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201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谢家麟、吴良镛:没有终点的旅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5 01:0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章轲

  2012年2月14日,两位在科学技术领域功勋卓著的老人获得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两位老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自为他们颁奖。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截至目前,国家最高科技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已有20位科学家荣膺这一奖项,他们是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孙家栋、谷超豪、师昌绪、王振义、谢家麟、吴良镛。

  谢家麟:没有终点的旅程

  谢家麟,1920年8月出生,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半个多世纪以来,谢家麟的名字始终和一系列粒子加速器连在一起。

  他曾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量电子束治疗肿瘤的医用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中国第一台对撞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产生远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以及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等多项站在世界前沿的项目。

  其中,两项是世界首创,三项填补了国内重要空白。

  谢家麟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8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获硕士学位。

  1951年谢家麟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后归国受阻,重返美国时写了这样一首小诗:峭壁夹江一怒流,小舟浮水似奔牛。黄河横渡混相似,故国山河入梦游。

  1952年,谢家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微波与高能物理实验室曾领命进行医用加速器的研制,研制一种特殊的电子直线加速器,用它产生的高能量的电子束流,打入人体内部杀死那里的肿瘤细胞,治疗癌症。

  1955年,谢家麟回国。面对“一穷二白”的科研条件,他是在极端落后的条件下,研制世界上最先进的前沿科技装置。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建造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

  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世界高能加速器的一次革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难度非常大。由谢家麟带领的团队,最终克服了一个个难关。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现对撞,被视为中国科技发展史中的一个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里程碑。

  “做研究工作的最大动力是强烈的兴趣,书本知识加上实际经验是创新基础,科研的敌人是浅尝辄止知难而退。”谢家麟说。

  当被问及走过91年,有没有什么最值得自己自豪的事情时,谢家麟院士笑道:“我就是胆子大,什么都不怕!”

  谢家麟曾写过一本名为《没有终点的旅程》的自传。在该书开篇的自序中,他这样写道:“在人生旅途到站之前,觉得有责任把自己的足迹记录下来,这些可以作为他们人生道路的参考,或许可以增添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年龄高的科技工作者,从科技发展前途出发,要主动让路给青年工作者,让他们来挑大梁,当好他们的顾问。”

  吴良镛:创建中国的人居环境

  “探索中国人如何能有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更好地生活、学习、研究和工作——这是我庄严的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说这番话的,是我国著名的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教育家、两院院士吴良镛。

  很难想象,他是一位年近90、中风癒后的老人。

  “我为什么要选择学建筑呢?这与早年的经历有关。”吴良镛告诉记者,1940年7月的一天,他刚在重庆合川二中参加完中学统考,日本的轰炸机就来了。一时间地动山摇,瓦砾遍地……

  三天后,他怀着“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挥手作别合川,走进了中央大学建筑系。

  1948年夏,吴良镛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在著名建筑师沙里宁的指导下,探究中西交汇、古今结合的建筑新路。

  1950年,吴良镛回国,执教清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之路,并创建了人居环境科学。

  1987年,他正式提出“广义建筑学”的概念,并在1989年9月出版的同名专著里,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走向“聚落”的概念。

  1993年,他领衔公开提出“人居环境学”的设想。

  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上,他负责起草了《北京宪章》……

  作为建筑和规划大师,吴良镛一直坚信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是致用之学,而他的敢于直言也是出了名的。

  他指出有些城市呈现出不健康的规划格局:好的拆了,烂的更烂,古城毁损,新的凌乱。

  他厌烦“打造××名城”的说法,质问“城市能像一个金属器皿任人随心所欲地打造吗?”

  他以北京王府井大街北口为例。中国美术馆的形态是“立正”,路口东北侧的民航信息大厦的形态是“稍息”,这两幢建筑都是坐北朝南,可是路口东南角的华侨大厦却是坐东朝西,来了个“向左转”,把美术馆和民航大楼撇在一旁,显得很不礼貌。

  他提醒北京有可能成为“二手货城市”,他痛惜北京旧城以剃光头的速度和方式进行改造,“已经像一个瘌痢头”,“出现一片片‘平庸的建筑’和‘平庸的街区’”。他还痛陈“北京畸形建筑是时代伤疤”。

  吴良镛认为,人居环境科学要关注民生;要珍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

  他倡导乡土建筑要现代化,现代建筑要地区化,实现两者的殊途同归。“科学和艺术在建筑上应是统一的,21世纪建筑需要科学的拓展,也需要艺术的创造。艺术追求的高低、文野、功力等一经比较即可显现,这是我们的建筑师必须补上的课。”吴良镛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