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欧领导人会晤的合作之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1 08:0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2月14日,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此次中欧峰会是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中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世界经济复苏与国际金融稳定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召开的。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共同利益,加强谋划与合作,在新的双边、多边和全球框架内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此次峰会的使命。

  自2010年初希腊爆发财政危机以来,“爱琴海感冒”即在欧元区内辗转传递,迁延不绝,愈救愈重。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下,欧洲的金融体系岌岌可危,股市大幅下挫,实体经济陷于停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将欧元区列为国际金融稳定的最大威胁;经合组织则对欧洲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表示担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欧相互利益融合日益加深。当前,对外贸易依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欧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一旦危机失控,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并殃及实体经济,进而引发世界经济新的衰退,则中国经济增长势头亦必大受拖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欧相互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领导人在此次峰会上重申了对欧洲经济、欧洲一体化的信心,强调双方应加强对话,在G20等国际机制中保持更密切的协商,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全球金融监管、防止贸易保护主义、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同时加强在地区热点问题上的沟通。此次峰会发挥了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锚定”作用。不仅保持和促进了双边关系稳定发展的势头,而且对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稳定大国关系、加强大国合作与协调起到积极作用。

  本次峰会以促进经贸合作为重点,在一些具体领域推动了务实合作。

  促进相互投资是中欧经贸合作中的新亮点。一方面,金融海啸之后,欧盟国家普遍出现资产泡沫破灭,居民、企业及银行等私人部门开始去杠杆化进程;与此同时,各国公共债务激增,吸收、占用了大量资金,出现财政挤出效应。英国由于过高的负债率,欧元区边缘国家由于外资的大量撤离,都面临严重的资金匮乏。欧洲急需外来投资来提供就业、拉动增长、保持经济复苏势头。

  另一方面,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资企业和投资公司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购买海外矿产和原材料,也需要逐步涉足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寻找投资机会,扩大投资回报。因此,促进中国对欧投资就成为双方互利共赢的新的合作领域。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对欧投资增速明显。据统计,2011年中国对欧洲企业投资由2010年的40亿美元增至104亿美元。中国国家电网、三一重工、中投公司等先后在欧参股或收购相关公司,参与欧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总体来看,中国在欧投资依然远低于美日等国,发展潜力巨大。

  推动中欧双向投资更加平衡的发展,关键是欧方要抛弃对中国企业和投资的政治歧视。此次峰会上中方明确指出,中国政府鼓励本国企业赴欧投资,希望欧方保持市场开放,在项目审批、人员往来、政策咨询和信息交流方面创造便利条件。峰会商定今年中欧将启动投资协定谈判。中方表示愿进口更多欧方产品,希望欧方放宽出口管制,克制使用贸易救济措施,为双边贸易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此外,双方领导人同意开展人文对话,作为中欧现有经贸对话和战略对话的补充,借以增进相互理解。中欧还建立了新的城镇化伙伴关系,推动双方在绿色经济、城市规划、能源保障、能源供应、移民管理等问题上的合作。

  中国如何看待欧债危机,是否以及如何向欧方施以援手,是此次峰会一项重要议程。积极回应欧方期待,在保证自身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建设性参与欧债问题的解决,则是中方的一贯立场。

  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根本原因不是个别成员国的财政亏空,或金融体系的脆弱,而是围绕一体化改革的根本方向,欧盟各成员国迟迟未能达成共识。走出危机必须加强一体化和欧洲团结,而不是自扫门前雪。欧盟目前孜孜以求的对各成员国更严格的财政纪律、财政监督等措施,如果不是作为进一步经济融合的准备条件提出,以便为欧洲央行发挥更大作用以及联合发债预作铺垫,都有可能打击市场信心,延长而不是缩短债务危机。在欧盟各国下定决心实质性推进一体化之前,外部参与解决欧债问题必须慎重行事。因为,在急需制度性改革的时候提供额外的流动性,其作用可能不过是使欧盟继续回避关键问题成为可能。□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责任编辑:邵希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