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商返乡纾困:为温州诊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0 08:08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今年在家乡召开的世界温商大会,被认为是市政府动员温商回乡创业抱团自救的集结号
记者 齐介仑
“忙得不可开交。”电话那头的周顺来边聊边感慨。作为温州市经合办副主任,周已连续多日在外奔波联络,和《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交流时,他正身处浙江金华,拜访在当地创业的一众温州商人,“主要是慰问他们”。
就在数天前的2月1日,大年初十,1000多位散布全球各地的温州商人,接到了温州市政府的邀请赶赴温州开会,为温州经济把脉问诊。如今,他们已陆续回到了创业所在地。
在当天的温州人民大会堂,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向参会的各位成功温商坦陈温州资本、人才、技术外流现状,反思温州投资软硬环境积弊,并拿出了他的具体改革对策。
这是各地温商在春节后的第一次大聚会。
大会开了一天,上午是颁奖和演讲,下午是项目推介和签约。温州市政府推出的414个投资项目,当天意向性签下了124个,其中现场签约85个,签约项目总价值1400多亿元。
“天下温商同根同心,幸福温州共建共享”,在温州民间金融困局亟待破解的最艰难时刻,世界温商大会的这一主题,被认为是温州市政府动员温商回乡创业抱团自救的集结号。
请温商回乡
和周顺来差不多,经合办副主任朱建云,也在马不停蹄地,围绕温商回乡创业而工作着。
年前,在温州市发改委的牵头组织下,朱建云随队先后去了天津和郑州等地。得益于当地各个温州商会的组织和配合,朱建云们一遍遍地向这些在外温商推介投资项目,面对面答疑,希望这些在外温商,改变对温州创业环境的恶劣印象并回乡发展,和温州共克时艰。
沟通还是有效果的。
朱建云的体会是,很多在外温商其实是有回乡创业愿望的,只是他们对家乡的变化不是很了解。通过温州商会和温州市政府组织的各种宣讲推介,加上他们回家后从亲朋好友处的了解,特别是温商大会的召开、陈德荣的表态以及优惠政策的推出,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这些在外温商,一旦表达回乡投资的愿望,我们就立刻跟上去服务,比如说办证啦考察啦项目落地啦等等。让他们感受到:一,他们回乡创业,我们是欢迎的;二,我们温州的创业投资环境,确确实实改善了;三,我们在温商回乡创业投资程序上面,确实也在逐步地优化。”就招引温商回乡,朱建云这样阐述他的工作思路。
温州市经信委同样承担了温商回乡的很多工作。
经信委投资与规划处处长郑柳伟说,投资项目由发改委、经合办、商务局等招引回来后,发改委统筹分配,对于划归经信委负责的项目,比如装配制造、汽配摩配、电子元器件项目等,从产业上进行把关,并对项目在对接、落地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审批手续,提供帮助或代理。
郑柳伟说,此举可优化工作流程,减少回乡温商在人力和时间上的成本。统战部副部长潘一新,是这次世界温商大会联络组组长。
潘一新对记者说,所谓世界温商大会,实际本来是全国温州商会的年会,迄今已办了11年。
温州商会年会先前都是经合办负责的,都在外地开,而陈德荣提出,今年情况特殊,温州借贷危机后,温商需抱团取暖,后会议地点改长沙为温州,名称亦改为世界温商大会,对外联络也由经合办改为了统战部。
“开世界温商大会的目的,大家都很清楚,就是要找回信心。”潘一新说。
直言不讳的批评
潘驰是温州市发改委国外资金利用处副处长,他直接参与了这次世界温商大会的组织服务工作。
温州市发改委负责全面统筹此次温商大会的招商引资项目。为吸引在外温商回乡创业,发改委会同经合办、商贸局、经信委等部门,汇总了来自温州各功能区和温州各县区市申报上来的投资项目,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最终将确定下来的成熟、可落地的项目,呈现给了与会温商。
潘驰介绍说,为避免签约项目流于一场秀,除了提供优惠政策,下一步,温州市政府将分别指定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就这些签约了的项目,全程服务、全程代理、一盯到底,而一旦指定了责任人,项目推进就容易得多了。
不得不正视的是,在外创业的温商,对温州本地的创业环境,提出了直言不讳的批评。
温商大会召开前夕,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召集了多位回温过年的温商,开了一个小型的封闭式座谈会。
这些创业者不但对温州此前的创业环境批评抱怨,也对温州市政府的诸多行政行为表达了不满。这也是他们当初离开温州,选择到外地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周德文认为,温商其实是非常讲究乡情道义的——谁能不爱自己的家乡呢,但如果你让他回来,他赚不到钱,今天罚款,明天查封,他怎么可能回来。另外,周德文表示,除改善软环境和提供优惠政策外,温州还要“靓女先嫁”,先把好的项目拿出来。
记者拿到了一份《世界温商大会政策文件选编》,这份材料便是温州市政府针对回乡创业温商,开出的优惠政策的集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经合办副主任周顺来,专门提及了其中的一条,“一事一议”。
温州的土地资源非常紧缺,政府对企业在此前的扶持亦不够,大量温商作为被招商引资的对象,纷纷将总部选在了更具政策倾斜优势的其他省市。温州人很富,温州相对很穷,大量资本投在外地,温州本地产业相对空心。
面对这一悖论和温州借贷风波窘境,陈德荣提出了“总部回迁、项目回归、资金回流”的号召,希冀借此振兴温州实体经济,将优惠鼓励政策写进了上述小册子。
“一事一议”政策,专门针对特别重大产业项目,比如,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现代服务业大型项目、规模型科技型生态高效农业重大项目,以及拟上市项目。
凡符合这一政策门槛的项目,在享受国家、浙江省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另享受温州市政府在土地、财税、金融等多方面的大力扶持。回乡温商可就该项目,在任何一个问题上,与以温州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核心的工作小组坐下来谈判,直到达成共识。
为温州诊脉
2月8日下午5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见到了开完党代会,刚刚走出会场的宋文光。
78岁的宋文光,从温州市体改委主任位置上已退休多年,每天读书看报并常与老友探讨,对温州当前形势十分关注和掌握。
缓缓坐定之后,宋文光首先说,现在很多人在讲什么温州模式不行了,说这些话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温州模式。
他接着说,与以三资企业为核心的珠江模式、乡镇集体企业为核心的苏南模式不同,温州模式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民营化市场化为特征的。
周德文对记者说,现在,苏南模式基本上不存在了,乡镇企业几乎全部改制成了民营企业,作为珠江模式核心的三资企业也越来越少,或者外资撤出,或者被民企收购,已近本土化,到2000年,这三个模式已基本趋同为温州模式。
周德文认为,从2009年开始,温州就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产业空心化迹象,大量资本从实业抽离,大量企业外流外迁。另有一些企业,以实业做幌子,把银行贷款转入房地产、股市或高利贷等领域。这就造成了温州实业发展的基础被削弱,后劲越来越不足。到2011年,受国家宏观调控和国外订单遇冷双重影响,大量企业资金链断裂,潜在矛盾集中爆发。
温州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则认为“产业空心化是个伪概念”。在他看来,温州不是产业空心化了,而是在非国家垄断的行业,民营企业已然过度进入,竞争白热化,早已无利可图。温州打火机行业企业数量急剧缩减即为一例。宋文光亦不认为温州已产业空心化。他的解释是,资本的流动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温州情况除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另受温州本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即便这样,还是有大量企业在温州本地发展,且温州市政府还在想办法,尽可能地把出走的企业拉回来。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空心化一说不确切。但如果温州创投环境持续不改善,问题会比较大。马津龙表示,温商很有钱,民间资本多,6000亿、8000亿、1000亿美元说法不一,但温州可供民间资本进入的项目不够,很多行业已被国家垄断,而非垄断行业中,民营企业又已饱和,利润率过低。暗流涌动的游资,只能飘来荡去不断寻找增值机会,炒房、炒煤、投身高利贷等,无不与之相关。所谓逃离实体经济,转投虚拟经济,产业空心化,都要从制度上找原因,治本之策即改革金融体制,创造更多投资机会。
周德文补充说,中国企业税负太重,大量财富被征税了。“2011年一季度,经济形势这么困难,企业都快死光了,国家财政收入却增长了33%。企业到底在为谁打工呢?”
“不是温州模式不行了,而是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已越来越恶劣”。 周德文总结说。
期待“被”试验
2月9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温州金融办主任张震宇处获悉,截至当日,温州上报国务院的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依旧在等待批复意见。
周德文对该方案获批表示乐观。他说,如果获批,温州便可按照文件具体要求,大胆改革,而民间资本一旦阳光化,必将反哺和提升实业。
宋文光回忆,早在1986年11月,温州就出现了第一家城市信用社——东风城市信用社。后城市信用社发展至24家,解决了当时温州小微企业的融资。但没多久,到了上世纪90年代,城市信用社被整顿为信用联社,后又搞成了温州商业银行,也即温州银行的前身,实际上已经国有化了。而与城市信用社同期于温州出现的典当行、金融服务社等,也很快被取缔。
“企业家跑路自杀,这是民营化、市场化造成的吗?当然不是,它反映的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银行只面向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温州以小微企业为主,他们很难从银行贷到款,于是只能向民间拆借,而民间借贷多是高利贷。企业融资难,投资也难啊。”宋文光叹口气说。
按照宋文光的说法,就当下温州困局,企业虽然也需反思,但问题并非出在企业,而在金融体制本身,不对症下药难以解决。在他看来,温州眼下出现的民间借贷危机,“是无政府主义对现有金融体制的惩罚”,要解决温州难题,就要放开民间资本,允许民间办银行。
温州市企业家协会执行会长谢浩对记者表示,作为金融综合改革当中的重要一环,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的现行模式,需再探索再优化。
因为有了登记中心,原本互不掌握信息也并不认识的借贷双方,彼此得以认识,这便存在双方串通后中断交易转而私下解决的可能性。同时,登记服务中心的收费,无形增加了借贷成本,双方谁出都不乐意。新模式需让双方既要来登记,又要把生意完成,以此来监督资金的去向。
讲演中,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期待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获批,并期待温州难题或将因之纾解。
谢浩说,若金融综改方案最终落地,不但对温州一地,亦将对整个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