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保荐业务不再是“香饽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7 01:1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 本报记者 宋璇

  保荐业务不再是“香饽饽”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台后的“雷厉风行”,让不少业内人士对证券业的制度改革产生了憧憬。

  继新股预披露时间做出调整之后,保荐代表人(以下称保代)制度也将面临调整。近日,坊间盛传,证监会可能扩大保代签字权。尽管消息还未坐实,但影响已经显现。日前,曾经的券商投行业务老大中金公司决定裁去投行部门30多个职位。此外,不少大型券商的投行部门也传出降薪的消息。

  保代不再稀缺?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数据,截至目前,正式注册的保荐代表人数量超过2000人,分布在74家有保荐业务资格的券商中,平均每家券商保代数量达到30人左右。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券商之间的保代分布仍有较大差距。国信证券以155名保代名列第一,排行末尾的券商只拥有5名保代。

  不过,2004年至今,保代的增速还是惊人的。2004年,国内67家证券公司仅拥有609名保代,虽然这批保代是投行业最早的一批“金字塔尖”,但他们最为辉煌的日子是在2009年,当时的百万年薪羡煞旁人。到了2010年,约有40%的保代没有保荐过任何项目,但依然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券商投行部。

  “投行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刚毕业的应届生,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写材料;另一种是拥有丰富人脉的老人,他们才是核心,也是少数。因此,真正能拥有百万年薪的也是少数。”深圳一家私募基金负责人告诉记者,他曾在深圳一家大型券商就职。

  按照目前证监会要求,两位保荐代表人可以保荐一个项目(每人可同时在发行部报一个,在创业板部报一个)。未来证监会有望放开保荐代表人的签字权,即每个保荐项目仍由两位保荐代表人负责,但每位保荐代表人可同时申报的项目由发行部、创业板部各一个扩大为各两个。

  “如果放开保代的签字权,保代可能不再是稀缺资源。这既可促进保荐业务量增长,投行的话语权也大大增加,由投行挑选信誉好、能解决问题的保代,而不是保代作为‘香饽饽’被争抢。”上海一家投资公司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竞争促裁员降薪

  事实上,如果保代稀缺性降低,那对券商投行业务格局也会产生影响。

  近日市场传闻,“中金公司已决定裁去投资银行部门30多个职位,其中北京团队影响最大”。作为国内曾经的投行“老大”,中金公司的裁员引发了业界对于国内投行业务的关注。

  WIND数据显示,2009年,中金公司以10.9亿元的IPO承销收入位居各券商之首,市场份额为20.64%。但在2010年和2011年,中金公司的份额快速跳水,2010年,中金的IPO承销收入缩水至7亿元,市场份额为4.13%。2011年,收入降至1.68亿元,市场份额下滑到1.27%。而在2009仅此于中金公司的中信证券,近两年来的投行业绩也仅徘徊在及格边缘。

  与之产生巨大反差的是,以国信证券、平安证券、广发证券、华泰联合为代表的券商,承销数量和承销金额大幅增加。

  “过去上市项目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保荐这些企业,具有特殊背景的中金一类券商具有先天的优势,但进入中小板和创业板繁荣期后,大型券商的优势无法发挥,地处南方的券商优势显现出来。”上述投资公司负责人表示。

  与大型券商裁员不同的是,中小型券商开始“低吸”。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包括国海证券、中山证券、华宝证券、华融证券在内的20家券商对外公布了社会招聘岗位,合计人数超过500人。

  而这与近年来,券商投行保代收入下降有关。据了解,保代的收入由年薪、签字费和转会费三部分组成。最高时,保代的年薪一度接近200万元;签字费是指在每一个保荐项目上署名的费用,一般是70万元左右;转会费是保荐人在“跳槽”到另一家保荐机构时,下家支付给保荐人的费用,通常都高达200万元。

  “保代签字权放开的消息传出后,保代的价码有所下降,让中小型券商跃跃欲试。”江苏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项目经理告诉记者,“另一方面,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都拥有大量的准保代,这些准保代的收入通常不高。在一些竞业限制不是特别严格的证券公司,准保代的跳槽也降低了中小券商挖角的成本。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