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地产老板转行做“羊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1 12:36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地产老板转行做“羊倌”
劳动力短缺是企业出走原因之一。
地产老板转行做“羊倌”
东莞产业链配套成熟。

  本报记者采访多家“走出去”的企业 通过它们的“故事”探究企业“转移”之道

  越来越高的成本,导致东莞企业不得不做出战略调整,走出东莞。除了市政府引导的韶关、茂名等地产业转移园区之外,东南亚、非洲等地成为越来越多的东莞企业开辟新战场的目的地。

  走出东莞的企业中,有坚持做制造业老本行的,也有大幅度跨行业发展,有成功的,也有苦涩失败的。本报记者采访多家“走出去”的企业,通过它们的“故事”去看“出走”企业背后的“转移”之道。

  文/记者陈明、黄江洁图/记者石忠情

  案例1:

  地产老板跨行业转移

  刚开春,萧志标就异常忙碌了。2012 年,他掌舵的东莞市永林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规划在新疆喀什图木舒克市投资1.5亿元建设奶山羊养殖基地。加上此前在广东翁源、四川金堂县两个奶山羊基地,永林实业意欲壮大成为全国最大的圈养山羊奶企业。

  知道萧志标的朋友都说他这次行业转移跨度太大了。“以前在东莞做房地产、做酒店和教育实业,现在一下子跨越到了农业,而且是几乎没有听说过的羊奶产业。”此番转战山羊奶、进入现代农业领域,董事长萧志标打趣地说:“自己是‘穿着皮鞋去耕地’。”

  进入养殖业源于萧志标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上,听说一位台商想出售企业,这家企业位于广东韶关,经营项目是山羊奶。

  牛奶常见,羊奶却少见。萧志标开始深入去了解山羊奶的优势,同时他了解到,每头山羊每天的产奶量只有2.5公升左右,只有一头奶牛的1/6~1/7,因此羊奶的市场售价也更高。这样的市场潜力和稀缺性立即被萧志标觉察到,他立即找到了这位台商。

  去年,萧志标斥资近2000万元,成功收购了韶关市康泉生态农庄有限公司以及公司位于韶关翁源的数百亩养殖场。

  “现代农业是国家近期重点扶持对象,2011年国家在这上面的补贴就超过了1万亿元,现代农业将成为未来中国新的经济快速增长点,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项目。”萧志标为永林实业走出去找到了战略新方向。

  去年5月,永林实业与四川签约,投资1亿元,在四川省金堂县取得1600亩土地,用以发展2万头奶山羊。金堂县紧邻人口近千万的成都,而且当地气候宜人,养殖便利,可全年产奶,在做鲜奶的同时还可做奶粉加工。

  7月初,永林实业与新疆图木舒克市签约,计划投资1.5亿元,首期养殖用地4100亩,储备用地3万亩,用以打造全国最大的奶山羊养殖生产基地。而在这里的山羊奶,可通过做成奶酪,将之销往近年来奶酪价格不断攀升的欧洲。

  案例2:

  华坚:把鞋厂第一个开到非洲去

  华坚鞋业集团是东莞屈指可数的鞋企业。该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说,去年媒体广泛关注的华坚非洲项目已经进入生产。在埃塞俄比亚的工厂两条生产线已经开工,工人大约在800多人左右,这是东莞皮鞋企业首次在非洲地区的大胆尝试。

  实际上,早在华坚决定去非洲设厂之前,掌舵人张华荣凭借职业的敏感性,已经嗅到了在东莞本地发展的瓶颈所在——劳动力短缺、土地短缺、工资上涨、电力供应不足等。

  在广东江门、河南项城、江西赣州华坚也有生产基地,但张华荣发现其实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不会相差太大,如果将生产基地集中在某一个地方,迟早都会出现大问题。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4年,华坚就在越南北部海防市建了一个工厂,可后来越南受金融危机影响,通货膨胀,频繁罢工,不得不考虑关闭这家工厂。

  后来华坚也考察过柬埔寨,但那里人工成本上涨速度也很快。最终,华坚觉得埃塞俄比亚最适合。

  在去年厚街进行的世界鞋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埃塞俄比亚工业部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华坚到埃国投资是很英明的决定。埃塞俄比亚皮革质量上乘,价格便宜,更重要的是人工成本低廉,最低工资标准20比尔/天(约7.4元人民币)。

  按照埃塞俄比亚的工资标准,当前工人的工资是每月大约400多元人民币,这就意味着,如果加上福利待遇,在东莞请一个工人,在埃塞俄比亚能够请到将近十个人。

  这对于制造业的投资者来说,是令人动心的。“尽管很多方面与国内和东南亚地区不一样,比如文化、生活习惯,但是只要当地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政局保持稳定,投资者就能够适应当地的生存和发展。”华坚一位高管说。

  目前,在埃塞俄比亚的工厂两条生产线已经开工,工人大约在800多人左右,这是东莞皮鞋企业首次在非洲地区的大胆尝试,如果成功,非洲广阔的土地和人力资源将是制造业转移的大后方。

  案例3:

  走出了东莞又回来:配套是瓶颈

  “我明天要回一趟东莞拿鞋版,那边新一季的鞋子已经设计好了。”谢书招一边打着电话,一边拿起一双成品鞋查看起来。在距离东莞600多公里外的江西省吉水县城西,一片占地6000多亩的工业区里,谢书招的鞋厂并不算特别醒目。但是工厂门前时常出现的“粤S”牌照的汽车,似乎在诉说着这家鞋厂与东莞千丝万缕的联系。

  谢书招1992年从老家江西只身来到东莞打工。经过8年的原始积累,2000年他在高埗镇冼沙开起了一家小型鞋材加工厂,厂子起步时只有六七十人。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两年后他把厂搬到了鞋厂密集的厚街镇。

  2007年,金融危机的苗头有所显现,“生意不错,但招工太难了,而且人力成本很高。”谢书招回忆说,就在这时,老家吉水县的县领导亲自带队来到东莞招商,并且找到自己。“前三年税收地方所得部分全部返还,第四年起返还70%;土地政府按4.9万元/亩补贴,企业只需出1.5万元/亩……”

  谢书招心动了,2007年底,谢书招将鞋厂整体搬到了吉水县,同时不少老家在江西的一线员工,也选择追随他回江西。

  落户吉水县城西工业区之后,谢书招的厂从鞋材加工变成了整鞋加工,从单一代工出口,变成了既有出口也有内销,而开设之初六七十人的“小作坊”也成为一家拥有六七百工人、几条生产线的纳税大户。

  虽然有政策优惠,但谢书招也坦言,在老家发展始终有诸多的不利因素。

  其中,内地的人力成本优势不再,是近两年才显现出来的;而产业链、物流等配套跟不上则是一直都存在的。

  “内地的最低工资一直在涨,现在跟东莞也就差几百块。”谢书招介绍说,现在厂里工人基本上一个月要开到1700、1800元,否则也留不住人。

  但是产业链的配套方面,“内地比东莞至少落后十年。”谢书招说,很多时候为了采购一种鞋材或者一种设备,他仍然需要千里迢迢回到厚街。

  还有就是“人才”紧缺。“研发、设计人才我们开再高的工资也很难请过来。”无奈之下的谢书招在出走东莞的第3个年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回东莞。

  不过,他并非将整个厂再迁回东莞,而是在东莞设立研发部。

  2010年,横沥镇的研发部开始运作,现在已经有60多名制鞋专业设计研发人员。

  对于当年这样的决定,谢书招显得非常满意,“好在这样做了,毕竟东莞有从设计研发到产销的全套基础。否则我们的设计研发跟不上,不久就会‘死’掉。”

  经验之谈

  跟着政策走 不会吃大亏

  哈一代总经理肖森林透露说,制造业转移到别的地方,大多是受到劳动力短缺的制约。

  不过记者了解到,大多数企业出走东莞去到外地发展,都是步步为营深思熟虑地计算过的。

  萧志标坦言,他的产业转移方向是跟着政策走的,政策支持什么,他就发展什么。

  萧志标说道:“原来做的几个行业,都不是国家重点扶持项目,如果想要上市,最好能找到与国家政策对口的项目。”

  去年国家决定大力支持新疆喀什地区发展,萧志标立即将盯向了遥远的新疆图木舒克市,他说,那里可以提供大片的土地用以养殖山羊,且该市是东莞的对口支援城市。

  对此,有业内人士也很认同:“不能跟国家政策方向背道而驰,而必须跟着国家宏观产业调整方向前行。这样至少在融资、政策限制方面不会吃大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