响产量。现在通过节水控灌,用水量从每亩700-800立方米降到350-400立方米,用水少了,反而提高了土壤的透气性能,使其根系更加发达,绿叶面积增大,从而能够积累更多的干物质,不仅产量由此得以提高,水稻的品质也更好了。

  郭彦文认为,通过节水控灌,可以实现增产5%至8%。

  除了搞试验站,郭彦文自己也种了30垧地(每垧15亩),2011年每垧地的产量达到1.8万斤,比周围的普通地块每垧高出2000斤左右。

  “此外,原先的土渠占用更多耕地,硬质化改造后,渠系面积减少,相应增加了耕地面积。”郭彦文说。

  鉴于水利的重要性,庆安县在这方面的投入不遗余力。据县财政局副局长白永光介绍,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庆安近年来在农田水利上的投入超过亿元,在大大节约了生产用水和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实现了粮食增产。据统计,2011年,通过改善和新增水田面积,亩增产量达60斤,总增产粮食6600多万斤。通过渠系改造,还新增了8%的耕地面积,增产60多万斤。

  从黑龙江全省来看,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5171万亩,总产量达到412.4亿斤,比2010年增长43.6亿斤。

  除了水田,西部旱田在黑龙江粮食生产,特别是玉米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主要位于黑龙江西部的旱田面积达1亿亩左右,占黑龙江全省2.2亿亩耕地面积的近一半。2011年,黑龙江省玉米产量达到535.2亿斤,比2010年增加70.3亿斤,玉米膜下滴灌在其中起到的增产作用不可忽视。所谓玉米膜下滴灌,是通过地膜应用和滴灌技术的结合,将水利设施与农业技术综合组装配套的旱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在大庆市,玉米膜下滴灌得到了较好应用。据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大庆市财政拿出1.1亿元,每亩补贴70元鼓励开展玉米膜下滴灌。目前,大庆的玉米膜下滴灌总面积达到256万亩,仅2011年就建设156.7万亩,总投资达到5.48亿元。

  通过推进玉米膜下滴灌,大庆市的粮食产能大大提高。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膜下滴灌玉米采用两垄一平台的栽培模式,亩保苗可达到4200—4500株,比常规玉米多1000株以上,平均单产2000斤,比常规玉米增产1000斤以上,一亩相当于两亩产能。这是大庆市粮食产量近年来连续攀升、2011年达到110亿斤历史新高的重要驱动力。

  此外,玉米膜下滴灌的用水量只有喷灌的1/2、漫灌的1/7,是名副其实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据测算,种植1亩玉米,如采取粗放灌溉方式,年用水200立方米左右,滴灌玉米只需36立方米。

  无论是水田还是旱田地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均呈大幅增长之势。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黄玉凡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是黑龙江省水利投入最多、发展最快和功效最为显著的五年。全省累计投资达到357亿元,是规划投资的2倍多。水利投资从2007年的2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2亿元,再到2009年首次突破100亿元,2010年则达到140亿元,比“十五”期间的总和还要多。

  黑龙江各地的水利实践印证了专家们的研究结论。研究表明,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多要素中,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1亩水浇地的收益是1亩旱地的2—4倍,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高达40%以上。因此,近年来,为确保和巩固1000亿斤粮食产能,黑龙江对于水利建设给予了空前重视。

  2010年,黑龙江省提出,将在三年内规划建设5000万亩左右的水田,5000万亩旱能浇、涝能排的旱涝保收田。

  “通过水利建设,能有5000万亩水田、5000万亩旱能浇涝能排的旱涝保收田,这1亿亩的高产稳产耕地将确保每亩产量达1000斤以上,也就能确保每年为国家生产1000亿斤粮食。”对于水利建设在粮食增产稳产当中至关重要的角色,吉炳轩书记非常清楚。

  为此,近年来黑龙江省充分发挥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从工程性缺水的实际出发,大兴现代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不断增加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据统计,近四年来,全省累计投资458亿元,建设重点工程482项,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987万亩。

  大兴江河水源控制工程。在松嫩和三江两大平原,开工建设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总面积1300万亩的14处三江平原灌区、19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5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等大中型水利工程,使农业生产抗旱水源保障和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大兴农田水利设施工程。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抗旱水利设施,加快推进66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加强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田间工程建设,共修建小型集水工程3457处,完成17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硬化渠道60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87万亩。

  大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强旱田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建成大型喷灌工程1600处,完成31个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在西部干旱区重点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全省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84万亩。

  兴农先治水。纵观中国历史不难发现,大规模的治水往往是农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前奏。作为中国重要的大粮仓,黑龙江大力度的治水之举将成为今后我国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砝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