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各大石油巨头瓜分北极占地盘 中国排除在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1 02:39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图为《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第7期封面 图为《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第7期封面

  谁在瓜分北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璐晶|北京报道

  这里是一处被冰封雪藏了数亿年的极地宝藏。初步勘测发现,北极地区拥有全球未探明石油储量的13%、未开采天然气储量的30%和全球煤炭储量1/4,仅加拿大一家在这里挖出来的钻石,就可以达到全球产量的1/10。而通过北极的“黄金水道”,将使得跨洋航行缩短十几天。

  这里是一片没有国际公约约束的“无主之地”,“圈内”的“北极八国”都想在此分得一杯羹,“北极五国”更是欲列土封疆。围绕着北纬66°34′圈以北2100万平方公里的宝藏争夺战一触即发。

  继去年8月公布“北极战略”后,今年1月17日,丹麦率先设立北极大使,极大地增强了其在北极的实力。而在这场夺宝大战中,丹麦还只能算是小角色,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挪威大秀武力甚至兵戎相见,瑞典、芬兰和冰岛也跃跃欲试。在极地宝藏之争的背后,是由庞大的企业集群组成的多国部队。

  面对人类在北极共同的宝藏,“圈外”的中国将如何应对?

  被冰封数亿年的宝藏

  坚硬的水晶划过夜空,坠落在荒凉寒冷的诺森德大陆,埋入了深不见底的寒冰皇冠冰川。困着天灾军团首领耐奥祖强大灵魂的冰壳被它本身撞击地表所爆发出的巨大能量扭曲,形成了一个王座。而在王座矗立的茫茫冰川下,埋葬着令全世界为之疯狂的宝藏。

——游戏《魔兽争霸·冰封王座》官方历史小说

  约4亿年前,古生代泥盆纪时期,森林首次出现在赤道地区的古加拿大(今天的北极附近)。最早形成于热带沼泽地区的“煤”,覆盖了今天大半加拿大极区附近的岛屿、北格陵兰以及斯堪的纳维亚等地。

  下一个中东

  按目前全世界每天大约8640万桶原油需求量计算,北极仅目前勘测到的石油储量,便能够满足全球3年的供应。

  北纬66°34′以北,北极地区。

  深受资源短缺之苦的人类,在这块千古荒凉的极地冰川下找到了足以让全世界一夜暴富的珍贵宝藏。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2008年7月23日公布的一份为期4年的评估报告显示,勘探人员对北极圈内25个最有可能拥有油气的地质区域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称,北极地区拥有原油储量900亿桶,天然气储量超过47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未探明石油储量的13%和未开采天然气储量的30%。

  美国地质勘探局表示:“广阔的北极大陆架可能是地球上最大的尚未开发的石油储藏地。”另据俄罗斯自然资源和生态部部长特鲁特涅夫估计,除了石油和天然气外,“俄罗斯北极海域大陆架的标准煤储量估计可达1000亿吨,甚至更多。”北极地区总体煤炭储量高达1万亿吨,占全球煤炭储量1/4。而且这里的煤炭具有低硫等特性,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品质煤炭。

  除化石燃料外,北极地区还有富饶的渔业、森林资源以及镍、铅、锌、铜、钴、金、银、金刚石、石棉和稀有元素等矿产资源。加拿大已在北极圈内开采钻石,产量将达到世界的10%以上。用“第二个中东”来形容北极的资源储量并不夸张。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甚至作出“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在北极爆发”的推测。

  发现“黄金水道”

  如果北极航道开放,从中国上海到德国汉堡的距离将缩短6400公里。而北极第三条航道“穿极航线”的出现,将成为连接东西的捷径。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层融化正在使北冰洋夏季冰面以每10年9%左右的速度消失,海冰融化后浮出水面的“新航道”更令世界兴奋不已。

  何剑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曾任北极黄河站站长、中国第三次(2008年)和第四次(2010年)北极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助理。在其多年的北极科考生涯中,海冰减少是他最直观的感受:“只相差了两年,北冰洋的冰情已有很大变化。2008年,我随队进行第三次科考的时候,“雪龙”船过了北纬85°后就难以继续前行,海冰覆盖率已达100%;但到了2010年,考察船抵达了北纬88°26′,沿途有不少开阔水道,北极高纬海域的海冰覆盖率只有70%左右,与2008年形成鲜明对比。”“另外我们在四次北极考察北冰洋中心区(北纬87°)开展长期冰站作业时还经历了一场大雨。北极点附近不下雪而下雨,可见气候变暖的程度。”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室主任张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北冰洋的海冰融化进入了“正反馈”趋势,即海冰融化趋势不可更改,海冰越是融化,海水吸热越大,海水吸热越大,加速海冰融化,使得业已存在的东北、西北两条航道的开放时间有所延长。张侠介绍,东北航道去年有18艘商船通过,而德国的一艘破冰船去年到达了北极点,那里的海冰厚度已经从2.7米降到了0.9米。我国“雪龙”号科考破冰船也曾于前年抵近北极点(约180公里),据考察队员称,海冰“融化得相当厉害”。

  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北极航道由两条航道构成: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和西伯利亚沿岸的“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以白令海峡为起点,向东沿美国阿拉斯加北部离岸海域,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直到戴维斯海峡。东北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罗斯北部沿海的北冰洋离岸海域,从北欧出发,向东穿过北冰洋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五大海域,直到白令海峡。这一航道目前开通的时间已达到每年3~5个月。如果北极海冰持续融化,相比于西北航道,东北航道将会首先得到利用。

  在现阶段的环球海上航行中,只能通过巴拿马运河或苏伊士运河来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甚至需绕道非洲南部好望角。与这些航线相比,北极航道一旦开通将大大缩短航程,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和经济利益。日本的集装箱从横滨到荷兰的鹿特丹港,经非洲的好望角需要航行29天,若经新加坡的马六甲海峡,经苏伊士运河需要22天,但如采用北极航线,仅需15天就可到达。北极航道一旦开通,还可避开日益猖獗的索马里海盗的威胁。

  除此以外,一条在更短的“穿极航道”正逐步显现,张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条航线从白令海峡出发,不走俄罗斯或北美沿岸,直接穿过北冰洋中心区域到达格陵兰海或挪威海。好处是处于公海,自由航行不受沿岸国控制,并缩短了航线。

  “去年德国的考察很说明问题,探测到了北极点附近有大量水道出现,表明造价相对较低的低冰级船舶利用穿极航线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张侠说。

  北极航线发现史

  1500年,葡萄牙人考特雷尔兄弟,沿欧洲西海岸往北航行到了纽芬兰岛。次年,他们继续往北寻找通往中国之路,但却一去不复返。

  1594年起,荷兰人巴伦支开始了他的3次北极航行。1596年,他发现斯匹次卑尔根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49′的地方。

  1610年,英国人哈德孙驾驶“发现”号向西北到达了后来哈德孙海湾。

  1616年春天,由巴芬指挥的“发现”号第15次进入西北未知的水域,发现巴芬湾。

  1725年,俄国任命丹麦人白令完成“确定亚洲和美洲大陆是否连在一起”的任务。白令在此后的17年中,绘制了堪察加半岛的海图,顺利地通过白令海峡,到达了北美洲的西海岸,发现了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

  1819年,英国人帕瑞船长坚持冲入冬季冰封的北极海域,差一点就打通了西北航道。结果,他们只到达了北纬82°45′的地方。

  1831年,英国探险家约翰·罗斯和詹姆斯·罗斯发现了北磁极。

  1878年,瑞典海军上尉路易斯·潘朗德尔率领一支共30人的国际性探险队,乘“维加”号等4艘探险船首次打通了东北航线。

  1905年,后来征服南极点的挪威探险家罗阿尔德·阿蒙森成功地打通西北航线。

  无主之地的争夺

  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野竖旄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析江河,势崩雷电。

——唐·李华《吊古战场文》

  与南极不同,资源物产丰饶的北极,至今没有一份像样的国际公约。目前,北极仅有的《斯瓦尔巴群岛条约》规定,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成为北极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非军事区。条约承认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的目的所利用”。但群岛以外更广袤地域,就成了周边各国垂涎的无主之地。

  箭在弦上

  一直都视北冰洋为“自家后院”的加拿大毫不手软。根据《加拿大的北部战略:我们的北部,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加拿大自2001年以来就开始动用陆军巡逻骑兵对北极地区进行巡视,并组建北极部队。预计到2012年底,北极部队总人数将增至5000人。不仅如此,加拿大还定期举行军演宣示北极主权。2003年,加拿大政府耗资490万美元,在北极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军演,拉开了其在“冰雪世界”军演的序幕。

  2003年,丹麦将国旗插上北冰洋小岛汉斯岛,由此导致与加拿大关系的恶化——加拿大和丹麦对汉斯岛的主权争议已经有30余年。这个布满石头的小岛位于加拿大和格陵兰岛之间。在首次“插旗”之后的两年内,加拿大和丹麦两国之间开展了“插旗”竞赛,两国考察人员轮番登岛,宣布对该岛拥有主权。据悉,加拿大士兵登岛插旗后,又在小岛上埋下了一瓶加拿大威士忌。

  2004年,加拿大“独角鲸”军演举行;2005年,加拿大在汉斯岛附近海域进行军事演习,加拿大国防部部长亲自登岛,这招致来自丹麦方面的抗议。此后,丹麦派出“图卢哈克”号舰艇前往这一海域巡逻,宣示对汉斯岛的主权;2007年起,“纳努克行动”确定为每年一次。在2009年的“北极主权”防潜演习和“北极熊”演习中,加拿大总理哈珀甚至随潜艇进入水下观摩了半小时的反潜作战。目前,加拿大正在北极地区建造两个军事基地:一个是耗资1亿加元(约合7.2亿元人民币)在巴芬岛南尼斯维克镇建立深水港,港口建成后将为加拿大巡逻舰补给燃料;另一个是雷索卢特湾的一处军事设施,加拿大将花费400万加元(2532万元人民币)使其成为加拿大驻北极地区部队的训练中心。

  虽然是小国,但丹麦政府的表现毫不软弱。2011年8月,丹麦政府正式发布《2011-2020年丹麦王国北极战略》,并在2012年1月17日宣布新增北极大使以维护丹麦在北极地区的利益。

  2001年,俄罗斯率先提出对北极的领土主张。2007年8月2日,“不动声色”的俄罗斯北极科考队出动深水探测器,在北冰洋4300米的洋底插上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北冰洋洋底考察工作。2008年9月,俄罗斯通过北极战略规划——《2020年前及更远的未来俄罗斯联邦在北极的国家政策原则》,规划提出,2020年之前,北极将成为俄“首要战略能源基地”;2012—2015年,俄将力争赢得国际社会对俄方拥有北极部分地区经济专属权的认可,并着手开发北极资源。为开采北极能源,俄采取了两个重大举措:其一,建设海上浮动核电站,为寻找北极油气资源的海底钻探提供电力;其二,通过新海洋战略,优先议程是建立一个海军与商业运输公司的共同后勤系统,提高海上商船运输能力。

  而早在冷战时期,美国就在挪威、冰岛、丹麦等地部署多个导弹和雷达基地,埋伏下了覆盖北极的军事支持网络。2009年1月,美国政府制定“北极地区政策”,声称美国在北极地区享有“广泛的、基本的国家安全利益”,并要求美国必须具备在北极地区独立行动的能力。为此,美海岸警卫队建造了新型破冰船,并在北极地区建立港口和军事基地。

  瓜分大陆架

  对这片“未被开发过”的处女地,“北极八国”都表现出了“当仁不让”和“志在必得”的决心。“北极五国”对北冰洋大陆架的需求利益更为直接。据美国地质机构估计,北极油气资源主要蕴藏在离北极国家陆地300~500海里的北冰洋海底,这也使北极五国对北冰洋大陆架的争夺空前激烈。

  为延伸各自专属经济区,5国近年来加强了对北冰洋海底调查,并纷纷向联合国大陆架界线委员会提交相关申请。2001年,俄罗斯提出申请,要求将北极地区120万平方公里海底区域(接近北冰洋公海28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一半)纳入大陆架专属经济区,但因证据不足被驳回。俄罗斯准备于2013年再次提出申请。

  挪威在2006年递交了延伸专属经济区的相关申请,加拿大和丹麦准备2013年和2014年提交申请。美国虽然不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字国,但它已经表示,将向联合国要求获得阿拉斯加沿岸地区向北冰洋延伸600海里的大片海域。

  对此,张侠表示,这些国家提出的外大陆架划界案部分存在相互重叠,技术性的联合国大陆架界线委员会在存在争议的情况下无法作出裁决,这些国家要想如愿,还得通过相互协商解决领土争端。

  北极八国

  北冰洋沿岸国家有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丹麦和挪威,通常称为北极五国。除北极五国外,国土进入和临接北极圈的国家还有瑞典、芬兰和冰岛,这8个国家通常被称为北极八国。

  根据1982年签署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北极五国在北冰洋的专属经济区从海岸线算起不能超过200海里,但如果能证明各自大陆架在地理上与北极海床相连,可以将距海岸线350海里以内甚至更远的海底区域划为专属经济区。但它们必须在加入该公约之日起10年内提交相关申请。

  《斯瓦尔巴群岛条约》

  又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1920年,英国、美国、丹麦、挪威、瑞典、法国、意大利、荷兰及日本等18个国家在巴黎签订了斯瓦尔巴群岛行政状态条约,即《斯瓦尔巴群岛条约》。1925年,中国、前苏联、德国、芬兰、西班牙等33个国家也参加了该条约,成为条约的协约国。条约于1925年8月14日生效,并规定,缔约国在“承认挪威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拥有完全主权”的前提下,可以享有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地域及其领水内的捕鱼、狩猎权,开展海洋、工业、矿业、商业活动的权利,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开展科学调查活动的权利。

  北极开发才刚刚开始

  看不到任何住房的踪影,甚至连临时来到此地的人类的足迹也看不见。我仔细审视这陌生的海岸,不由自主地想到:早在1878年秋季,当瑞典北极探险家阿道尔夫·诺登什尔探险队队员同时用两条船从海上发现这段海岸时,这里就是这样的。

——В·К·奥尔洛夫《冰封的岛屿》

  “醉翁之意不在酒”,各国争夺主权,实际上就是争夺北极的资源和航道的控制权。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室主任张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对于北极的开发现状,目前的解读是“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战略准备期”。具体包括政策和战略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破冰运输船建造和港口建设,还有一些能源港的建设投资和离岸油气勘探,“如何开发适用于北冰洋特殊环境的技术”是各国政府目前在战略准备期的主要工作之一。

  曾任中国北极黄河站站长的何剑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对于北极已探明的陆地上的资源,俄罗斯北部和美国阿拉斯加等地区在开发,而原来被厚厚的海冰覆盖的广阔大陆架区域目前尚处在勘探期。如今,海冰减少、开采成本降低,北极资源开采迎来了一个新时期。

  抢道

  长久以来,北极的“西北航道”是各国志在必得的战略要地。因为全球变暖导致这些水域的冰盖融化,使无数自然资源曝光。与此同时,它还是一条穿越北极群岛的有吸引力的航道,与通常的巴拿马运河航线相比,走西北航道可以使北美西海岸与亚洲之间的航程缩短6500公里。商业运输成本大大节省,是商业利益非常可观的“黄金水道”。航道军事意义的重大不言而喻。对西北航道的争议主要发生在美国和加拿大之间。加拿大主张西北航道属于加拿大内水,而美国则坚持西北航道属于国际通道。

  东北航道之争主要发生在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国间,俄罗斯坚持对北极东北航道的控制,而欧盟、美国和日本则提出享有无害通过权和自由通行权。

  争油

  在北极的开发中,一贯气焰很强的美国不惜“重兵把守”。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老对手俄罗斯显然是更胜一筹。

  2007年,俄自然资源部宣布,通过对北冰洋海底土壤样品的分析,证实北极圈内罗蒙诺索夫海岭和门捷列夫海岭是俄大陆架的延伸。在圈定地盘后,俄罗斯迅速升级“装备”,加快核动力破冰船队的建设和维护。目前,俄罗斯共拥有9艘核动力破冰船,2007年服役的“胜利50周年”号核动力破冰船,满载排水量达到2.5万吨,装备两个核反应堆,最大破冰厚度达到2.8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核动力破冰船队,使得俄罗斯几乎拥有了在北极地区无限巡航的能力,也使其更容易接近北极地区资源丰富的矿产。

  军事保障下,2008年7月18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法令,部署北极地区资源开发工作,下令俄罗斯国有企业开采北极石油。

  列国争霸,远交近攻,有打有和。去年,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 Oil,75%股权由俄政府持有)与英国石油公司(BP)一系列谈判破裂后,旋即转向当时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现被苹果公司超越)。俄罗斯总理普京出席了两家公司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按照协议,双方将共同投资32亿美元,用于北极喀拉海和黑海的勘探。

  用俄罗斯主管能源的副总理谢钦的话说,协议意味着今后10年,美孚对该地区的直接投资将达2000亿~3000亿美元。一个防冰平台至少要花费150亿美元,“在北极喀拉海,我们需要至少10个这样的平台”。不少专家认为,虽花费甚巨,但两家公司对北极石油开采的战略意义还是远大于商业价值。

  除了美俄,各大石油巨头也都在北极“占地盘”。

  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以20亿美元获取美国阿拉斯加一项钻探石油资源的合约。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的合作最终流产并未阻止英国石油公司的脚步,2011年底,由英国石油公司控制50%股份的俄罗斯第三大石油公司俄英合资秋明英国石油公司宣布,公司将投资100亿美元来开发北极油田,并建造一条管道来连接北极油田与石油出口管道。

  造梦

  各大石油公司虽然出手大方,但实际上,未来10~20年内要在北极开采出上千亿桶石油,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还仍然是“水中花、镜中月”。据预测,北极西北航道需要30~50年才能在全球变暖影响下实现全年通航。在此之前,北冰洋严酷的极地气候,决定了资源的勘测、开采及运输成本将是天文数字,大规模商业开发北极几乎没有可能,更不用说大规模的获利。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全球企业前赴后继地加入到“北极圈地运动”中来,它们真正的目的,是要在这片空白的土地上描绘出自己未来的梦境。

  英国《卫报》2011年7月4日报道称,旅居英国的印度钢铁大王拉克希米·米塔尔正计划在北极圈内500公里处建造大型铁矿场,以开采那里价值230亿美元的铁矿石。但环保组织担心,此举可能对独特的北极生态造成威胁。米塔尔和环保组织“你来我往”,虽然项目还未成型,但这位传奇人物和他的企业还是借此在全球做了一次免费宣传。

  路透社2011年12月报道称,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集团ABB公司宣布与社交网站Facebook签订价值约1100万美元的合同,为Facebook在美国境外的第一个数据处理中心提供电力。ABB公司在声明中透露,该数据处理中心位于北极圈内,面积相当于11个足球场,当地寒冷的气候有助于冷却其服务器阵列。此举被Facebook的众多“粉丝”称为极具科技含量的“冰冷外表下火热的心”。

  与此同时,为了鼓励更多的俄罗斯企业挺进北极,俄罗斯政府将“圈地造梦”运动推向了极致。据悉,俄罗斯政府正计划在北极圈内修建一座超现代化城市,并将其命名为“乌姆卡”(Umka),最初可以容纳5000居民。这座北极城市的建造将耗资40亿英镑(约合408亿元人民币),它将位于新西伯利亚群岛距离北极点1600公里处的Kotelniy岛上。这里强风肆虐,是地球上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选在这样的地方建城市,如果不是在开玩笑的话,俄罗斯此举显然更看重战略意义。

  “北极公司”不完全列表

  石油勘探

  俄罗斯石油公司

  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

  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

  俄英合资秋明英国石油公司

  挪威国家石油公司

  加拿大帝国石油公司

  后勤支持

  挪威王湾公司(曾从事煤炭采掘,后专门为科考研究和极地探险提供服务)

  造船航运

  丹麦船运公司

  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造船厂(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胜利50周年”号由其生产)

  北极生态

  北极熊

  北极驯鹿

  北极麝牛

  格陵兰鲸

  北极黄金鸻

  鳕鱼

  北极狐

  有北极计划的企业

  美国Facebook

  拟在北极圈内建立其在美国境外第一个数据处理中心

  荷兰米塔尔钢铁公司

  米塔尔计划在北极圈内500公里处建造大型铁矿场

  日本格陵兰石油开发公司

  由“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资源机构”、国际石油开发帝石、出光兴产、住友商事等共同出资成立,该公司拟参加在格陵兰海域开发海底石油的投标

  韩国燃气公司

  2011年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MGM拥有的Umiak气田20%的股份,该气田位于加拿大西北地区的北极圈地区的麦健时三角洲

据公开信息整理

  “圈外”的中国

  中国无意主导北极

  从2010年2月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中国和全球安全项目主任琳达·雅各布森撰写的一份报告《中国走向无冰的北极》开始,中国就被卷入了这场北极争夺战中。雅各布森认为,“中国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北极日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室主任张侠否认了这一观点,“中国没有专门针对北极的政策和战略。”

  不过,国际上对于中国想“占有”北极的揣测并未停止。2012年1月28日,日本《产经新闻》在一篇报道中指责称,“中国贪婪的目光丝毫没有离开过北极这片肥肉”,它借科学考察为名在北极地区进行地质勘探,企图掠夺丰富的油气资源,并通过投资北欧国家构建北极战略据点,控制未来冰川融化后的亚欧北极航线主导权。

  对此,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表示,日本媒体的这篇报道充满主观臆测之词,它无非是想在北极圈国家和中国之间制造猜忌,离间关系,干扰中国的正常活动。曲探宙表示,在全球关注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开展并加强北极科考重点研究的是:“北极地区海—冰—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北极海冰变化的机理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北极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其对中国气候与环境的影响”等。“在这几次考察过程中,中国方面分别邀请了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芬兰、法国等国科学家参与,整个科考过程完全公开透明。”

  《中国经济周刊》从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获悉,今年7月份中国将进行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考察将集中在“科学范畴”,不涉及对资源、能源的探求。详细的日程、计划等还正在完善之中。

  作为《斯瓦尔巴群岛条约》的缔约国,中国享有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权利。经挪威政府同意,中国于2004年在该地区建立了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黄河站黄河站,对高空大气物理、大气冰川、生物生态、地质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的长期观测和考察研究。而在此前,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韩国等都早已在该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建立了科学考察站。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阮宗泽表示,北极航线未来开通和运营将对亚欧北美的许多国家产生影响,但是,中国更多的是跟踪和关注,并适当参与,北极航线是全球公共品,不是某一个国家可以主导的。

  划界损害的是全世界的权利

  曾任北极黄河站站长的何剑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北极八国”中,冰岛、瑞典、芬兰因为不与北冰洋直接接壤,所以对北冰洋的权利诉求相对其他北极国家要难一些,但是这是内部的问题。当面对“非北极国家”的利益诉求时,“不希望别人分蛋糕”是他们对外的普遍心态。

  从2007年开始,中国在1996年成立的北极理事会里一直是临时观察国,至今没有获准正式加入。2011年5月12日,第七届北极理事会会议决定,下一次审议关于增加观察员国的问题将是在2013年。

  张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对于北极的主权争议,与中国单个国家没有多大关系,因为中国和北极既没有领土纷争,也没有大陆架延伸的地质联系。与很多域外国家一样,除了对北冰洋的利用(比如自由航行和飞越、公海渔业和海底的矿藏资源利用)拥有合法权利外,北冰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资源,未来要通过国际市场的贸易来公平获取,鼓吹中国“北极威胁论”,要么是无知,要么是别有居心。实际上,很多北极国家都表示了加强与中国在北极合作的愿望。

  张侠指出,北极各国对沿海大陆架的纷争由来已久,各国间有很多重合。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北极各国陆续开始的对北冰洋的外大陆架划界和中国的关系不大,不过一旦划界成功,公海的海底部分势必有所减少,将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在北冰洋海底‘区域’权利带来不利影响。”根据测算,如果这些北极国家对外大陆架的主权要求全部通过,北冰洋的国际海底将缩小为现在的1/9左右,即从288万平方公里缩小到34万平方公里。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研究专家郭培清指出,一旦同意北极理事会成员国的主权要求,将严重侵犯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公共资源。

  至于现在普遍认同的两条航道,张侠表示,利用俄罗斯一侧的东北航道对我国的经济利益比较大。一是可以连接我国东部港口到欧洲的贸易通道,节省许多海运航程。二是这条航线本身带有能源运输的含义,沿线是俄罗斯资源丰富区,俄罗斯大陆架上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等可以通过该航道运输。再者就是其战略价值,如果我们其他的能源线路运输被封锁,北极东北航道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且俄罗斯对于商业航运的态度比较开放,因为其更倾向于发展以航道为依托的其他产业,比如能源、资源等。

  不过张侠表示,“什么路上跑什么车”,无论海冰怎样融化,在较长的时间里,北极航线水域将仍然有海冰出没,冬季仍会结冰,如果想要进一步利用北极航道,加强抗冰船、破冰船的研发、提高北冰洋的海运能力是中国未来要解决的问题。据悉,我国目前唯一一艘破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还是1993年从乌克兰购买的商船改装而成。当前,中国正在积极筹备自主建造第二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以增强极地科学考察能力,同时提升建造破冰船的水平,目前该项目已进入招投标阶段。

  怎么游北极

  适合去北极旅行的季节

  每年的6月—8月,正是北极的夏季。

  身体要求

  年龄8岁以上,健康无特别要求。

  衣着要求

  在船内的温度约20℃~25℃,一般的春秋装即可。船外的温度大概零度左右,最低可达零下十几度,应自备防水防风防寒的衣裤。

  船上的饮食

  每天提供非常丰盛的3餐(以西餐为主)再加下午茶,并且24小时供应茶水、咖啡、牛奶和饼干。

  通信设备

  手机在北极没有信号,可使用船上的卫星电话(付费),以及电子邮件系统。

  旅行费用:约12万元人民币,简朴游6万~7万元。

  所需时间

  10~20天,依据行程不同而定。

  签证要求

  一般是挪威签证,签证需求和申根签证要求相同。

  申根签证(Schengen Visa)

  任何一个申根协议成员国签发的签证,在其他成员国也被视作有效,无需另外申请签证。

  申根国家

  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冰岛、意大利、希腊、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瑞士和马耳他。

  去北极比去西藏容易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璐晶|北京报道

  不会有高原反应、夏季气温甚至可以达到4℃~5℃,一望无际的白雪、撒泼打滚的北极熊、登陆北极点后极大的满足感……从前那个人们眼中“神秘”的北极如今已十分亲近。

  曾任北极黄河站站长的何剑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黄河站所在的新奥尔松地区是一个理想的北极科考之所,有多国在此设站。科学考察主要安排在夏季,此时处于24小时的极昼状态,可根据天气情况随时外出考察。受大西洋暖流影响,北极黄河站的夏季气温一般在零上4℃~5℃,不需要穿非常厚的衣服就可以在野外开展工作。北极黄河站所在的新奥尔松地区作为一个北极科学研究国际社区不接待游客,但随游船前往的游客可上岸做短暂的逗留和参观。商业航班只飞到朗伊尔城,离新奥尔松地区还有小固定翼飞机约20分钟的航程。所以如果普通人想去北极旅游,现阶段旅行社或者是自助游还是首选。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会员活动部主任李梓敬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去往冰岛北极圈的旅行安排在每年的夏季,20人左右的团队,时间从11天到19天不等,价格从六七万到几十万不等。“北极的旅行可谓老少皆宜,气候也不恶劣。”李梓敬说。

  2007年2月—2011年12月,极至国际旅行社总经理袁茹4次领队深入北极,带领一群“驴友”领略了北极的大气与纯净。袁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北极的风光是其他地方无可替代的,有破冰船破开冰面的雄壮,也有北极熊带给人的惊喜。

  对于北极旅行的费用和种类,袁茹表示大体上分为两类:如果只是去到北极圈内,比如北纬78°附近,循着经典的线路,20天左右的费用在12万左右,主要的花费是船票、住宿、饮食。

  如果要到北极点,花费要在20万左右,乘坐专门的核动力破冰船或直升机。不过比起要去往南极极点40万~50万的花费(主要原因是路途遥远),登顶北极实现“人生巅峰”的目标还是要比南极“划算”得多。而且由于气候原因,南极的环境要比北极恶劣,需要住帐篷对身体要求比较高,不像北极全程住在船上生活,设施和条件比较好。

  “我在北极还遇到过83岁的游客,除非有很严重的心脏病或高血压,否则去北极比去西藏还容易。”袁茹说。

  去北极点的5种方式

  狗拉雪橇

  1909年4月6日上午10时,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乘着狗拉雪橇,把美国国旗插在北极点的海冰上,成为徒步征服北极点的第一人。

  雪上摩托

  1968年,美国的一个探险家自皮尔里之后第一次乘雪上摩托到达北极点。

  潜艇

  1959年,美国潜艇“鹦鹉螺”号第一次冲破冰层,在北极点浮出水面。

  飞机

  1937年,两个苏联人乘飞机第一次在北极点降落。1993年,一位名叫李乐诗的香港女士,乘飞机到达北极点。

  破冰船

  2007年开始,世界上唯一一艘商业运营的核动力破冰船“胜利50周年”号每年夏天都会满载全球对北极充满好奇的旅行者前往北极点进行探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