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读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5 01:0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异于同类作品,钱行书中鲜有记述父亲钱穆生活细节的文章,更多以读者的身份,去阅读父亲的作品,然后记下点滴感受
苏娅
1949年前后,大批知名学者移居台湾。对一般人而言,这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离乡”或政治意义上的“站队”,在一代知识分子那里,却意味着一种“文化漂移”。这一群体,当时如何进退,本应是有意味的话题,却囿于研究视野、史料缺乏与消息隔绝等原因,一直鲜有记述。
钱行,著名历史学家钱穆的次子,自1980年起,潜心阅读钱穆著作,又于70岁高龄,在互联网上以“毕明迩”之名,发表关于钱穆的文章。这些文章日前结集为《思亲补读录——走近父亲钱穆》,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同类追忆父辈生平往事的作品,书中鲜有记述生活细节的文章,更多以读者的身份,去阅读钱穆作品,然后记下点滴感受。
钱行为钱穆次子,生于1932年。在钱行出生前一年,钱穆受聘于北大,至1937年,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这六年间,钱穆在学术上发力甚健,1939年,其经典之作《国史大纲》问世。同年,钱穆自昆明东归探母,与妻儿择居苏州耦园。一年之后,钱穆又匆匆离家,辗转任教于武汉、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及至1948年,执教无锡江南大学,旋又南下赴香港办学。1949年,鼎革易辙,钱穆与家人从此海天相隔,音讯茫茫。再次相见,已是1980年。
钱穆逝后,台湾组织编辑钱穆全集,钱行参加了遗稿整理工作,发现《读史随剳》书稿就写在从沦陷区家中寄出的家信背面,才知道原来自己小时候曾写信给父亲。而在此之前,因为在父亲身旁的光阴寥寥,加之幼时不记事,钱行对父亲的记忆只是“我们走过书房时,总怕弄出声音打扰他”之类只鳞片羽。1990年,钱穆离世之后,钱行发愿读父亲的书,“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以尽“最后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