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外汇服务匮乏凉了企业走出去的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5 00:59 来源: 经济参考报□记者 邓华宁 岳瑞芳 南京 北京报道
“我国入世已经10年了,直到目前外汇贷款只有短期贷款一个品种,周期是三至六个月,这与‘走出去’企业的生产经营规律不匹配。”温州哈杉集团董事长王建平说。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走访北京、苏州、温州、晋江一些外经贸企业获悉,目前金融机构涉及企业的外汇服务品种稀少,企业跨国经营中多个关键环节,比如海外办厂、兼并外企、跨境兑换、国内结算等,能够得到的外汇服务稀缺,且与实际需求相脱节,抑制了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
哈杉集团2002年收购意大利北方鞋厂、2004年在尼日利亚建厂,目前在尼日利亚年产450万双鞋。王建平说,跨国生产的特点是周期比较长,多次申请银行延长贷款无果,只好给外国企业打工,来养海外的自主品牌。他说,“如果贷款期延长一倍,企业将有很大自主空间。”
温州“巨一”公司去年出口1亿美元,在浙江出口鞋企中居前。该公司总经理潘建中说,外贸企业多年来只有一种外汇贷款,就是“应收账款抵押贷款”,贷款额度为应收账款面值的50%至90%,量小且手续繁杂。
而且,“隔夜结算”也容易使企业遭受损失。晋江华闽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康久说,国内银行只能隔夜结算。比如企业某天出口50万美元,第二天人民币升值了一分,汇率损失就不小。如果扩大到整个晋江的企业,整体损失就更大。
另外,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还会遭遇跨国兑换无门的困境,使海外收购变得繁琐。
“企业海外办厂能规避贸易壁垒,避免国内价格血拼,原本是好事。但是与‘走出去’相配套的外汇服务还是跟不上,最突出的是人民币无法兑换。”哈杉集团董事长王建平说,多数“走出去”的企业是到欠发达地区办厂、到欧美并购外企。可是目前只有香港和新加坡能自由兑换,整个非洲都无法兑换。
“在国外换人民币难,在国内申请外汇也难。”京城机电公司董事长任亚光说,由于我国资本项下外汇的管制,企业并购时购汇或履约保函需要通过国资委、发改委、商委、外管局等多个部门审批,审批购汇时间难以满足并购项目外方的要求,外方往往提出较高的其他要求,直接或间接提高了企业并购的成本。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中听到不少业内人士反映,金融危机以来,国外矿山、资源、企业等并购机会大量涌现,发达国家品牌企业、技术企业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这为我国实现“走出去”、转型升级等战略提供了好机会。他们期盼外汇政策进一步松绑,为企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首先是简化对外投资流程。京城机电董事长任亚光建议,研究企业海外并购外汇使用的绿色通道,缩短外汇审批时间。
其次是加快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央行计划资金司原副司长周忠明建议,对于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地要加快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人民币掉期业务和远期交易业务,以相应的衍生品对冲利率波动风险。
第三是改进中小企业外汇服务水平。一些外经贸企业表示,当前外汇贷款利率较低,希望能增加外汇贷款额度。同时减少中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借用外债政策方面的差别,允许有借款能力和资金需求的各类中资企业对外借款以满足其境外资金需求,支持中小企业购汇对外投资。
第四是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可兑换服务。工行副行长罗熹认为,对于企业“走出去”可先行实现可兑换,进而推进直接投资的可兑换,形成统一的企业“走出去”汇兑管理。
第五是探索利用外储支持直接投资的方式。建议探索采用市场化的操作方式,使得企业可以利用国家外汇储备资金开展海外投资项目,企业承担项目风险,同时也能实现外储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