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农产品供给的根基在哪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5 10:33 来源: 中国经营网

  不能简单的画一条“红线”,保护高质量耕地的面积才是关键,同时要加强对种植技术的研发和引进。

  据悉,国务院近日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15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年,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其中,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加工和流通企业集团。

  初看上去,该规划颇为振奋人心;但细看之下,会发现其中大有问题。因为从规划内容看,似乎农产品供应的未来就维系在了几个身家超百亿的大型企业身上,有这么几个“巨无霸”矗立在那,全国的粮食供应就有着落了。事实却并非如此,农产品的供给的“根”究竟在哪儿,是在大型加工集团身上?还是在基本农田保护上?还是在其他什么之上?在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看来,这种战略原则问题如果没有澄清和解决,那么这个规划就是缺乏远见的。

  陈功认为,虽然舆论和专家都采取了共同一致的作法,隐而不谈中国的粮食进口,但实际上中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供居民食用的部分)是靠进口,而不是自给。据统计,2004年是中国农产品进口规模超过出口规模的标志性年份。2003年以前,中国农产品基本上是出口规模超过进口规模,农产品国际贸易顺差大约在20亿美元到60亿美元之间。而到了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达到719.2亿美元,当年农产品逆差达到230.4亿美元。我国的农产品目前大量依赖进口,粮食供给在战略上有受制于人的风险。

  从国内来看,在农业问题上,中国存在着特殊的“国情”。即中国也种粮,也丰收,但一方面是种的都是薄田,收成也不是用于人,而是做其他用途的,尤其是工业用途的。另一方面就是农田的数量规模在减少,而且无法遏制,在城市化和房地产大潮之下,好田都种大楼了,而且在这方面各地方政府都在玩数字游戏,所以看上去还都勉强及格,但其实问题很大。

  在中国的土地保护制度中,有一条政府人为制订的“红线”——要保持18亿亩耕地绝不动摇。国土资源部曾经表示,18亿亩耕地不仅是“底线”,更是“红线”,谁都不能碰。但这条红线能靠政策守住这条红线吗?安邦曾在过去的《战略观察》中有一个结论:从趋势上看,我们认为,中国未来很难守住这条红线,即使在数量上守住了,18亿亩耕地的质量也很难保证。为什么说它守不住?最重要的是,这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有关。在分税制之下,土地出让金可以称得上是地方政府的“命根子”。曾有数据披露,近年来经过土地出让方式而产生的直接利益高达2万亿元,而这部分利益大部分为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所拿。如此巨大的利益足以让地方政府“拼死”捍卫他们控制土地资源的权力。212>>

  不能简单的画一条“红线”,保护高质量耕地的面积才是关键,同时要加强对种植技术的研发和引进。

  不幸的是,安邦的预言正在一步步得到事实的印证。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研发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苏州的土地出让收入达871.3亿元,仅次于上海、北京,居全国第三位,土地收入同比增长近两成。但有业内人士称,苏州原本并无如此土地指标,但苏州多年来通过把肥沃的良田与苏北的盐碱地置换拿到了更多的土地供给指标,于是苏州的良田变成了工业和建筑用地,玩的是“狸猫换太子”的游戏。而在国内很多地方,这种跨区域搞占补平衡的把戏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18亿耕地红线保住了面子,却烂了里子。

  上述种种都表明,我国的粮食供应存在着重大隐患,而其中的问题,又都不是建几个百亿规模的大型加工和流通企业就能解决的。那为什么在规划中,突出的却是这些大企业呢?这与政府惯常的思路有关。不只是农业,在很多行业领域,一提到“做大做强”,直接反应就是想培育几个大型企业集团。而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大型企业集团基本上是围绕着国企来做的。此外,规划明确提到“超百亿”,不仅为这些企业的规模膨胀定了性,还定了量。一个企业能做多大,完全应该由市场决定,而不能变成政治任务。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安邦看来,农产品供应的“根”深植于良田沃土之中。不能简单的画一条“红线”,保护高质量耕地的面积才是关键,同时要加强对种植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如果有一天,中国变成了钢筋水泥的丛林,尽管那几个身家百亿的企业可能屹立不倒,它们也只能画饼充饥。

  本文仅代表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2<<12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