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军:综述科学发展要立足省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5 21:02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省市区经济战略大调整系列观察之三十二
文/本报评论员 龙军
近期以来,本报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各个省市区的经济战略大调整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连续刊发了一批系列观察文章。从中我们看出,但凡一个地方的战略规划称得上可持续,无不是立足于省情区情市情,此所谓力求发挥所在地区的自有优势,顺势而为,开拓创新,方能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
何谓自有优势?笔者以为,这种优势有天生的,也有后天的。天生的比如当地蕴含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后天的比如多年积累而成的发展成果及人文资源优势。如果我们抛开这两种优势,一切推倒重来,一切不从实际出发,既是对于优势资源的一种闲置和浪费,也是不合规律的事倍功半之举。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存在着“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情况。但这并不是说,这方水土就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只能说这方水土所承载的养人的压力太大。正因为此,养不起人的地方,更要从自己的实情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固有优势,在优中创优,在优中创新,由此来规避更大范围内的重复建设与同质化发展,反而能在市场竞争的大格局中有所割据,有所突围。
综观各个省市区的“十二五”规划,我们不难发现,“立足省情区情市情,发挥自身已有优势,寻求创新发展之路”,几乎成为各地经济战略大调整的思想主流。
就直辖市而言,比如北京,因其作为中国首都的特殊属性,及其固有的政治、文化、经济中枢的职能,他们便提出了打造“世界城市”的战略蓝图;比如上海,就是咬定“四个中心”建设不放松,即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比如天津和重庆,就是分别发挥滨海新区与两江新区的“排头兵”作用。
就自治区而言,比如新疆,就是以设立喀什等“经济特区”为契机,把新疆打造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基地;比如内蒙古,就是发挥“资源丰富、靠近市场、基础较好”的优势,加快推进“四大基地”建设,即“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比如广西,他们把“构筑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作为重要载体,把“提高产业竞争力”作为重要突破口,加快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比如西藏,一条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之路,成为西藏各族人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共同选择。
就东北三省而言,黑龙江着力推进“八大经济区”建设,吉林实施“三化三动”战略,而辽宁则用推进“现代化”来统揽全局。
其他各省也各显特色,比如山东的“三次产业优强大”、山西的“三化一康”、河南的“中原经济区”,河北的“四个一”战略、湖北的“两圈一带”、湖南的“四化两型”、安徽的“双轮驱动”、江西的“总量倍增”、陕西的“十大工程”、四川的“一主三化三加强”、贵州的“快上加好”、云南的“两强一堡”、甘肃的“四抓三支撑”、青海的“四个发展”、江苏的“创新驱动”、浙江的“八八战略”、广东的“创新示范省”、福建的“海西经济区”以及海南的“国际旅游岛”建设。
优势就是最大的省情、最大的区情、最大的市情。发挥优势,顺势而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挥优势,开拓创新,才能实现超常跨越。因而,立足省情区情市情求发展,成为各地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