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不宜人为引爆地方债风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5 01:0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监管层或会有条件允许地方债务延期偿还,这个消息,近来为财经界所关注。本报昨天在头版头条深入报道了这件事情。眼下的情形是,未来两三年内有不小比例的平台贷款将要到期,地方平台即将面临一个偿债高峰。本报报道中清晰指出,仅2012年和2013年这两年中,到期需偿债的地方债占整个债务盘子的比重高达近30%。

  如此,所谓的“金融堰塞湖”是不是到了一个“决堤”的时段,这是政府与市场均高度重视的问题。监管部门有意将问题推迟处理,并不想给可能的“金融堰塞湖”在短期内有“决堤”的机会。地方债务展期,也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突然恶化,应更多是技术性化解风险的一个举措。无论如何,人为“引爆”地方债风险,不是一个好主意。

  地方债务的风险问题,已经谈论了好几年。如果说市场内外对此有共识的话,一个基本的意见是,地方债务风险决不可小视,但也不能夸大。有些观点认为地方债问题已如脱缰野马,失去了控制,并不符合实情。更合适的评价应是,地方债务存在局部的危机,但在处理得当的前提下,还不至于形成系统性、全局性的坍塌。

  历史地看,现阶段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凸显,背景较为清晰。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地方政府需要提供的公共产品日益增多,这给地方财政提出了考验。一些重大的改革事项,包括财税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等,也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促使地方债不断攀升。

  同时,地方债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形成的债务,则主要是用于各地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从各地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债务情况看,部分地区和行业偿债能力较弱,高速公路建设等借新还旧率较高。个别地方发生的困局,已将商业银行推到了地方融资平台违约风险的悬崖边上。另外,地方政府还存在举债融资缺乏规范、大部分债务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地方债的风险,由此更多累积起来。

  犹记得审计部门曾经表态,要“盯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很大比例上,地方债务正是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实现并累积起来的。审计部门的表态引得各方更为重视地方债的可能风险,也推动了此后对地方债数据的梳理与统计工作。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唯有对地方债务现状有大体的了解与把握,才能更准确地判断风险,寻求合适的解决之道。

  比如,针对地方债的分类清理,就是其中的一个结果,并寻求妥善处理存量债务之道。而对于增量部分,则更要重视设计好风险预警体系,通过对负债率、债务率和偿债率等指标的控制,通过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结构和安全性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来加强债务风险管理。

  地方债务展期,算是在技术角度化解存量债务风险的一个选择。尽管今明两年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总体而言,中国政府财力增长仍然较快,政府还拥有较多的可变现资产,相对于目前的负债规模,政府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也就是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整体风险可控,只要中国经济不出现大的危机,地方债务展期,以时间换取更合适的化解时机的做法,还是比较可取的选择。逐步化解风险,尽量避免人为引爆风险而产生的副作用,不是下策。

  当然,地方债务展期,问题与风险只是被延后,没有在实质意义上获得解决。欠债还债,一则需要地方经济增强“造血”能力,在发展中化解风险,在发展中清理债务;二是需要完善分税制改革,强调地方财权与事权的匹配。众所周知,制度层面的问题,也是导致地方财政压力增大、债务增多的重要原因,这自然需要在变革制度的维度上着手解决。概言之,针对地方债展期,不必过度解读。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