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安全会议的难和谐之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4 10:1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刚刚召开的第48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吸引了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的350余名政府要员及各方面的高级别代表,就当今国际安全领域的重大问题展开讨论。
创办于1962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被视为世界最高规格的安全政策论坛和商讨全球综合安全政策的一个重要平台。历届会议都会探讨国际总体趋势及最新、最紧迫的热点问题,因此有“国际安全形势的晴雨表”之称。
在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深化、美国战略东移、中东地区乱局升温的背景下,本届会议的讨论更加凸显分歧和矛盾。美欧在欧洲安全、跨大西洋安全关系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利益和诉求;在叙利亚、伊朗、俄美反导等问题上,相关方各有立场,无法达成妥协。
美方希望欧洲在共同防务中承担更多责任,而欧方目前难以从命。美国国务卿和国防部长两位重要官员首次共同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安抚欧洲,向欧方表明,即使美国削减防务开支、将战略重点转向亚洲,也不会放弃欧洲盟友。但美国同时指出,将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现有的跨大西洋安全关系,要求欧洲国家在军事和外交上作出调整,以适应美国全球战略转变的需要。例如,希拉里和帕内塔强调,欧洲应停止削减自身的军事预算,使北约在欧洲防务问题上承担更多责任,减少对美国的过度依赖。美国这种政策调整的背景是,国际金融危机不断侵蚀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经济基础,削弱其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美国被迫依靠盟友分担责任,并支持参与其行动。如在利比亚战争中,美国试验了新版人道主义干涉模式,将欧洲推到前台,让法英在军事打击行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欧洲国家受债务危机等因素掣肘,无力在防务建设上加大投入,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跨大西洋安全关系调整将面临障碍。
其二,中国受到重视,也成为被某些势力指责的对象。中方代表、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在安全会议上表示,无论在经济还是安全上,亚洲对全世界都是“加号”而不是“减号”,东西方的发展不是“零和关系”。中国寓自身发展于亚洲整体发展之中,不谋求势力范围,无意也无力建立一个排他性的地区秩序。而尽管美方代表、参议员麦凯恩表示,美战略重点转向亚太不应针对某一国家,而希望与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发展良好关系,中国和平发展符合美国的利益,但他更加强调美国希望在贸易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并维持在亚太的有效军事存在。另外,美国在安全会议中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对此,张志军进行了驳斥。本届安全会议将“美国、欧洲和崛起的亚洲”作为主要议题之一,其背景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在全球安全格局中的地位正在提升,以及美国正在落实其所谓战略东移、重返亚洲。可以看到,西方对中国的战略戒备及意识形态偏见仍未消除。
其三,各方在热点问题上的分歧难以弥合。由于安理会于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就有关叙利亚的决议草案进行投票表决,因此安全会议成为各方阐述立场、进行磋商的重要平台。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会议上重申了俄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明确表示反对国外干涉,在叙实现政权更迭。俄散发了有关叙利亚决议草案的修改版本。拉夫罗夫在会议间隙还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举行双边会谈,但双方最终未能弥合分歧。埃及外长阿姆鲁和美国参议员利伯曼在会上提议,如安理会未能通过涉叙决议,应寻求发挥阿拉伯国家联盟的作用,通过地区手段来解决叙利亚问题。
尽管本届安全会议没有伊朗代表参加,但各方就伊朗核问题进行了讨论。土耳其外长达武特奥卢强调,不应通过武力,而应通过谈判来解决伊朗核问题,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将会在中东地区引发灾难。卡塔尔代表也表示,军事打击难以解决伊朗核问题,国际社会应与伊朗展开严肃对话,走出目前的僵局。但利伯曼表示,美国主张采取包括军事打击在内的各种手段,以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如果经济制裁和外交谈判无法取得效果,军事打击将是接下来的选项。
俄美就反导问题再次进行讨论,但仍未能打破僵局。双方分歧依然难以弥合。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硬表态,不管北约和俄罗斯有关反导合作的谈判能否取得进展,北约都将继续自身反导系统的部署。他表示,到2012年5月北约芝加哥峰会时,北约反导系统首批设备将投入运行。
从总体趋势看,中国正日益重视慕尼黑安全会议,并在会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慕尼黑安全会议自创办以来,曾在相当长时间内与中国没有交集。随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崛起以及国际安全结构的变化,亚洲及中国被纳入会议并已成为讨论的焦点。2010年中国代表第一次出席了慕尼黑安全会议。而鉴于安全会议是非官方性质的自由论坛,在会上不乏唇枪舌剑和激烈的思想交锋,也往往能够提出一些具有创见性的政策建议,因此,受到世界广泛关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苏晓晖)
(责任编辑:林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